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中小学取消明日返校,寒假后天开始!探访昭通路居民区:一家人清晨五点做完检测

唐烨 龚洁芸 顾泳 上观新闻 2021-03-19

1月21日
上海报告3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要求
经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决定
黄浦区昭通路居民区(福州路以南区域)
列为中风险地区
上海市其他区域风险等级不变


今天下午,在上海市疾控中心举行的本市防控工作第90场发布会上,黄浦区副区长左轶梅介绍:在得到相关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可疑的信息后,黄浦区第一时间摸清情况,第一时间开展行动,立即对该区域实施有序管控,排摸其所在的昭通小区的居民户数、实有居住人数等情况,确保居民不出小区,有序等候核酸检测。同时及时组织采样人员、防控保障人员,对居民开展核酸检测采样,做到检测全覆盖,同步做好环境的核酸采样和清洁消毒。

记者刚才从黄浦区获悉,小区人员核酸检测在今天凌晨两点多就开始展开,40多位疾控检测人员严阵以待,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通知居民进行检测,大部分的居民在天亮前就做完了检测。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员上门开展检测。


昭通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蔡建春说,在得到相关信息以后,所有的部门都立即连夜展开工作,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人员,首先对区域进行了管控,同时对小区内的居民户数、实际居住人数等情况进行更为精确的排摸,连夜上门通知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并做好告知和安抚的工作。

为了提高效率,所有的工作人员分为abcde五组,每组都包括了最为熟悉小区情况的居民区干部,大家划块分工合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核酸检测的工作。

陈帅一家五口人早上五点多做完核酸检测,然后便时刻关注相关情况,得到需要隔离的信息后,一家人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东西。因为家里人多,还有一个小朋友,陈帅带上了一只大行李箱,带着一家人一起准备登车前往隔离宾馆。虽然心中还有不少疑问,不过陈帅表示,目前最要紧的时候就是遵照工作人员的安排行动,等到了宾馆再安排后面的事。
居民张阿姨告诉记者,自己一直还是处于有些懵的状态,听到要隔离有些无奈,不过既然被安排隔离,一定会好好的遵守相关规定,配合工作人员,毕竟这样的做法是对大家保障最大的做法。张阿姨还算了算日子,离过年还有三个礼拜的时间,除去隔离的14天,自己还能有一个礼拜的时间准备过年的东西,“应该不耽误什么”。

就餐

今天上午,考虑到居民的需求,社区还采购了馒头、饼干等食品送到居民家中,为社区居民解决就餐问题。

居住

昭通路居民区(福州路以南区域)是二级以下旧里,较长时间封闭管理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将会造成极大不便。黄浦区委区政府经慎重考虑,确定采取组织居民入住宾馆集中封闭管理。

记者刚刚了解到,黄浦区已在组织居民乘坐大巴分批闭环转移到宾馆。


左轶梅介绍,在宾馆集中封闭管理期间,将对所有居民严格落实14天健康管理,要求居民每天自测体温2次,并将测量结果报驻点工作人员,同时严格实施发热筛查“零报告”制度,并于第12天进行核酸检测复查。


上海中小学取消22日返校寒假23日开始
建议家长就地过年避免跨省探亲旅游

根据之前发布的上海中小学2020学年度校历,本学期自2021年1月23日开始放寒假,2月21日寒假结束,2月22日开学。

由于疫情的缘故,今天晚上,沪上中小学和幼儿园家长陆续收到了来自学校的通知,22日的返校日取消,寒假提前开始。

同时,不少学校召开线上家长会或发送通知,对寒假期间疫情防控进行布置,同时建议家长“非必要不离沪,不参加线下课外培训班。”


疫情发生后,黄浦区教育局率先下发通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明天不返校。傍晚时分,本市其他区家长也陆续收到了来自班主任的通知:

