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辗转三地,历经三代,见证三场婚礼:一张婚床背后的家族史

肖雅文 上观新闻 2021-03-18
口述:谢卫东,74岁,退休干部
整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见习记者 肖雅文

上个月,我到浦东参观一个展览,展厅内陈列着上百张木质结构的老式木床。阳光穿透尘埃,我想起了自己家中的那张大床。

那是一张三层结构的雕花木床,床身为暗红褐色,表面油亮润泽,床体由68块部件以榫卯拼接,床围雕刻有各式图案一百余枚,无论是材质还是工艺,今天都再难找到。

更为难得的是,从扬州到南京,再到上海,它像一个时间的坐标,记录着我们家的历史,又像一艘大船,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感。

照片采访者供图

这张床的故事,要从我的祖父说起。

当年,祖父的长女,我的姑姑嫁到扬州一家木材行后,恰逢我父母准备结婚,祖父特意嘱托女婿,选了最好的木料,请了最老道的师傅,置办了这张喜床。我记得,这张床不仅有踏板,还有洗脸的盆架,另一边还有子孙桶(马桶)。床围上的雕刻更是精美绝伦,浮雕和镂空相结合,自正面边框向两侧延伸,直至安盖(老式床的顶盖)。围栏之上,草木丰美、瓜果穰穰、状元及第、将军凯旋,各类人物更是栩栩如生。对儿时的我来说,这张大床就像一座宝藏,装着数不清的故事与幻想。

这张床是我们这个小家庭的起点,父母亲不断外出工作,是为了不断将更好的生活和更美的希望带回家中。之后,祖父和父亲因病相继去世,只剩下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相依为命。1961年夏天,远在外地的母亲为了防止床被别人损坏,独自一人前往扬州,从邵伯镇船码头搭小火轮船将床运回南京。我当时14岁,借了一辆大板车,带着些许麻绳,领着11岁的弟弟,在南京下关江边四号码头等待母亲。我们母子三人辗转腾挪,几经波折之后,才总算把床带回了家。我、母亲和弟弟,也正因有了这次经历,而对它有了特殊的感情。

1975年春节,我和妻子在这张大床的见证下成婚。然而,由于分得的婚房不足10平方米,无法容纳这张大木床,于是在征得爱人的同意后,将床赠予弟弟。

彼时弟弟正要结婚,于是,这张大床见证了它生命里的第三场婚礼。在弟弟家中的几十年里,尽管这张大床基本得以物尽其用,却仍有遗憾。原来,受建筑层高所限,床顶部分三层的雕花板最高一层始终未能正式安装。

2003年,我新购置了一套97平方米的商品房,3.2米高的层高终于可以让2.8米高的大床完整安放。弟弟和弟媳闻讯立即给我打了个电话,说要将这张大床回赠给我。我猜想,他一定还记得我们和母亲护着床回到家中的情境,还念着我这个哥哥心中的遗憾。之后,我从南京包了一部物流货车,经沪宁高速将这张雕花大木床运回了上海。

现在,每当我躺在床榻上,时常还会想起那些年的光景。平时我最爱听外孙女讲的一句话就是:“外公,你这些宝贝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张大床。”

(静安区融媒体中心提供线索)



拷机粮票假领头,铜吊煤炉大哥大…
这些充满记忆的东西
你家里还藏着吗?

今天开始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与“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联合浦东、黄浦、静安、杨浦、普陀、嘉定、奉贤、崇明等区融媒体中心面向全社会征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和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点击下方图片上传你珍藏的老物件测测你是哪个类型的收藏家获取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独家定制的老物件纪念证书▼▼▼


您也可以选择“参加实物征集”

补充上传您的老物件照片和文字简介

如果入选,我们将会联系您

▼▼▼



看看谁的老物件最稀奇最能代表时代的变迁有最珍贵的独家记忆
您的老物件故事将有机会登上《解放日报》和上观新闻


此外,您还有获得纸质版纪念证书的机会为家里的老物件打上唯一编号参与方式

请移步上观新闻APP

首批前100位参与者将获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独家纸质版收藏证书

过年啦,翻出你家的老物件
你的故事,我们想听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肖雅文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SYL


◢ 猜你想看↓↓
暖哭!上海4名听障者成立花艺工作室,想得到的不再是怜悯,而是真正的尊重…
重要提醒!本周上班时间有变!返沪高峰未至,拥堵可能出现在…
全部下架!这种“网红”,彻底凉了…
复旦大动作!面向全市高一学生开课,可提前拿“大学学分”,学校图书馆食堂也将敞开
吃太多真的会出事!22岁小伙晕了6天,ICU抢救2天... 还不止他一个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