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副市长许昆林主政苏州

吴风等 上观新闻 2021-01-05
据新华网消息,中共中央批准:许昆林同志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常委,蓝绍敏同志不再担任江苏省委常委、委员职务。江苏省委决定:许昆林同志任苏州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蓝绍敏同志不再担任苏州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许昆林,男,1965年5月生,汉族,福建永春人,中共党员,1984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经济学学士。现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曾任国家计划委收费管理司收费一处处长,国家发展计划委价格司收费管理处处长、价格司副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价格司司长、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上海市副市长等职。

2017年3月,许昆林离开了工作30多年的国家部委,从国家发展改革委空降至上海任副市长。

初到上海,这位戴眼镜的新领导给人留下了坦诚直率的印象,有时不拘小节。在会上讲话时,他不像大多数领导那样的语调高亢,而是平缓、低沉。进行外事会见时,有时他与外宾交流了十几分钟后,该说的话说完了,会直接询问外方:“你还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双方就起立,握手,愉快话别。

自到任伊始,许昆林就分管食药监、工商、质监、市场监管、物价等工作。而那一阶段,正值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后,浦东新区率先推进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大市场监管力量的整合,即“三合一”改革。从全市看,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继续独立运行,但许昆林到沪2个月后,上海就成立了市场监管工作党委,目的在于通过大口党委的方式,更加有效地协调三个局,对三局的整合“迈出半步”,为今后进行更彻底的改革埋下伏笔。

一年后的2018年11月28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建成立,原先三个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改革有利于强化市场监管的效能,形成监管合力。作为分管领导,许市长平稳有序推进了三个局的人员整合、工作职能整合、市场监管改革创新等诸多问题,许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相关部门知情人士说。

2019年,许的分工增加了商务、外资外贸,因而筹备进口博览会的任务也压在了他的肩头。

近年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一直是上海改革的目标所在。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许昆林参与推进了包括“证照分离”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在内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贸易体制改革。

如果要问改革成效如何,上海可以拿出颇具含金量的成绩:实到外资不断创历史新高。特别在受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上海的外资仍然实现逆势增长。上半年,上海实到外资10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6家、研发中心10家,累计分别达到746家和471家。

在上海工作期间,许昆林也给同事下属留下了勤奋敬业的印象。2019年春节,上海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的产品出现问题,引发舆论关注。时值大年初一,他刚下飞机,还没到家,就接到这个消息。他马上购买了最近一班返沪的机票,整个春节都持续加班。

而一年后的2020年春节,疫情暴发,他又为采购口罩、防护服、测温枪等抗疫物资而四处奔忙。

可能由于长期在国家部委工作的经历,他会习惯于站在全国甚至国际角度考虑问题。

分管部门的一位干部说,许市长看到政府文件起草时提出“打造世界一流”“建设亚太领先”等表述,曾委婉提出:国际形势很复杂,我们要努力缩小差距,就别那么高调了吧。

与此同时,当改革步入深水区,地方政府的改革和突破,必然会与现行的规定和流程不符,也就需要与国家部委进行沟通。面对难题,许昆林也展现了担当精神。相关部门的干部回忆说,一次,遇到急迫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许昆林提出:“我来签字担责,行不行?”

今年6月,上海市委全会召开。在小组讨论会上,他没有多说分管的工作,而是谈了对上海使命和定位的看法。他说:上海要把握好战略定位,参与全球竞争,必须有舍我其谁的气势和担当。他分析说:遇到问题,不能简单说“不行”,关键是要有更多的智慧,能拿出办法解决,这样才能突破制度性的障碍。

这一席发自肺腑的话,道出了他心底对上海的深深期待。

从2017年3月底至2020年9月底,许昆林在上海工作整整三年半。随着对上海的了解不断加深,他由衷接纳和认同了这座城市。临别之际,他还在推进上海的早餐工程建设,又为上海百姓做了一件实事。

9月27、28日,是许昆林在上海工作的最后两天。胡春华副总理来沪考察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这恰是他分管的领域。28日下午4时,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颁授仪式举行,许昆林致辞,以上海市副市长身份出席了最后一个活动。

此次赴苏州主政一方,将给许昆林提供更大的平台,而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看这个变动,或许更有深意。

关于上海和苏州的关系,苏州民间有一个说法“大树底下的碧螺春”,上海就是大树,苏州就是大树底下的碧螺春。与“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定理”相反,喜阴的碧螺春正好可以在大树底下茁壮成长,双方相得益彰。

作为长三角经济和人口总量第一、第二的城市,上海和苏州“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从上世纪80年代起,苏州因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闻名全国,在那次创新中,来自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们穿梭在苏州的小桥流水中,带去了上海国营大厂和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成为带动苏州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

之后,苏州在上海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苏州就定下一个基调,上海做的,苏州一般不去做,而苏州要做的,是上海不想做、不便做,或者做起来成本太高的产业。比如,同样是发展信息产业,上海发展软件,苏州就主攻硬件;上海大力发展金融业等第三产业,苏州结合自身特点做起了加工业。看上去是“低姿态”,实际上却落了“真实惠”。这是苏州顺应了市场经济的比较优势规律,实现了在产业、产品研发方面的“错位”,推动了苏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才能有效促进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拥有国家部委和上海双重工作经验的许昆林显然深谙此道。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吴风、时正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皮小姐

◢ 猜你想看↓↓
上海抗疫表彰大会举行!8个月前“上海战区第一枪”打响,今天交出了“漂亮答卷”
为上海骄傲!上海抗疫数据图鉴:一个月基本控制本土疫情,本土病例治愈率高达97.95%!
致敬!今天表彰的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个人全名单来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