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不断创造新奇迹!践行总书记嘱托,这座超大型城市有多努力?

王志彦 徐蒙 张骏 上观新闻 2021-03-18

万众瞩目的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大幕。


3个月多前,黄浦江畔,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浦东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并对上海这座城市提出深切期望:


“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上,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十三五”顺利收官,“十四五”征程开启。上海,这座被寄予厚望的超大城市,到底有多努力?


3月2日到4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连发三篇深度述评,解密上海牢记并践行总书记嘱托,不断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的奋斗密码。



践行总书记嘱托创造新奇迹

上海举全市之力打好浦东这张“王牌”


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心绿地,有一座名为“犇腾”的标志性群雕,雕塑由3头牛组成,头牛气宇轩昂、心怀远方,身后的两头牛则目光笃定、刚健有力。今年春节期间,许多留沪过年的人们来这里和群雕合影,希望新的一年能牛气冲天,一往无前。

金牛奋蹄,勇往直前,正是如今浦东大地的真实写照。


2020年,11月12日上午,黄浦江畔,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在大会上,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浦东在新征程上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提出明确要求。

育先机,开新局。已经过去的30年足够精彩,未来的浦东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新出发 展现全新气象

30年开发开放,浦东已经从“烂泥地”变成了“领头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沧桑巨变,让人骄傲、令人自豪。
面向未来,浦东又将谋划怎样的新局

总书记指明了方向: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正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30年。新征程上,浦东的发展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加以谋划,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谋划。


使命在肩,上海、浦东自当奋楫争先。去年11月底,十一届上海市委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

在上海两会参加浦东代表团审议时,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踏上新征程,浦东要更好服务全国、带动全市,必须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整体设计、系统谋划下一步发展。要对标中央战略意图,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大局,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定位要求,更加精准有效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

不用扬鞭自奋蹄。如今上海正举全市之力,更加主动、更加有力地打好浦东这张“王牌”,加快形成整体推进合力,加快形成施工时序安排,把战略转化为举措、把举措分解成项目、把项目落实为行动。

三十载浪奔浪涌,浦东走的是一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一条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一条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毫无疑问,未来这条路还将继续毫不动摇地走下去。

作为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为功能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已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去年以来,又一批“第一”纷纷在这里落地,包括国内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CEPA项下的合资全牌照券商、第一家航运财产保险公司、第一家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等。


去年年底,两位来上海创业的日本人——黑泽和则、大坂宏彰,在浦东获得了全国首批针对外籍创业者发放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首证的发放突破了外籍人才因没有聘请主体而无法办理工作许可的限制。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浦东,一直将人才视为最宝贵的“第一资源”,如今这里正不断厚植人才土壤,为上海聚天下英才,使浦东逐步迈向全球人才的向往之地。

尽管还在农历正月里,28.7公里的中环高架路浦东段沿线到处热潮涌动,一大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先后落地开工,而立浦东又迎来区域发展的新亮点。“金色中环发展带”如同一条出水的蛟龙,在浦东腹地画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可为浦东未来发展增加1200万平方米的建筑容量。未来,这里既是上海交通路网的主动脉,也将是高质量发展的“黄金通道”。

抓改革 谋求更大开放

“改革深水区,每前进一步都是困难的,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还要努力创新突破,干一些别人没干过,没干成的事。”去年年末,浦东新区区委务虚会一结束,一位新区干部裹上围巾就冲进了茫茫夜色中,他还要再去对接一下市里的有关部门,研究来年的改革事项。

新时代开新局,要用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去开创新的局面,新的气象和新的业绩,需要在继承过往优势的基础上,又不依赖传统路径,要守成更要开拓。

浦东只有深刻领悟历史逻辑,抓住时代大潮,才能永葆活力。30年前,浦东“后来居上”,靠的就是“面向世界”,是对全球资源的吸引、对全球理念的借鉴,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一代的浦东建设者认识到,只有接轨全球、融入全球,空间才能延展、机遇才能放大,“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的口号永远不会过时。

30周年庆祝大会结束一个月后,上海自贸区“全球营运商计划”在浦东外高桥正式启动。该计划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一批在贸易、投资、供应链及研发等方面可以汇聚和配置全球资源的优质企业;用5—10年时间,培育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营运“头部”企业,在细分领域内占据全球统筹领导地位,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形成引领示范效应。计划的重中之重就在于,能否用改革的方式解决企业在全球运营中遇到的堵点和痛点,让企业真正做到“扎根上海,做好世界生意”。


