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14亿中国人的代表将受表彰,致敬所有携手抗疫的人们!回眸上海在新冠突袭以来→

上观新闻 2021-01-05
今天上午10时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
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习近平将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共和国将以最高规格向抗疫战士致敬!


8月11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女)“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人民警察、快递小哥、建筑工人、新闻记者、志愿者……

在这场与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的“全民战争”中,我们见证了太多了不起的英雄故事,而盘点与铭记这些人和事,是在致敬这个社会担当奉献的精神,更是在积蓄这个国家砥砺奋进的力量。


非典之初,“守望相助”,成为热词。而今,“新冠”突袭大半年后,回眸城市再一次抗疫,又一个词颇为贴切——众志成城。

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决胜全面小康收官之年,烈度与应对都呈现着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点:一件事,日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抗击,也成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考”。

上海,以全方位的担当,应对“人民战争”的防控战线之广,以精细化的作为,确保“总体战”的有效落实,以高韧性的奋进,夺取“阻击战”各阶段与“双目标”的胜利,众志成城,奋力守护,积极参与全国抗疫,始终确保城市安全。


担当之“全”
共筑超大城市生命防线

从未有如此程度的尽锐出战、倾情投入、不留死角,用以诠释一种“全方位的担当”。

无数刻骨铭心的场景之一,发生在2月9日14时30分的虹桥机场。当时,由华山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214名上海最大援鄂医疗队即将启程,队伍中,被父母捧在掌心的“90后”占了一半以上。队长李圣青说:“昨晚9时半接征集令,45分钟内即完成集结,呼吸科几乎全科报名……”寥寥数语,闻者动容。

与张文宏那句“共产党员先上”一样,1月27日,吃紧时刻,一句“共产党员站出来”在京沪高速检查站响起,站长王伟带领8名党员民警连续作战,投入“逢车必检”硬仗。

  • 回眸抗疫以来,可以领略到:有一种担当之“全”,意指应上尽上,毫无保留。


奔赴武汉,守护申城;病房内外,社区内外;道口一线,海关一线;科研协同,全城协同;入城、落脚、流动的全过程,就业、学校、保障的全领域……

抗击“新冠”战线的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而那些了不起的数字,令“担当”两字力透纸背——疫情中,上海25万名医务工作者白衣披甲,用生命守护生命。锦江国际集团被征用的全国范围内酒店达818家,累计客房超过14万间。被征用酒店的布草,使用后全部销毁,还有种种间接损失。和众多同行一样,无问收获,因为“这是责任”。

  • 回眸抗疫以来,还可体悟到:有一种担当之“全”,代表全力以赴,并肩拼搏。


疫情发生后,上海龙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卫民带领公司全体员工从零起步,跨行转产,仅用7天改造建成隔离服生产线,仅用15天改造建成2000平方米医用防护服洁净车间,仅用11天改造建成第一条口罩生产线。截至7月1日,公司累计生产隔离服575余万套组、一次性口罩1.4亿只。联影医疗300多位工程师,随驰援设备进入武汉火神山医院,48小时完成以往4天的装机工作。其中一次,工具短缺,工程师们只能用一把斧子轮流上阵,12人12小时削掉一棵树,凿掉一堵墙,让一台CT机走完进驻科室的最后100米。

从耄耋专家的挺身而出,到年轻护士的不断奔赴,从筹集物资的焦头烂额,到空城“宅家”的无数“摒牢”……所有携手抗疫的人们,都值得致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同舟共济的历程中,全体防疫人员和全市人民,以全方位的担当,共筑起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生命防线。

作为之“细”
精细化的铜墙铁壁

钟南山在央视节目肯定“新冠人传人”五天前,1月15日,一位来沪人员因发热乏力,去同仁医院就诊。临时支援发热门诊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于亦鸣在询问中警觉,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很快确诊病患为“上海首例”。

除夕当夜至大年初一凌晨,通宵会议上,针对道口既要尽量放得快一点,又要记录得准确一点,上海决定开发小程序插件,这就是后来起到重要作用的“健康云”。

浦东机场海关值机处值机四科关员李晨阳,从旅客一声“谢谢”中,听出极易被忽略的鼻音,核酸检测一查呈阳性。

还有,塘桥街道的“三级三群”——居民区党总支“包干到片”,二级支部“包干到楼”,各片党员“包干到户”,分别组建微信群,分层覆盖,直接到户。有的高楼,还细分到每十层人家就建一个微信群,把防控单元划到最小。就此,一支三四千人的骨干队伍,牵引起全街道数万户家庭,全面防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靠作为之“细”,筑铜墙铁壁。担当之后,如何有效作为,上海的实践是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精准防控、动态防控。

这也体现在整体的拿捏与管理上。除夕当天,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随之而来的,是精准防控的第一场考验。一级响应后,到底怎么管,松了?紧了?一时多少纠结。过来人慨叹:“当时压力非常大。”

其实就在1月26日下午1时,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昆山段暂停运营,此事从沟通、决策到执行仅用了2小时。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从当时实际出发,显然不可能全都简单地“一封了之”。当天,指挥部首次提出“三个全覆盖”“三个一律”,密织全城防控网。而当“逢车必检”带来排队时间变长,又马上研究出台一系列优化举措:车道能开尽开,调集人手上岗,探索一条车道上同时对三四辆车乘客测温。同时,全城持续紧盯“三个全覆盖”“三个一律”,市领导每人联系一个区下去,一定要把社区工作做实。

