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疫情下的欧洲回到上海,我更理解了什么才是“自由”

封寿炎 上观新闻 2021-01-05
昨天(5日)零时
浦东新区周浦镇明天华城小区迎来“解封”


  • 在封闭14天之后,51名物业人员终于可以回家了;


  • 那位意外滞留的网约车司机,给前来迎接的女友一个深深拥抱;


  • 当地居民也无惧子夜寒冷,纷纷走出小区门口——有人要“放松一下”,有人要“去吃点宵夜”,有人“想吃牛肉粉丝汤”,也有人“最想吃烧烤”。


长达半个月不能与亲友会面,不能逛街购物,也不能出门运动,被隔离者最懂自由的可贵。然而,包括“躺枪”的网约车司机在内,他们没有半句怨言,而是主动配合隔离。

因为他们明白
“自由的辩证法”
严格的抗疫措施,正是自由生活的保障;
个别、局部、短期地牺牲自由,
换来的是普遍、整体、长期的自由。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采取了严格的抗疫措施↓

封城、封闭小区、确诊者集中入住方舱医院、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等,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限制了相关人员的行动自由。然而,正是这些严格的抗疫政策措施,成为抗疫斗争取得决定性成果的重要保证,也让数以亿计的国民得以在日后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绚烂文化,让绝大多数人在当下的每一天可以自由地出门、乘车、上班、聚餐、看电影。

事实用它直观的、可触可感的方式,向我们阐述着深刻的哲理。事实胜于雄辩,人们也在事实中学习成长。

在日常生活已经恢复常态之后,我们一再强调,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各项工作不能有任何松懈、麻痹和侥幸,要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前些日子笔者从欧洲回国
在西安集中隔离14天之后
才回到上海
笔者亲历的严格防疫措施
在很多国家都是无法想象的
哪怕是一些长期在欧洲生活的乘客
也没有怨言

因为在欧洲最近大半年的经历
已经让他们认识到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自由
最终社会、群体以及个体
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又想起不久前在欧洲的一段经历。

今年7月底,比利时的第一次封城措施已经解除,笔者前往房东家里做客。午餐期间他们开了个小小的“家庭会”。房东的小外孙在大学里学拉丁语,他想利用暑假前往意大利游历。

房东老夫妇担心疫情,苦劝他放弃。他的父母不置可否,没有立场。他的两位哥哥认真分析了一番,结论是风险不大,支持他去。小外孙最终还是去了意大利。

房东一家的这次家庭会恰似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面对疫情,不同人、不同群体都有自己的认知、判断和主张,整个社会难以形成共识,也就难以采取有力、有效的抗疫措施。

老年群体倾向于严格抗疫,年轻人却不顾一切“要自由”;
卫生官员、专家和医护人员苦口婆心劝居民“留在家里”;
餐厅、超市、电影院等经营场所的商人则反对一切“禁足”动议。

没有共识、没有统一行动、没有强有力的抗疫措施,虽然使一些个体获得了较多的行动自由,但整个国家的抗疫工作效果不彰,疫情一直反反复复、难以遏制,进而给整体的社会生活造成重创,恐怕会在更长时期、更深程度上削弱人们的行动自由度和综合福祉——事实上,在九、十月份,欧洲第二波疫情凶猛来袭,就跟暑假期间欧洲居民大规模的聚集、流动和出国旅行难脱关系。

面对疫情这道相同的考题
不同国家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每一张答卷,都深深受制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国情,取决于不同的事实认知、价值判断和实际行动力。

不必轻率评判不同国家抗疫模式的对错、高低和优劣,但它确实打开了一扇窗口,使我们得以从更丰富的视角去深入思考、获得启迪。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封寿炎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SYL

◢ 猜你想看↓↓
43人集中隔离,109人居家隔离!多地检出阳性,官方紧急提醒:这类食品不得销售
蒙古国送的小肥羊到上海啦!红烧炖汤水煮,不少人已经吃上了:真香
最新!上海这两个小区明天零时起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