根据市教委紧急会议要求,1月22日起暂停所有线下教学活动,学生一律不到校,请家长做好学生的安排工作。寒假自1月23日起,2月22日开学,寒假期间非必要不得离沪,离沪学生须向班主任请假,并报备行程、去向、路线、途经点和返沪时间。
所有离沪的师生员工,须提前14天返沪进行健康观察。不能提前14天返沪的,须提交7天有效期内的核酸检测报告,方可提出返校申请。
途径中高风险地区的,返沪后接受14天隔离,并进行2次核酸检测。因隐瞒行程、未经报备离沪的师生员工,所产生的后果由其个人负责。

另外,许多学校建议家长:学生在寒假期间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线下机构培训活动。

此外,学校将建立离沪学生“一人一档”信息台账。大多数学校通知,离沪须先报备,建立信息台账,原则上如无必要不建议离沪;家长出差也须报备。如果确实需要出沪,家长需要每天向班主任汇报自己一日行程,包括去什么商场、景点、在哪个服务区停留多长时间,都需要详细记录。此外,返沪之后的14天内,除了做好各自的健康管理,还需延续如实记录这14天的行程。此外,也有学校取消了开学前的返校日活动,2月22日直接迎接开学。

也有家长表示,前几日学校就已经下发“离沪情况征询单”,其中一些有出游计划的家长,在班主任劝说下,已取消了出游,已经买了高铁票、机票、酒店的家长,也在着手退订事宜,改为留在上海度过寒假。

对此,不少家长表示,虽然孩子不能出沪放风有点遗憾,但在疫情形势下,确实需要提高防范意识。

阿拉“心态不能崩”!

如何在疫情常态化下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
为市民们带来新鲜出炉的心理疏导16问

1、又到过年期间,出现新冠肺炎新病例后,家里年夜饭也吃不成了,也不能出门,我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怎么办?

答:疫情的确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换个角度而言,疫情也让我们改变了以往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现在抽烟、随地吐痰的人少了,大家养成了带口罩、勤洗手的习惯,呼吸道、胃肠道疾病也明显减少了,各种聚会减少后暴饮暴食、酩酊大醉的人也少了......

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确限制了和朋友、家人之间物理距离的亲近。但“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探索更多沟通和交流方式,比如在网上同样可以聚会,还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疫情也让家人之间更多地嘘寒问暖,相互关心,有更多的话题,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所以,看见了吗?所有事我们要一分为二去看待。当然,如果情绪持续低迷,难以摆脱,建议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2、 疫情波动,学生们担心开不了学,可能又要上网课了。如何帮助学生族调整居家情绪?

答:首先要改变对压力的看法。当网络学习让你感到压力满满时,可以尝试去发现这件事比较积极的另一面,比如,与老师、同学们一起上网学习,相比自己一个人肯定增添了很多乐趣。其次,调节压力会带来负面情绪,可以劳逸结合,闲暇时间打打游戏、听听音乐。第三,向周围的人寻求支持,把你的感受告诉老师、家长或好友,了解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向他们寻求帮助和支持。第四,规律作息、开窗通风、适度运动、营养均衡、睡眠充足,都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总之,有了前一次的上网课经历,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与之和谐共处。

3、我朋友在居家隔离,情绪很不好,我能怎么安慰她?

答:几条小建议送给大家。首先,需知晓:居家隔离期间,的确可能会出现因不确定感而带来的情绪反应,比如焦虑或抑郁。其次,聊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多和朋友聊聊大家的兴趣爱好,如果发现适合自己的不妨尝试做做。第三,会放松:若焦虑明显,也可以一起做做放松练习。感到焦虑时可以每天做1次,每次约5分钟:首先找一个舒适的位置静坐,然后闭上眼睛然后用鼻子来吸气,用嘴巴呼气,缓慢吸气呼气,默数“一二三四五”,数到“5”的时候缓慢呼气,这样从头到脚渐次放松你的全身肌肉,一个循环下来以后再重复,这样重复五六次。

4、连续两年没回老家过年,父母很焦虑,怎么安抚他们?