同样,有了人,才可能复工,但上海也没有为了复工,就一下全解禁。强调的,始终是有序复工、有条件复工、分时复工,无口罩不复工,并加快推进支持企业抗击疫情的28条综合政策举措落地见效。随着走向全面复工,研判清醒:“动态管理、精准管理的大考来了。”风险防控要更精准,人员管控要更精准,分类、分区,一企一策、一区一策甚至一事一策、一人一策……

不一刀切,靠的是有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比如,针对疫情之下,前所未有的一群人“悬空”在街头,立即抓专题研究,迅速落实健康证明互认。又如,为有效查找问题,市房管局发动600多名员工,零时统一出动,对各自小区防疫细节“挑刺”。市民政部门也发动数千职工暗访小区。始终,充分发挥上海城市治理和精细化管理优势,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卡位最佳平衡点。

而在查获上海首起藏匿轿车后备箱企图逃避检查事件后,市交通委员会执法总队二十四大队大队长杨强在继续仔细查验时,更加耐心、细心地将道理说明白,“越是严和紧,越要细和暖”。精细之中有温度。

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急不躁,担当作为,始终保持上海成为一座安全的城市——底子,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作为之“细”,在抗疫中,从普遍认同的理念、做事习惯,走向责任意识和一种精神。

奋进之“韧”
抗疫彰显城市精神品格

此次抗疫的急剧性、变化性、长期性,令人印象深刻。一线人员回忆:“抗疫之初,每天形势急剧变化,只能根据上海病例发展趋势、社会环境人员流动趋势,不断调整防控策略。从领导层到流调人员,都连日极度紧张。”决策见证者感叹:“抗疫这场阻击战,形势一天一变。每一个决策后,还要对出现的新情况迅速反应。”而当历经数月艰辛,国内终于有所好转,防境外输入又成新的重中之重。疫情的常态化长期化,压在每个人心头。

考验的,是城市。依靠的,是人民。

2月3日,春节后第一个上班日,人流开始大量增多,一周后还将有元宵节后的又一波高峰。当天,上海市委、市政府给全市人民写了一封公开信:落实属地责任,加强联防联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各条战线连续作战;也希望市民减少外出,注意卫生防护,保持积极心态。随后几天,“一严到底、一丝不苟”“严防严控、严防死守”“严而又严、实而又实、细而又细”频频见诸报端。有句话成为共识:这一周,熬,也要熬过去。

那段时间,上海市民自发的“空城”“北欧式排队”自律,成为现象级传播画面。

5日一早,谈家桥路155弄,几位居民竖起两块床板,用铁丝固定,在弄堂口立起“大门”。小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有11个弄堂口,封闭式管理难。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崔萍在巡查中,发现了居民搁置屋外的床板。一呼百应。大家纷纷送来闲置床板,一对外来务工兄妹从事搬运,紧急从自家仓库调来10多块,两天集齐20多块床板。崔萍大呼:“我们的居民太给力了!”

然而,如此辛苦的一周之后,“拐点”依然没有出现,依然不可捉摸。与此同时,8日元宵,9日朱桥道口就排起18公里长龙。

唯有坚韧向前。

奋进之“韧”,还体现在“双重保障”。既抓救治,又抓防控。既防扩散,又防输入。既抓防控,又抓发展。即使是道口管控任务最重的一段时间,上海的物资运输也没有中断,尽最大可能支持企业生产,增强抗疫支撑。从殚精竭虑的全球采购,到前所未有的全城网课,种种顾此不失彼,处处一环接一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从春到夏,从夏到秋。

一次小结时,市领导动情为城市用了两字:顽强。

顽强中有爱。


  • “共产党员先上”,成为“网红”强音。

  • 年轻的“插管冲锋队”,成为离病毒最近的人。

  • 接送医疗队的飞机上,空姐流泪用上海话播报:“谢谢你们!”

  • 朱桥道口休息室,累得坐在椅上瞬间睡着的两位队友,让撞见的队长骁克瞬间泪奔。

  • 刻不容缓之时,社区干部一家家敲门,敲得手指头都肿了。

  • 焦虑弥漫之际,心理咨询热线的隔空谈心,让人走出心里的“宅”。

  • 全国默哀时刻,上海一位道路清洁工师傅,停下手头工作,独自站在街边,一个人立正低头的照片,被许多人纷纷转发。

  • 满城“摒牢”关头,一家老年护理医院一楼玻璃门内,坐在轮椅上的一位老人面朝阳光,笑眯眯望向蹲在外面的探望者,一脸的灿烂又曾让多少市民感动......


“大爱情怀,文明素养,精神风貌。”
“争分夺秒,冲锋在前,加班加点,守望相助。”

经历过的人会知道:这些字词背后,是驰援武汉最前线、防控救治第一线、后勤物资保障线及城市所有战线上,真实发生过的坚韧与奋进。


致敬!
所有携手抗疫的人们!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集体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咚咚


◢ 猜你想看↓↓
上观居然出游戏了!互动游戏:大写的服!中国人民抗疫的铜墙铁壁是如何铸成的?
奖金全部捐出!王振义院士荣获未来科学大奖,却忧愁发问:为什么不颁给年轻人?
NBA球员都在用的“神器”,只需要几百元,还能减肥瘦身?你千万别多想→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