去年11月11日,也就是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前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浦东新区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过去由国务院部门实施的25项许可等事项改为委托浦东新区受理和发证,实现市场主体“一证准营”、全国范围有效。“一业一证”试点是国家对浦东长期以来持续推进市场准入改革的肯定。而站在开发开放新起点的浦东,也将以“一业一证”为牵引,推出更多系统集成改革举措,不断放大改革效应,更大激发市场活力。

强创新 做出更多贡献

直径7-12微米,看上去像一卷白色绸缎,摸上去光滑柔软且富有弹性,常规使用温度可达1375℃,这是耐高温氧化铝增强复合材料的特性。农历正月初四,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临港新片区的工厂提前开工,这里生产的国产耐高温氧化铝对标国际行业标杆,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收到的客户订单已排到明年。总经理孙树人说:“今年还将在新片区继续扩产,争取三年内年产量达到5000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在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对浦东未来提出五个“新”的期望要求,为浦东和上海明确了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着力点。位列首位的,正是“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站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上,只有抓住创新这一最大最重要的变量,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孕育先机、开辟新局。

结合国家所需和上海实际,攻坚突破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领域,浦东努力从“并跑”走向“领跑”,率先进入创新“无人区”。走进今天的张江科学城,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上海光源二期、硬X射线等大科学装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未来这些“国之重器”将让中国的创新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自主创新离不开顶尖人才。一个月前,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S2公路——海港大道立交匝道新建项目通车。这是临港国际创新协同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日后通往顶尖科学家社区的必经通道之一。“十四五”开局之年,临港新片区正依托现有国内外人才政策,构建更开放、更灵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机制,为全球科研人员搭建更好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全球化时代,规模化量产是释放科技创新能量的关键所在。今年1月,特斯拉股价站上900美元关口,较一年前上涨了7倍有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上海超级工厂投产带来的产能逆势激增。以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金桥开发区等重点区域为核心,浦东全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要素集聚点和增长极,不仅关注“0到1”的原始创新,还紧抓“1到100”的产业加速,全链条打通自主创新的堵点和痛点。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新时代自主创新的新维度。努力在“四个面向”上做足文章,做出贡献,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浦东义无反顾,当仁不让。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浦东正紧紧抓住机遇,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扬帆远航,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一个镜头、一份报告、一张地图

三个视角看新发展格局下的上海


“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第一个季度
不妨从三个视角看上海

新年第一天,一个镜头里,从浦江两岸到长江入海口,一路视频连线,全市集中开工6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734亿元。这些项目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释放出快节奏和加速度的信号。

1月份上海两会,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市经济增速转正,更令人振奋的是,世界经济遭遇疫情冲击之时,一系列国际指标排名显示,上海城市核心功能脱颖而出,辐射力与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春节过后,规划部门根据国家最新批复的方案,绘制了一张新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以不同颜色呈现。此时,从中国地图的大视角看去,长江下游离太平洋最近的那个三角,正被改革开放新空间的“浓墨重彩”全面覆盖。视角不同,聚焦点却相通。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上,上海正全力以赴,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谋定快动

新年首个工作日,视线所及处,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一个个风口领域上的新项目开工,是大国重器、前沿科技和民生工程落子布局。建设工地里打桩机轰鸣,挖掘机进出,人们怀着期待,争分夺秒,抢回一年前曾经耽搁的时间。

那个时候,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之外,上海“十四五”规划编制正进入最后的修改、完善阶段。在1月下旬公布的《规划纲要》中,新年第一天破土动工的每一个项目,都能与规划路径、规划目标一一对应,找到来源出处。

“发挥三大产业引领作用、促进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根据《规划纲要》,多年以来支撑上海制造发展的传统工业支柱,将向瞄准未来的“3+6”体系转型升级。新年首日开工的制造业项目,几乎都是“3+6”体系中的典型代表,它们以国家战略为引领,具有未来发展潜力,既发挥投资的逆周期效应,更为上海培育下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边加紧谋划未来,一边加速落实行动,这是去年以来,整座城市持之以恒的奋斗状态。无论疫情防控,还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总是拿出冲刺的速度奔跑,同时又着眼“两个大局”,谋划长效机制和发展蓝图。

上海编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是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深远谋划。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年亲临上海、指导工作,明确了上海发展新的时代方位,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此次上海编制“十四五”规划,把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穿始终,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上海的实践路径。