答:父母焦虑的事情都和子女有关,担心子女在外的年过不好,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等。这就是“心连心”。所以,请给自己的父母送去两颗“定心丸”吧。第一,报平安:多和父母通电话,报平安,拉家常,对父母来说比吃补品还有用,正所谓“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报平安’”。第二,有事做:可以让父母在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种花草、听音乐修身养性,分散一些注意力可以更轻松。

5、2020年感觉虚度了,2021也会这样吗?

答:要有信心,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虽然2020年的疫情对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些许不便,但同时也带来很多新的契机。相信这些变化大家是能够感受到的,所以请好好回忆和总结。您也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来减压,比如做正念,用科学的方式疗愈心身,可以每天做下面的正念小练习,也可以在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上海新冠肺炎公共服务平台心理服务模块寻找心理减压小练习跟着做。每天至少1次,每次约10分钟:在吃一顿饭的一口时,取一勺或一筷子食物停下;看着你正准备吃的食物,闻它、听它,当你准备好时,把它放入你的嘴里;咀嚼过程中,请注意它的味道、纹理、温度等,甚至你的牙齿在缓慢咀嚼时的声音;咀嚼吞咽后,请注意它的味道、纹理、温度和你完成咀嚼时声音的变化。试试看,也许会有新的体验和感受。

6、当下,作为医务工作者,每天工作接触太多患者,总是觉得自己消毒做得还不够,怎么办?

答: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还是高风险暴露人群。在现今的情况下出现紧张、害怕、恐惧的心理反应都是合理的。也正因为这些恐惧和害怕,才会让我们保持警惕,更好地科学防护,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要定期做体温和核酸检测,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注意劳逸结合,关键岗位轮休;可以做一些放松活动,比如听音乐,深呼吸,肌肉放松训练、冥想训练,让心态慢慢平稳下来,减少一些担心。
 
7、作为医护工作者,如何安慰因为疫情而紧张的普通患者?

答:首先,医务工作者首先要保持自己专业的形象,有足够的疫情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其次,医务人员在患者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要保持镇定,态度温和,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从中找到切入点,以专业的知识消除患者的顾虑,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进行正面的引导,必要时指导患者做一些放松训练。最后,如果发现焦虑抑郁严重的患者,应及时建议其到专科医院就诊。
 
8、我是一名医务人员,因为我的原因,家人需要居家隔离,我有点自责,该怎么办?

答:首先很想说一句,您辛苦了,疫情之下承担风险工作的同时,还要承受自责和内疚的情绪,真的很不容易。您有自责、内疚、无力这些感受是值得理解的,它们可能不会一下子消失,但同时,请坚定地告诉自己和家人,作为医务人员,是有能力保护和陪伴家人的。更用心的照顾自己、和家人多沟通,都是让彼此安心、给彼此支持的有效方法。接纳自己偶尔出现的不良情绪并积极调适,正常作息,规律生活,和家人一起积极应对隔离期间的生活。

9、作为检测人员的我,每天面对重复的工作和人群让我焦虑和厌烦,有什么办法缓解?

答:检测人员为群众筑起健康屏障,紧张忙碌的重复工作会让人感到身心疲惫,你们辛苦了!如果每天的工作让您感到焦虑和厌烦,可以采用呼吸放松法或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等适宜的放松技术来帮助调节身心。需要保护好自己的情绪,充分表达,保证充足的饮食和睡眠,适量运动。如果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难以调整时,应及时申请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10、目前上海出现新病例,作为社区工作者的我很担心又出现和以前一样的情况,怎么办?

答:您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又不必过度紧张。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及各级政府已建立起积极应对疫情的方案,尤其在建立疫情常态化管理方面拥有优质资源。同时,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上,一直拥有丰富的经验。所以,请用信心、爱心和安心来积极面对疫情的常态化,做好自身的管理,同时做好社区的防控建设。

11、现在我一听见上海有新发新冠肺炎病例,就非常紧张,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坐立不安,怎么办?

