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影院里的“熊孩子”,不少观众都有自己的奇葩遭遇。去年国庆档,市民罗伟就在电影院遇到“十万个为什么”型孩子。当时他在看《我和我的祖国》中关于“两弹”研发的故事《相遇》,“整场都很安静,大家都沉浸在感动的情绪里,结果我身边的小女孩一直问她父亲‘这个人为什么掉头发’‘他生病了吗’‘他怎么就生病了’,她父亲一直乱回答女儿的问题。”罗伟本想请这对父女不要说话,结果另一边的女观众忍不住了,直接对女孩说“原子弹原料有辐射,一开场男主角为阻止事故已经被辐射了,被辐射了会得白血病,非常难治。小姑娘,有时间多看书少说话就看得明白了。现在可以闭嘴了吗?”除了“十万个为什么”型孩子,市民岳磊最怕的是“粉丝”型“熊孩子”。“有些小孩一看电影就激动,乱踢椅子、大声喊叫。”岳磊之前看重映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后排坐了两对母子。两个小孩在大人帮助下撕了封条坐在一起,全程高喊打闹,“完全像在游乐场一样”。知乎上一则“如何看待电影院的熊孩子现象?”提问中,有人曾看到有小孩在影厅里小便。市民吴先生曾遭遇过几乎一样的场景:“小孩也就三、四岁的样子,喊了三四遍要上厕所。大人嫌带他出去麻烦,让他‘就在这里小便’。后面我全程无法观影了。”岳磊记得,当时包括自己在内,前后两排的观众至少6次对两名母亲表示不满,希望他们管管自己的孩子。“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两母亲自己就聒噪不停。我们请她们不要说话,她们说‘电影声音这么大你怎么就听我们说话’;请她们管管孩子,她们说‘我管不住,你们能管你们去管’。这是为人父母该说的话吗?”吴先生当时也制止对方,甚至表示自己可以帮忙带孩子去卫生间。谁知对方反称:“童子尿又没有味道,又不要你打扫”“我怎么知道你不是人贩子?”陆先生在一家影院工作,“熊孩子”是他颇为头痛的一件事。“排队检票时就能看到,一些小孩一会儿扯隔离带,一会儿翻3D眼镜箱子。通常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立在旁边玩手机。”“我是父母,也是影迷,再说电影院没说不能带孩子去看电影,有些电影院还特意给孩子优惠票。”市民王女士表示,自己每次带孩子去电影院前都会跟孩子“约法三章”,但孩子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发出声响:“希望观众对孩子多一些体谅。”一般电影长度在90分钟以上,但一个已被诸多父母接受的观点是,儿童保持注意力的时间非常有限,既不可能享受电影乐趣,也不可能全场保持安静。“有些电影本身不适合小孩。”陆先生曾在《红海行动》时遇到好些举家前来的观众,他会提醒对方“这部电影不太适合孩子”。一些声光效果特别刺激的电影,还有年轻父母抱着孩子前去,陆先生也会提醒:“那种超重低音频繁响起,成年人心脏都会有感受,何况小孩?”尽管如此,除了少数如国庆档上映的动画电影《姜子牙》会明确提示“建议八岁以上人士观看”外,绝大多数国内上映的电影并不拒绝儿童观看。许多电影院虽然会接到不少关于儿童的投诉,但仍然对儿童表示欢迎:“一张儿童票,等于两到三张票。”有没有办法既减少“熊孩子”对普通观众的影响,还能赚到“合家欢”的票房?
“比如工作日晚上场次,一般小孩是不会来的,能否在黄金时段场次适度提价,改成‘非儿童专场’?在休息日上下午这样的时段则标注‘亲子场’,提醒普通观众注意选择。”
据悉,2014年出台的《上海市剧场服务标准》明确规定,1.2米以下的儿童必须在成年人的陪伴下持票入场,怀抱婴儿者不得入场。事实上这一标准出台前关于儿童的限制争议颇多,一些剧场此前就采取了更严格的“1米20以下儿童谢绝入场(儿童项目除外)”的措施。
“矛盾很难彻底解决。”一些业内人士坦言,除了观众间彼此体谅外,影院应该明确观影公约,类似此次海南这样破坏银幕的事按规定追责,让“熊家长”切实担负起责任。
电影院该不该强制对儿童说不
对此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