谋需深谋,动则快动。规划方才公布,行动已经全面展开。2月初,10名国内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被请进上海市委会议室,在首场“城市数字化转型”专家咨询会上共谋数字战略。而这,便是上海“十四五”规划中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谋划为先、应用为王、技术为基、制度为要”,会上上海明确了城市数字化转型思路,并通过“揭榜挂帅”的市场机制,谋定快动,紧紧抓住“十四五”开局阶段的大机遇。


抢先成势

全球疫情进一步弱化了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促使上海加快转型,以自身核心功能之强,应对外部环境之不确定性。去年至今,上海举全市之力,着力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的“四大功能”。

从去年一季度-6.7%的GDP增速,到全年1.7%的正增长,上海经济由负转正,与四大功能日益强化密切相关。去年上海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均升至世界第三,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1%左右。

每一个指数和排名背后,都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经济潜在增长率的释放。

去年11月,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如期而至,展览面积、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数量均创新高。虽然疫情下国际展会办展、参展困难重重,但全球各方合作意愿热度不减,按一年计,第三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为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伴随着新一轮金融业扩大开放,首次跃居全球第三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在持续提升能级。过去一年多里,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均落户上海。最近,科创板股票首次被纳入国际指数,将推动科创板进一步开启国际化进程。以“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为代表的“上海价格”,正助力上海发展成为全球人民币产品的交易和定价中心。

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后,上海港不止考虑自身发展,还靠前一步,聚焦疫情下全球海运业缺少集装箱的卡脖子问题,千里运空箱,助推世界各地港口积压空箱回流上海,并通过沪浙两地紧密合作,灵活配置资源,共同服务于国内国际双循环。

空箱回到上海之时,临港新片区下线的特斯拉汽车,正通过上海港,成批远赴欧洲市场,满足海外需求。特斯拉汽车登陆欧洲的第一站是比利时泽布鲁日港,港口里,上海临港集团正与当地合作,建设临港海外泽布鲁日现代产业园。

“在起势之前落子布局,在定局之前抢先成势”,在世界经济需求低迷、供给断链、交往受阻的特殊时期,上海主动作为,强化“四大功能”,牢牢把握住功能转换和能级提升的战略主动。


格局突破

“十四五”刚刚开局,上海正在对全市发展格局进行再审视、再调整、再优化。此时,人们对照的不是一张上海地图,而是着眼长三角,放眼世界,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突破口,探索有利于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15年来,“大虹桥”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其着眼点与发展格局一步步变化。2006年开始,上海在虹桥地区启动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一座现代化商务区因交通而兴;2014年,国家会展中心落成;2018年以来,连续三届进博会推动虹桥商务区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全球贸易枢纽。

如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绘就“一核两带”蓝图,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南北拓展带将苏浙两省毗邻上海的地区连点成线,在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一同面向世界,服务于国际国内双循环。

“‘大虹桥’建设之初,就不仅定位于上海的枢纽,更立足于成为长三角的枢纽。如今在新发展格局下,从国家战略出发,新片区和大虹桥‘东西两翼’,都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沿地带。”规划专家表示。

“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上海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市域空间格局优化方向,每一块区域规划都不是“目光向内”的划块式设计。表面上看它们是城市空间重构,实质却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紧扣发展新格局的定位重塑。

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领导的第一件事,便是实地调研、部署“五个新城”建设。区别于以往谈论的“郊区新城”上海此轮发展谋划推进的“五个新城”,明确将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并融入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它们既要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动机”,更要成为“上海承担国家战略、服务国内循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和令人向往的未来之城”。


同一天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迎来“新年第一会”——示范区建设重大项目对接会。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五镇、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相关负责人围桌而谈、畅所欲言。为了准备这场跨越行政区划的对接会,示范区执委会相关团队骑着自行车,花了一个月时间跑遍整个先行启动区。会上传出消息,今年示范区执委会将聚焦重点领域,推出30多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重点安排65个重大项目。

地图上看得见的空间格局在进行重构,看不见的经济业态格局也在发生着鲜明变化。从临港到虹桥,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到规划建设中的“五个新城”,国内外总部加速集聚,在对内对外开放共同作用下,各类要素资源顺畅流动,新业态层出不穷。上海全市范围内,目前已形成了占全国40%的网络游戏市场,60%的金融信息服务市场,70%的O2O生活服务市场,大量头部企业集聚后,浦东张江、徐汇、长宁、杨浦等区域正在形成一条“互联网产业带”,已占全市互联网行业80%以上的产值。

