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字一千金!上海团这位代表为残疾人发声,这13个字最后时刻写进“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谈燕王海燕朱珉迕 上观新闻 2021-03-17
“一字一千金”
这是上海代表团陈国民代表
在两会行将落幕时发出的感慨

昨天
他收到了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的感谢信
正因为他的呼吁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有了重要修改


昨天(10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陈国民收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的感谢信,感谢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对“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及发展改革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告知:国家发改委根据他的建议,在“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第五十章第四节中增加“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表述,其他相关具体建议将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进行研究部署。


收到这封加盖着鲜红印章的感谢信
陈国民十分高兴,他激动地说

“这是践行‘人民至上’‘人民政府为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我感到满满的获得感。”


他表示
将与国务院有关部门
加强联系和沟通
推动解决残疾人群体的实际困难


“看到‘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这十三个字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我心里高兴啊!有一种想要跳起来的感觉!”面对视频那头的国家发改委工作人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国民代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3月9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上海代表团代表加开“云专场”,以视频方式集中答复代表建议和审议发言。

陈国民对这场“云答复”期待已久。他拿出写得密密麻麻的规划纲要草案文本,翻到了第五十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四节《提升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这一页,纸面上不仅划得满满当当,空白处更写满了他想要补充、增加的内容。

“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也是一名残疾孩子的父亲,我深深了解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有尊严的生活的渴望。‘十四五’规划纲要能够体现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照护、支持、关爱,非常重要。”

面对视频,陈国民坦露心声: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我数了,13个字,一字一千金。”

“这13个字很重要!我非常感谢!但同时我真的真的希望,后面半句话,你们不能把它落下啊!”陈国民有些动情,他说,因为这事关1337.9万的农村残疾人兄弟姐妹!“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农村重度残疾人的家里看一看、走一走。看过了、走过了,就会知道我为什么要加上‘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这后半句。”

陈国民谈起他到访农村重度残疾人家庭时的经历,对方因为残疾无法站立,他必须跪着才能与对方平视交流,“看到他们的眼神直勾勾地看着你的时候,那种心情,确实不好受!”

陈国民说,对于重度残疾人而言,如果各种兜底、保障的服务上去了,他们就能够享受到有尊严的生活,“对残疾人兄弟姐妹来说,尊严这两个字是何等重要,因为这两个字意味着生命。”

在看到这些年来日益进步的残疾人事业和不断健全的保障体系,陈国民既欣慰,又充满期待。他说,在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之后,提出“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当前,我们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但也要看到像农村残疾人这样的群体,容易因病返贫,需要有对他们的关爱、保障和服务措施,这关乎残疾人的民生福祉,关乎有尊严的生活。”

这次全国两会上,陈国民也带来了他的建议,针对的都是残疾人面临的突出问题。他希望推进实现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完善残疾人教育保障机制,大力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服务水平。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应该有更高的要求。”陈国民相信,残疾人事业会在“十四五”时期有非常高的发展水平,“这就是我为什么这么执着的要求把相关内容加进去。”

两会观察

最后时刻写进“十四五”规划这13个字

意味着什么?


“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


在陈国民代表的呼吁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在交付表决的最后时刻加上了它们,也就郑重提及(甚至是凸显)了一个特殊群体。


尽管从数量上说,这并不是一个“主流”的群体,也是不易被大部分公众所关注的群体。但恰恰是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现代国家,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更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尊重和照护。


民生问题历来是两会上备受关注的话题,而民生问题有热门,也有冷门,有从代表委员到社会公众齐刷刷高度关注,持续热议不休的,也有发生在少数甚至极少数群体身上、未必为大多数人所知、也很难在公共舆论场掀起波澜的。但无论冷热,政府对民生问题特别是痛点、难点的关切与回应,应当是全覆盖的,并且越是少数,尤其是“沉默的少数”,越是应当得到充足的关怀。


人们常说“民生”二字重千钧,这千钧重的相当一部分分量,就在这里。


今年全国两会已到尾声,如果为两会找一些值得定格的镜头,陈代表的“一字一千金”可算一例。13个字从无到有,无疑是在两会这个民主政治大平台上人民政府与人民代表良性互动的小小缩影,也体现了关注个体、关注人的民生观。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是要落到每一个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上的具象的思想。针对这些具体问题的民生关照和投入是无止境的,就如陈代表在“非常感谢”的同时仍有更高期待,尤其是“看到他们的眼神直勾勾地看着你的时候,那种心情,确实不好受”这样的细节吐露里,能读到一种感性而具象的期待。而对民生痛点的捕捉和把握,有时候就来自这样感性而具象的经验里。


更值得深思的,是另一句话:“如果是现金给他们,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花这个钱,但是(如果)我们的服务上去了,他就能够享受到有尊严的生活”——陈国民提醒,对残疾人来说,“尊严这两个字何等重要”,它们“意味着生命”。这种感知,非有近身乃至亲身的经历,是很难获得的。


而这恰是“民生”二字更为重要的分量所在——各种民生投入和政策设计,不仅是定量的,还应当是“靶向”的,需要精准研判并对应客观需求。认识了需求,并且针对需求来产生供给,才会产生民生的精度和效度,也才能更具操作性也更具持久性地突破一些瓶颈、解决一些难题。


这种效度,借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就在“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话说的是扩内需,但其实也有超越经济意义的价值,也即对于任何需要破解的民生问题,特别是不断变化、演进、扩展中的复杂难题,都需要以动态平衡的方式予以考量,前提则是搞清楚“需”,再想明白“供”,有针对性地予以对接,而不是一刀切地沿用老办法,更不是凭空想象。


全国两会已到尾声,对会上诸多公共议题的热议却没有尾声。比如教育,尤其是与学生减负相关的基础教育议题,几乎算今年两会民生领域头号热门,各界“重磅发声”,有直指社会心态的,有呼吁校内改革的,有痛斥校外机构的,也有针对部分学科的大胆提议,临闭幕还有“一至三年级全面取消家庭作业”等刷屏建议,初衷都可嘉,但操作性究竟强不强,又是否具有持续性,恐怕还要细细考量。


许多棘手的“老大难”,都有内在的动力机制,说白了就是有需求,就像为何很多人一边对“学区房”忿忿不平,一边却又趋之若鹜,这背后有一套复杂的动因,有难言之隐,也有客观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真正有效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就非得搞清里面的需求所在,并由之反观供给侧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再予以针对性地修补,从而实现“动态平衡”。


这些都不是一个“给”字,或一个“关”字,能够一劳永逸的——所有民生问题其实都是如此,无论重残照护这样的“小众”,还是学生减负这样的“大热”,真正要解决,都不靠一日之功,都不能浮于浅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谈燕 王海燕 朱珉迕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皮小姐

◢ 猜你想看↓↓
张文宏说了一个“坏”消息:今年摘口罩很难!网友的反应意想不到→
上海老房加装电梯,这种方法更复杂,成本更大!他们为什么还要选?
上海人记忆里的小人书又有卖啦,有人一口气买100本!店主:不买哪怕来翻翻也好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