答: 对待疫情保持一定的紧张和重视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度。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及各级政府对疫情的防控,以及病例的救治都有非常完备的方案。而且,我们已经认识到,新冠肺炎其实并不那么可怕,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痊愈的。所以,请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做好个人防护,坦然面对,如有必要可以寻求专业支持和帮助。

12、难道人类的生活就不能安定下来吗?一直这样惊心动魄,实在让人很无助。

答:近日,新冠疫情在很多地区散发的报道给广大市民带来诸多压力。可以理解大家在自然灾害面前,出现的无助和无力感。常言道百炼成钢。经过2020年的洗礼,人们从最初的未知和迷茫,到后来对新冠肺炎知识的探索和普及,从对疫情发生时的恐慌和无措,到现在发现新发病例半小时内集结应援......每个人都在进步,都在和新冠病毒做着斗争。值得肯定的是,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制和接种、疫情大范围爆发缩减到小范围散发,人类的抗疫得到了重大成功!有国家做后盾,国人健康有保障。之所以对每一个散发病例都力求全方位追踪溯源,正是全民一心极尽重视之体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团结一心,不给国家添乱,不给自己添乱。所以,积极应对,做好各人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生活一样也可以美好和充满阳光!
 
13、前段时间我已经打了疫苗,但是听说打过疫苗也没有用吗?我好焦虑。

答:根据当前所公布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看,中国疫苗的整体保护力高达79.34%,疫苗的抗体阳转率为99.52%。这意味着在接种两针疫苗的人中,有99.52%的受试者产生了中和抗体。但产生中和抗体不代表疫苗就能起到保护作用,还需要抗体达到有效的浓度,且个体差异不同保护力度也会所不同。但基于疫苗的保护效力越高,有利于更快更高效地实现群体免疫。因此相对比不打疫苗人群,虽不是完全免疫,打了疫苗的人群对新冠病毒的抵抗力会更高。2020年的经验告诉了我们疫情期间自身防护的重要性。与其焦虑和紧张,不如依旧认真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等自身防护,正所谓“防胜于治”。

14、我的孩子现在有可能又要面临“悠长寒假”了,去年好不容易调整过来,今年成绩又要下滑了,好担心。

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下,“悠长寒假”的到来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减少人员流动提供部分保障。作为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适应“悠长寒假”带来的生活变化。家长们可以提前与孩子一起规划寒假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力求学有所得、劳逸结合,要知道充分的规划会有效缓解孩子和家长的双方焦虑和压力。此外,可以想想之前学习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尤其需要从心理到实操建立对线上课程的适应。我们常说,有备无患,相信大家一定能调整好,适应好。

15、如果新冠疫情一直此起彼伏,除了担心害怕,我们普通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何时是个头啊?

答:持续的高压之下,我们很容易出现各种负性情绪。随着焦虑和恐惧的增加,情绪的起伏会影响生活节奏,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这时候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困难上,而需更多地去关注积极的方面:我国已经有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很好地适应了这些变化;目前新冠疫苗已经逐步开始在国内开始接种,未来我们应对新冠病毒会有更好的措施。请记住,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持续。

16、如果疫情常态化,我们应该怎么更好地适应明天?

答:经过数千年的生生不息,人类本就拥有了很强的适应性,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使没有新冠疫情,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各种压力,比如环境污染、其他流行性疾病等,但人们依旧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享受日常的喜怒哀乐。疫情常态化下,更需要我们的心情也保持放松的常态化,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我们可以回顾去年疫情时期生活的变化,结合目前的情况重新调整自己的防护措施、生活和工作计划;也可以和家人朋友聊一聊缓解一下内心的焦虑,交换一下接下来的日常安排。请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尽力保持生活和工作秩序,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能更好地适应明天。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唐烨、顾泳
微信编辑:胡雨松
校对:泰妮

◢ 猜你想看↓↓
上海报告3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已转至定点医院,张文宏:疫情到来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对上海有信心
黄浦区昭通路居民区:组织居民入住宾馆集中封闭管理
肿瘤、仁济两家医院实行闭环管理,上海医疗行业分类实施全员覆盖核酸检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