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一周】上海的乡村,何以成为“战略空间”

朱珉迕 上观新闻 2021-01-05

乡村并不是城市的“背面”,也不仅仅是一种补充。




上海经济“半年报”正式披露,科创板迎来开市一周年,长江中下游全面进入主汛期也让这座城市面临防汛考验。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上周的日程中,上述相关的事务占据了相当比重。而在实地检查防汛工作,出席市人代会和“小人代会”,专赴上交所调研并与多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座谈后,李强将这一周的最后半个工作日,留给了市郊农村。

7月24日下午,李强赴嘉定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来到上海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华亭镇联一村,实地察看当地新修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

此前两年,李强都曾在夏令时节安排针对市郊乡村的专题调研。2018年7月1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青浦朱家角镇举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明确要将乡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

2019年7月5日,李强前往奉贤,探访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奉贤青村镇吴房村,提出要“做实做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大文章”。此外,李强在沪上几大郊区调研时,通常也会安排乡村振兴的点位。


就在一个月前,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就人民城市建设作出系统安排。

在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发展的同时,乡村之于城市的功能和意义问题,亦在不断凸显。

全会期间,就有多位市委委员在审议时表示,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应被纳入人民城市建设的范畴通盘考虑。能否妥善处理城市与乡村、中心城区与郊区、市民与农民的关系,会影响人民城市整体的品质与能级。

具体而言,包括乡村城镇体系如何进一步优化布局、如何进一步向农民释放改革红利、如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如何提升市郊产业能级等,都被认为到了破题之时。

在上海这样一座典型的大都市,这些议题并非可有可无,亦不能“在乡言乡”——乡村并不是城市的“背面”,也不仅仅是一种补充。市委书记一再关注乡村,某种程度上亦是要体现城与乡之间的密切关联。

2018年7月的现场推进会上,李强就曾指出,上海应当转换思维方式,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多算综合账、算长远账,“推动郊区乡村成为上海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要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谋划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把乡村作为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他说。

两年后,李强重申了这样的判断,要求相关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一条与上海超大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他在联一村调研时表示,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广大郊区人民是建设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共享者”。


在他看来,“超大城市的美丽乡村”,需要“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健全完善治理体系,有效释放资源价值,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更加彰显品牌特色”——这五个层面构成相互支撑的整体布局。

产业的注入与提升,将为乡村治理提供重要的基底。

两年多前开始,李强就多次要求有关方面考虑市郊的产业特色与功能定位问题。2019年春,他曾在几个郊区调研时表示,沪郊要“善于‘无中生有’、独辟蹊径、攻坚突破,做强做优特色产业”,从而提供新亮点。

同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中心城区空间资源日渐趋紧的当下,上海接下来的产业空间,尤其是高产值、高附加值的重点产业空间,很大部分需要在郊区开掘。

“要积极推动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李强此番表示。

一方面,乡村的土地、空间等存量资源,需要通过更灵活充分的要素流动予以盘活,提升其自身能级;另一方面,乡村存量的盘活,对于城市而言,本身就是至为宝贵的发展增量——理解了这两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就能理解乡村之于城市特殊的“战略意义”。

当然,乡村的产业导入和布局,并非简单移用过往的城市化模式,更不是造一个单纯的城市翻版;产业设计,应被纳入乡村治理的大框架,作为更大层面的“乡村设计”的一部分。

而在李强看来,乡村的设计,“既要注重留存乡村肌理、乡村文化、乡村特色,也要加快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目的,是不断提升郊区乡村的宜居度、竞争力和吸引力,用高品质、有韵味的美丽乡村,“让更多人愿意留下来、愿意到乡村生活创业”。


与此相关的是,一个月前的市委全会和不久后的市委季度工作会上,李强几次谈及郊区新城建设,亦表达了相近思路,即需要发挥环境优美、功能集聚等综合优势,实现“再优化、再提升”。

这个过程,需要规划编制、制度供给、治理体系构建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力。如乡村规划,李强就曾多次要求,要“提高规划能力,坚持规划先行,发挥好规划在整个乡村振兴工作链中的作用”,并且“提升策划能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加强服务支撑,加快规划编制进度,保持规划适度弹性”。

而针对土地整理、住房更新、产业导入、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相关的制度供给,亦需要加大探索力度,提升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实现“破局开路”。

近年来,上海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着力改变郊区村庄的零散面貌;先后两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亦产生于这一背景。对市郊乡村而言,建“示范村”的目的,显然不只是搭一个形态上的“样板房”。真正需要从中总结提炼的,还是制度层面的经验。

李强在联一村表示,要充分激活市场力量,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更好促进产业振兴、环境改善、生活富裕。国企介入盘活项目资源,是当地特色之一,亦是上海正在探索的一条经验——李强曾多次表示,上海要发挥好国企的优势和作用,“走出国有资本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当然,这并不是乡村振兴的唯一路径。对市相关部门和沪郊各区来说,如何针对不同特质的乡村,探索出相应的路径,以“最适合”的方式推动其迭代更新,是需要持续求解的课题。

这个课题找到了答案,某种程度上,整座城市的治理和发展,也就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珉迕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小车


◢ 猜你想看↓↓

【上海一周】如何抢回“耽误的时间”

【上海一周】连开三年的大会,对上海意味着什么

【上海一周】关键季度,上海何以“稳增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