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美的天使,真正的英雄!今天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20位“上海好医生”揭晓→

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 2021-01-05
今天
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
400多万中国医生的专属节日

2020年
医生这个群体注定会成为一座时代雕像
竖立在一代人的记忆中!

他们白衣执甲、无畏逆行
他们用职业精神与病毒搏斗
他们以仁爱之心来敬佑生命

今天是他们的节日
让我们说一声:

白衣战士,节日快乐!


国有召、召必应、回必胜!

在这场防控疫情阻击战中
上海25万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
他们是勇往直前的战士
更是呵护生命的天使!

  • 除夕夜,出发


1月24日23:06,虹桥机场停机坪。上海援鄂医疗队成员走下摆渡车,准备登机。这晚天气寒冷,是农历大年三十。

  • 马不停蹄,练习。


1月25日20:31,医疗队酒店驻地。青浦分队的战友们一起认真学习防护服穿法。那时物资紧缺,拿出一套防护服练习是奢侈的。

  • 首入病房


1月26日16:39,金银潭医院北三病房。上海援鄂医疗队的护士们第一次进入病房当班。虽略显紧张,仍义无反顾。

  • 插管


2月27日11:14,武汉同济医院光谷园区。插管冲锋队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气管内插入塑料导管,外接呼吸机,从而帮助患者呼吸。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

  • 奔跑


2月17日17:30,武汉雷神山医院。三名医护人员为了救治一名垂危的病患,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在夕阳下努力奔跑。

  • 送别


3月18日15:1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准备返沪的医疗队员和继续留守的战友依依惜别,不禁流下热泪。

  • 感谢


3月19日15:1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因一张看夕阳的照片走红网络的8旬老爷爷,说起中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就感激落泪。

今天
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之际
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文明办联合开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作为支持单位的

20位“上海好医生”正式揭晓
他们是全市医务工作者群像中的典型代表
体现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疫情当前,医者责任就是唯一的选择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上海1649名援鄂医护人员中,用仁爱之心在武汉前线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而在上海,救治最前线中,不乏“上海好医生”在特殊时期呵护病人,体现医者无限担当。

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主任沈坤炜教授,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带领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主动请战坚守岗位,争分夺秒开发互联网医疗平台,为超过500名患者进行一对一线上问诊咨询。正常医疗秩序几近停摆时,瑞金乳腺中心上半年救治的患者数量仍然超过了去年同期。

舟山患者王女士,在防疫任务相当繁重的四月,接受手术。由于肿瘤溃破、胸腔积液以及全身多种疾病交杂,王女士曾遭遇多家医院拒绝。走投无路之际,沈医生给了她重生希望。术后康复,王女士动情地表示,“我已经在床上躺了半年多,如果没有沈医生,我可能永远没有坐起来的机会。”

国不宁,何来家之安宁?

身为有丰富神经外科和重症医学救治经验的专家,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抗疫之初就毅然写下请战书,“我志愿到战‘疫’最前线,到最困难的武汉或者上海对口支援地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疫情肆虐的严峻形势下,他悉心管理128张床位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有条不紊地运转,救治了众多的脑血管疾病患者、颅脑创伤患者以及脑肿瘤患者。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有创操作多、脑血管急诊多,因此成为抗击新冠疫情的重点科室。鉴于此,如何做好新冠状常规防控工作,保证高效的应对能力是当前神经重症监护室面临的最重要工作。

高亮带领神经重症监护室迅速建立科室护理人员应急梯队,建立特殊事件科室防控策略、规范急诊患者的护理流程、强化高危风险护理操作、调整家属探视的管理,做出了迅速反应。这位“刀尖上的舞者,从不轻言放弃的生命守护者”继续努力地践行着25年前的初心。

救治一名病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

因担当而温暖,“上海好医生”中亦有学科带头人,他们引领学科发展,不忘医者初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因精湛技艺,被誉为“刀尖上与死神竞速的医家”,他36年如一日,将无限激情倾注在医学事业中。“心脏外科手术中,99分就等于0分,患者会因为缺失的那一分而失去生命”。王春生说。

王春生是天天为了他人开“心”的好医生,精湛技术背后是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他早已习惯在天色渐亮时再离院回家,早上又准时出现在病区,再次开启查房、门诊、手术、会议和科室管理的工作节奏。

敬业精神,成就多项开创性心脏手术:亚洲首例心肝联合移植、亚洲首例心肝肾联合移植、国内首例儿童心脏移植、国内首例经心尖“瓣中瓣”TAVI手术……由此成为国内心脏移植技术规范和准入制度的主要制定人。

市一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刘少稳,是国内最早一批提出应重视房颤危害并合理治疗的专家,他救治过的最小和最年长患者年龄相差达80岁。房颤会引起心衰,而及时进行导管消融手术能减少50%死亡率,面对可能的手术风险,刘少稳选择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他总是能以千锤百炼的技艺妙手回春,使一个个“短路”的心脏及时得到修复、重生。10年前,年仅12岁的小患者从福建辗转来市一求助。彼时,全球尚未有在这一年龄实施导管消融术的先例,看着他瘦骨嶙峋的模样,刘少稳毅然决定冒着风险为他施行消融手术。孩子得救了。而今这名小伙子学业有成,每年都感谢刘医生赋予了他新生。

2020年“上海好医生”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王春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乔增勇  奉贤区中心医院
刘少稳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吴先正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汪  清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沈坤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陆  敏  长宁区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陈建华  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
周许辉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周彩存  上海市肺科医院
胡  兵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查琼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夏敬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顾  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徐格致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高文娟  徐汇区龙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高  亮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蒋更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韩  林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致敬医者!
节日快乐!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作者:顾泳 黄杨子

纪实图片:董天晔 赖鑫琳
制图:叶田媛 王美杰 黄海昕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肖雅文

◢ 猜你想看↓↓
全家两死一重伤,江西抚州凶杀案受害者家属:“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被恶魔选中?”
不舍!这家上海人吃了二十多年的面包房关门了,你一定也买过→
官宣!上海中小幼9月1日开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