顺应国际大都市经济的特征和优势,上海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经济为主、创新内核高能、总部高度集聚、流量高频汇聚、深度融入全球的经济形态。具有引领策源功能的创新型经济,辐射区域大、附加值高、具有品牌优势的服务型经济,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总部型经济,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体现高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开放型经济,传统线下流量和新型线上流量并重的流量型经济,未来这“五型经济”,有望成为上海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新优势




践行嘱托

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紧锣密鼓……新春伊始,谋定快动,一系列新项目密集实施推进,一笔笔勾勒未来城市的美好图景,也让上海市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就在春节前,横跨闵行徐汇的一个“城中村”在搁置了20多年后成功动迁,居民将在两三年后搬回“原拆原建”的崭新小区。

在市中心,“熊掌咖啡”那个墙洞前,市民排起了长队,公益成为一种时尚。离此不远,一条三岁的导盲犬受聘成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最年轻的“剧场经理”。

“熊掌咖啡”小店

一桩桩看似不相关的大事小事
无不指向上海这座城市的核心要义——
人民城市

去年11月,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再往前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他说,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上海始终将“人民至上”镌刻在城市建设治理的每个细节里,以不懈努力把“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图景。


虹口滨江步道行人游客络绎不绝。

温度:让人民“诗意地栖息”

2月27日,靠泊长达36年之久的中日轮渡“新鉴真”号,完成了在国际客运中心的“最后一泊”,撤离虹口区北外滩。北外滩国客中心800米滨江岸线贯通工程将全面启动。这里的公共空间,将由原来一条隔着玻璃墙的步行通道,变身为具有航运文化内涵的活力水岸。

继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后,个别点位不断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进一步还江于民。与此同时,苏州河42公里公共空间也在去年年底基本贯通。

上海的“一江一河”,常常被视作“人本”的样板。上海将高品质空间向普通人敞开、为所有人共享,用实实在在的可达到、可亲近、可感知,让“母亲河”三个字实至名归。


苏州河边的虹桥河滨公园。

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这是去年6月上海市委全会所强调的。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

在这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李强的一句“让人在城市也能‘诗意地栖居’”,引起了众人的共鸣。诚然,人民不是一个抽象概念,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应当被尊重、被呵护,让他们在城市中找到栖居之地、奋斗之地、圆梦之地。

今年元旦开工第一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民心工程”现场推进会,宣布大力推进旧区改造、老旧住房加装电梯、停车治理等多项“民心工程”。

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直击各个群体的“民心”中。 


老人在宽敞明亮的健身房锻炼身体


聚焦“老有所养”——上海今年将新增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0个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到2022年,全市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将达400家以上,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总量将突破1600家。

聚焦“幼有善育”——上海持续推进普惠性托育点建设,到2022年,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不低于85%,托幼一体园所在公民办幼儿园总量中占比不低于50%。

以“人”为尺度,上海持续统筹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品质民生:推进网上问诊、预约、结算,方便市民就医;加快老旧住房加装电梯,帮助“悬空”老人下楼;推出早餐工程,让一早出门的上班族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早餐;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也能美丽宜居……

一座城市的温度,也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关怀中。


在南京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在照顾高龄老人用午餐。
面对“数字鸿沟”,上海在全国率先立法,为老年人无障碍环境“保驾护航”。上海交通推出“申程出行”App,让老人能一键叫车。上海社区食堂推出助老新设备,刷一下身份证,就能“亮”出健康码。上海率先推出“一网通办”长者专版,让老人更便捷地享受政务服务。

帮助残疾人就业,上海的“熊掌咖啡店”受到追捧成了“网红”。另一家连锁咖啡品牌也在上海开了一家社区店,听障人士有机会在那里找到工作、待业人员可以得到培训。一个“熊掌”的创意,以及市民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平等对待,背后透出的是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

“城市越来越大,我没有越来越小。”一名高校学者谈起人民城市的温度,不由想起了这句歌词。



2021年1月初,电力人员通宵抢修受寒潮影响折断的电线杆。


精度:数字化提升治理能力

2020年的年尾,一场寒潮来袭,上海城运中心的工作人员彻夜未眠,“一网统管”城市运行体系进入实战练兵。

夜间,一根水管发生爆裂,路面破损,积水淹没超过60米路段。公安、水务、应急、城投、消防以及市、区两级城运中心在“一网统管”框架下迅速投入抢修,85分钟后道路恢复通行。

