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协委员焦虑:上海郊区的本地人为何宁愿当门卫、搓麻将,也不愿做这份工?

张骏、顾杰 上观新闻 2021-01-05
如今的上海郊区
昔日穷村正变成“明星村”
奉贤区吴房村是一片江南式青瓦白墙,千亩黄桃焕发生机;
青浦区莲湖村仿佛置身郊野公园中,四周河道纵横、波光潋滟,不远处稻谷飘香、鸥鹭翩跹;
主打“母婴康养”的宝山区塘湾村,推出萱草“母亲花”文化园和萤火虫亲子游,一批中高端康养项目已入驻。

这些变化的背后推手是上海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建设。2018年和2019年,上海分别启动第一批9个和第二批28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今年又有33个村列入第三批。

不过,示范村变美了
为何青年人才却不愿意返乡创业?

本地人为什么宁愿当门卫、搓麻将
也不愿意再从事农业?

上海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在近期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村民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在产业、政策、人才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和挑战。


六成村民非常满意
“从没想过自己家门口能这么好看”

在浦东新区大团镇赵桥村,“美丽庭院”建设及村宅环境综合整治,让家家户户变成一座座小花园。基础设施建设是村民感受最直观的一环。“现在村里越来越美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家门口能这么好看。”年近七旬的村民黄阿姨笑得合不拢嘴。与黄阿姨的感受相印证的是市政协课题组的调研数据:
超过95%的村民认为,示范村建设启动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村庄卫生状况明显改善。超过60%的村民对当前文体活动、村级医疗服务“非常满意”。

今年以来,市政协农业农村委组织政协委员、专家、业内人士开展十余次调研活动,赴9个涉农区的多个基层镇、村走访座谈。课题组注意到,在示范村内,普遍重视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如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建立精细化的党建服务网络,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通过数字电视、手机App等搭建协商议事平台等。“乡村治理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超过90%的村民对“村务/财务公开”“选举公平正义”“村两委团结战斗情况”均表示满意。

从调查结果看,村民对示范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对353户示范村村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分别有226位和103位村民对当前示范村建设成果“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所占比例约为64%、29%。

社会资本逐渐加入
“老树根上发新枝”

“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农村,这是我们这个新成立的专委会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邵林初说,“我们希望站在为上海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新引擎、为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搭建新舞台的高度,为上海乡村振兴精准把脉。”这也是今年市政协解剖示范村案例的初衷。

乡村振兴,最绕不过去的就是产业。
“只有产业振兴,才能真正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邵林初说。

在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常务副主任蔡友铭看来,乡村产业的基础是农业,其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为此,应强化科技引领,培育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倡导质量兴农,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课题组在金山区调研时看到,这里正聚焦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建设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与此同时,强化农业产业链中的科技支撑,聚焦农业科技装备,不断推进以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乡村振兴好比‘老树根上发新枝’,既不能丢了农业这个‘老根’,又要通过产业创新使‘老根’长出‘新枝’。”蔡友铭说。

课题组十分关注资金投入问题。现阶段,示范村建设90%的资金投入仍以政府投资为主,但社会资本逐渐加入,形成良好发展势头。
“单靠政府投入很难让盆景变成风景,一定要形成多元的投资渠道。”邵林初说。

打通土地政策瓶颈
促进乡村体验、乡村民宿发展

参与示范村建设的,既有国企资本也有民营资本。其中,国资投入以吴房村和联一村为代表,前者引入国盛集团等企业和专家团队,打造出桃花景点和特色民宿;后者引进地产集团打造乡悦华亭项目,建成现代田园综合体。

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需进一步打通示范村土地资源的政策瓶颈。课题组发现,一些示范村处于生态保护区内,原本建设用地的增量空间就少,加上近年来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化、规划空间偏少等原因,影响了“农业+”项目的落地。相关调研对象也表示,
想在原来农场基础上增加一点休闲旅游的内容,结果厕所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指标无法满足。

调研组认为,需适当放宽各涉农区设施农业用地的用途,满足示范村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的餐饮、停车等建设用地需求,促进乡村体验、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并有效解决消防、卫生许可等现实问题。

调研中,委员们还注意到,一些地方对乡村民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不够重视,存在以“城市社区再造”的理念规范乡村的倾向。“江南水乡的自然肌理和文化脉络,应该在示范村建设中得到充分尊重。”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大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说,
现在不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风貌缺乏真正的地方性乡土元素,呈现出一种模糊的文化特征,难以打造令人过目不忘的“文化名片”和形成吸引力强的“文化地标”。

为什么都不愿意从事农业?

无论是产业提升还是文化传承,都离不开人。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也一直为委员们所焦虑。

村支书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青年人才不愿意下乡返乡创业就业;合作社员工大部分为外来打工人员,本地人宁愿当门卫、搓麻将,也不愿意从事农业。”调研发现,部分示范村农业企业、合作社存在季节性用工荒,缺乏产业领军人才和年轻有为的新型职业农民。

邵林初说,在薪资待遇、公共服务、职业发展等方面,即便是在一些示范村,与市区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另外,
农业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尚未完全打通,加之受制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

在他看来,应进一步优化示范村村干部人才梯队培育和选拔模式,扩充村干部后备人才库,加强对村干部人才的培养,提高村干部薪资待遇水平,拓宽村干部晋升通道,提升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吸引有志青年加入村干部队伍。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张骏、顾杰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泰妮


◢ 猜你想看↓↓
都是套路!网友参加冒牌“上海一日游”,奇葩经历笑喷众人,评论区成大型吐槽现场
青岛最新通报:6例确诊+6例无症状,全市连夜核酸检测!多地紧急提醒:非必要勿前往
重案公布!“商人”实为台湾间谍,偷拍武警军事机密,细节曝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