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媒体上看到颠倒黑白的信息!”港警回忆这一年:步步刻骨铭心

修文 上观新闻 2021-01-05

香港理工大学事件发生快一年了。去年此时,外界看到了一个瞠目结舌的香港。


而在火光冲天的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争夺战。


近期,多名香港警队公共关系科警员回忆极其艰难的这一年




媒体记者与“业余记者”


高级督察谢子峰是警队传媒联络队的兼职成员,负责现场与媒体的沟通工作。“警队防线前常常有上百个人,都穿着‘黄背心’。”他回忆起一年前的理大现场,有媒体记者,更多的是“业余记者”——来自学生媒体的,自称“公民记者”的,甚至“自由职业者”也穿上黄背心到处走。即使谢子峰叮嘱他们要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受伤,“黄背心”还是重复称自己有采访权、要维护“新闻自由”、要保护市民知情权等。

于是在理大门口,谢子峰第一次目击同袍受重伤。冲突现场,一些“黄背心”站在非常危险的位置。为了把他们拉回安全线内,谢子峰与队员Sam离开警队防线。就在这一瞬间,一支又一支箭划空而来,Sam被利箭射中,箭头直插小腿。这一箭让他休养了8个月才康复,即便到了现在还不能像往常那样跑步跳跃。

与谢子峰负责现场联络不同,西九龙总区应变大队队员Jason在防线前坚守。他看到了自称学生的示威者向警方投掷一个又一个汽油弹、一块又一块砖头。周遭多次传出爆炸声,这个地方犹如战场,理大校园满目疮痍。

十几天后,他在和朋友讨论这件事时,朋友依据的是某些媒体对警方的针对性报道。“如果报道真实、中肯,我甘愿接受批评。”Jason很无奈,自己明明在现场,但从报章和网络上看到的是和他所见完全不同,甚至是颠倒黑白的信息。

今年7月元朗非法集会中,警方截查至少150名身穿黄背心、声称在场进行“采访”的人,结果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非媒体机构人员,当中还有未成年人。

Jason一直有个疑问:人们不会发现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会以不同身份出现在不同现场吗?人们难道看不到“黄背心”的拍摄镜头,只朝向警队防线吗?人们看不到“黄背心”人总是在示威者前一字排开,故意妨碍警方执法吗?这些事实真是没人能看见吗?


“黄背心”与“蓝马甲”

高级警司高振邦是媒体联络队的副主管,他见证了媒体联络队的成长——从148名兼职队员到如今307名同事参加,其中还有10名全职成员。他们在现场身穿蓝马甲,记者可以向他们了解情况、寻求协助,传媒联络队也会竭力帮助,‘彼此尊重,就算偶尔有不同见解,也从不会刻意刁难、抬杠。”

但从过去6月开始,政治动荡席卷全港,部分媒体与警察的关系变得紧张。只要是冲突场面,现场总会有数百名穿着黄背心、自称“记者”的人到处游走。在某些小规模场合,“记者”的人数会比报道的对象还多。

高振邦注意到,“黄背心”中确有他熟悉的记者面孔,但更多的是一个个年纪很轻、看得出没有采访经验的”小朋友“。他们扛着镜头拿着手机,在封锁线间来回穿梭,向警队防线大声质问,对执法人员污蔑谩骂,甚至煽动已经躁动的示威者“仇警”情绪。

更有甚者,当警方准备行动时,在场的某些穿着黄背心、自称“记者”的人,会向示威者报告警察的行动部署。“黄背心”还不止一次刻意找出便衣警察,公开他们的行踪。

总督察倪采欣是警队公共关系科社交媒体负责人。她亲历过一件无奈的事。机动部队中的女警会把头发剪得很短,去年9月风波中,一位女警在搜查女性被捕者时,正在直播的自媒体记者说,“好明显,看到男警员在搜捕女性被捕者”。纵使警方之后多次发文澄清,但还有市民坚持认为警方侵犯人权。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倪采欣注意到,“黄背心”在直播期间大都聚焦警察的一举一动,甚至针对性地拍摄警察的样貌和编号,却对示威者和暴徒的行为却置若罔闻,“有记者组织指责警方不体谅传媒工作,但他们是否想过,大量‘黄背心’置身在警方防线前,也会影响警察执行职务?”

让高振邦与倪采欣感到欣慰的是,在整个行动中,传媒联络队没有使用过武力,就算面对燃烧瓶与砖头,他们也没有退缩。为了向媒体表达善意,他们大部分时间连防护面罩都不戴,哪怕有“起底”风险也以真实面容应对。


香港“大家”与个人“小家”

郭嘉铨是警队的最高新闻官。去年11月接替谢振中出任公共关系科总警司之时,正是警民关系最低潮之际。与他几乎同时就职的,是新任警队一哥邓炳强。他们都清楚,未来的路不好走。首先面对的是铺天盖地的谣言、指控与中伤。

“在这么分裂的社会里,很多人的情绪已经受到影响。”郭嘉铨说,一旦出现假消息或者以讹传讹就更危险,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受到误导或被煽动。

早在去年8月初,当警队发现局势有失控之虞后,管理层就决定恢复每天下午4时的例行记者会。截至今年1月,警方共举行65次“踏浪者”行动记者会,最长一次历时3个多小时。

除记者会外,警队也通过不同平台主动澄清各种不实指控。因为许多报道只集中播放警察执法的行动,很少拍下镜头另一边的暴力场面,郭嘉铨就筹组警察社交媒体直播小组,带领公众从警方视角去看同一宗事件,了解事件的因果始末。

公共关系科新闻室则天天日夜通明,一方面依靠前方传回资讯编写新闻稿,第一时间将最新情况告知媒体与公众,另一方面,针对抹黑警方的言论,新闻室查阅多方报道,再联络相关单位了解始末,辅以警方理据,予以严词批驳。最棘手的是当事人蒙上面隔空指控,又以隐私为由拒绝提供资料。幸好,谎言能骗人于一时,不能骗人于一世。

“其实过去这一年多,警察公共关系科与很多媒体依旧合作亲密无间。”高振邦说,所谓警察与媒体之间的“破裂”,不过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刻意制造的假象,意图是孤立警队。正因为如此,警察公共关系科不但主动反击假新闻,更应引入新平台与高科技,务求从不同视角把真实情况呈现出来,把知情权还给公众。郭嘉铨认为,当同事在前线奋力保护市民时,公共关系科必须尽力解释警察执法行动理据,这是责任。

公共关系科的警员不仅为香港这个“大家”忧心忡忡,也为下班后不能回自己的“小家”忧心忡忡。香港走过了历史上最动荡失序的春夏秋冬,蓦然回首,步步刻骨铭心。过去一年多,警队公共关系科在时代大变局下的贡献或许微不足道,但在历史大道上留下了雪泥鸿爪——新闻毕竟是历史的初稿。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修文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松松


◢ 猜你想看↓↓
从160斤折磨到60斤!女子因不孕被婆家虐待致死,年仅22岁...案件细节曝光→
开始预约!香港免隔离通关,每日5000名额
黄浦江上一艘46.6米长的运钢船沉没,船上人员获救后痛哭
邻居入住后,自家红木家具长满白毛!上海爷叔被迫空关别墅11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