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除了人本的“温度”,治理的精度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曾叮嘱,“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曾特地点名“两张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将之称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

治理的精度有赖于“智慧”,“两张网”正是“智慧”的体现。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大数据资源、专业化人才队伍,让上海这座城市具备智能化、精细化治理的基础,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和大数据中心建设,上海逐步形成集约高效、精细精准的现代治理能力。


2020年4月17日,市民在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台咨询各项事宜,380多个办理事项可“一网通办”。


“一网通办”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指向,如今接入事项3071项,日均办事17.3万件,全程网办率约50%,实名用户超过4400万。“一网统管”创造性推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运行基本体征指标体系,目前已建成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联动处置系统,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民防、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气象、水电气网等领域专题应用,初步实现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去年11月18日,在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上海一举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桂冠。正如全球智慧城市大会组委会所言,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方略,通过其独特的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基础和格局,创造了一座智慧且温暖的城市。

探索并未止步,上海开始全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期“构筑城市未来发展战略新优势”,不仅指引产业发展,也指明城市治理的方向。

今年2月,南京东路上一幢百年大楼有了一个1∶1的“活”的“数字孪生”。一栋楼作为最小的城市管理单元进行试点,“数字孪生”系统每时每刻在对大楼进行“体检”,风险隐患能在第一时间被捕捉到。这是“城市智能体”在上海落地的首个创新场景,未来,上海将打造100个城市智能体创新场景,发展100个城市数字化转型伙伴。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这一理念在上海城市治理中越来越成为共识。重新审视城市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海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共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目标。“韧性城市”的提出,意味着上海在城市风险治理和安全体系建设上将迎来深刻变革。专家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精细化由操作形式转变为治理效能。

城市轨交超大客流下的风险预警、客流疏导、应急抢修能力,地下空间管网、老旧电梯、建筑物结构和附属设施的全面评估、排摸、整治和改造……未来上海将依靠数字化治理,有序实现城市运行体征的实时感知、城市风险变化趋势的自动分析、一键式预警、一键式调度,全面提升城市风险的感知力、管控力和处置力。


2月4日,上海市民林女士在修缮中的中共一大会址前为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拍照。

气度:彰显城市精神和品格

最近,正在修缮中的中共一大会址,卸去脚手架的清水墙露出质朴庄重的面貌。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工程之一,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建设目前已进入冲刺阶段。

这里是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发地。将“人民”二字根植于血脉之中,给予这座城市不断开拓进取的底气。

这也是一座领风气之先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就精心提炼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2018年出席首届进博会开幕式时又高度概括并向全球热情推介“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

这22个字,是“人民城市”最鲜明的气质、最重要的软实力,也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共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

人民城市,就是这样一座有着不懈精神追求的城市。

使命在肩、不辱门楣,这座城市的建设者、治理者有这样的自觉:增强战略思维、战略把握、战略运作的能力本领,彰显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特质,带头做负重前行的人、披星戴月的人、鞠躬尽瘁的人。

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到社区疫情防控,一件件纷繁复杂、难度巨大的“小事”,考验的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以及每个市民的文明素养。每一项“全民行动”宣告成功的背后,是上海市民作为“城市主人”的自觉付出。



为了“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上海的社区不断创新治理路径。

杨浦区正式形成了社区政工师、社区规划师、社区健康师,社区党建顾问、法治顾问、社会治理顾问的“三师三顾问”协同治理机制,汇聚了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各路专家志愿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朋友圈”。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成立了全过程民主实践基地。加装电梯、社区为老服务包等项目,都以听证会、建议征集会等形式在这里展开讨论,一种“有事好商量”“众人事众人商”的社情民意沟通氛围正在形成。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上海成立了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征集渠道在既有平台基础上不断拓宽,并借助“两张网”将触角延伸到社区村居,同时征集制度也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大力推动从“被动征” 向“主动征”转变,让人民群众的智慧变成城市治理的效能。

治理好、建设好、发展好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这座城市的2400万市民,正奋楫扬帆、乘风破浪,用实干开创“人民城市”新局面。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志彦、徐蒙、张骏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纳米

◢ 猜你想看↓↓
重磅!上海出台牛年首个楼市新政:优先购买新房的需网签备案满5年后转让
重磅升级!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总体方案》详解,沪杭城际铁路、沪苏嘉城际线…都规划上了
主动把上海户口迁到合肥后,他觉得没啥区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