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一周】顶级规划专家面前,市委书记要表达什么

朱珉迕 上观新闻 2021-04-08

有韧性,也要有个性。


“十四五”规划纲要已经落定,但上海就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问计问策,某种程度上又是新的开始。
全国两会前后,上海市委先后召开了两场分量不小、带有决策咨询性质的座谈会。3月3日,市委书记李强在动身赴京前主持召开在线新经济发展座谈会,听取沪上多家互联网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并再度强调上海对在线新经济的支持决心。
而在上周,李强用半天时间,同多位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专门座谈。
据报道,当日被请到上海市委的,包括郑时龄、段进、吴志强等目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领域顶级专家,以及多位知名的一线建筑设计师和研究者。他们与市委书记共同讨论的议题,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旧区改造更新、历史风貌保护、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新城开发建设以及规划、设计人才培养等——涵盖了上海城市规划、建设、更新的不同侧面。

2018年初,《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获批后,李强就曾数次阐述过其对上海城市空间品质的设想,表示要“不断深化细化专项规划,对城市设计、城市色彩和优势产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推进”,并提出重视“城市色彩”的观点。
“色彩是表现城市性格、城市精神的东西,设计做得好,会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富魅力、更有温度。”他曾直言,应该“少一些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色调,多一些温暖、时尚和富有吸引力的色调”。
此后,市领导在多个场合谈论不同层面、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议题,“城市家具”等特定提法亦开始为人所知。到2020年6月,上海市委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城市”建设的意见,则进一步将城市空间放到更高维度进行全面审视。
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从来也不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如李强所言,其对城市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形态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和先导作用”。
很大程度上,整体的空间规划布局和设计,折射一座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发展策略,亦关乎一座城市的气质、品质乃至价值观。这是最为“前端”的层面。
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底部”角色,为城市发展和治理塑造基底,并在风险控制、污染防治等方面,构成一座城市的基础防线。
这些价值取向和底线思维,均同时体现在宏观的规划思路,以及微观的空间细节中,并且需要因时而异。就上海而言,系统把握不同层面的特点和需求,亦是塑造城市“巨系统”的必要之道。
“随着形势发展,城市巨系统特征更加显现”,李强说,“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变化、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回答新的时代命题,更好回应城市发展需要。”
而在此番座谈会上,上海市委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几条主要思路,得到进一步重申。

首当其冲,是规划同发展之间的互嵌配合,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引领作用。
2019年初,上海第七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就强调,规划“要为发展服务”。“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而规划是城市发展最基本的依据。”
两年后的座谈会上,李强则表示,“要准确把握现阶段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对应着主要的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新空间格局,既被视为上海“十四五”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相应的规划设计,需围绕这16个字,尤其是每一组概念的后两个字来做文章。
规划服务战略,亦是为这些战略任务进一步标定实践方向,并注入全新内涵的过程。对整个城市规划来说,新战略本身,尤其是其中蕴含的诸多需要全新塑造的空间,又为全域的规划设计优化提供了样板和试验田。
换言之,新空间的规划,需要彰显新的发展理念、治理理念、城市理念,乃至为未来城市实现引领。这正是上海要强调的第二个方面。
这从一个多月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五个新城规划建设座谈会上就可见一斑——市委书记当时明确要求,亟待重塑的“五个新城”,应当“体现全新的理念运用,用代表未来方向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引领新城建设”。也就是说,要成为“未来城市”的样板。
做这样的样板,要“展现科技范、充满未来感、更具人本价值”。具体而言,要充分注入数字化的理念和技术,提升城市的智慧程度;充分注入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水准;更要充分注入富有系统性、前瞻性、预见性的理念和规划,使得城市在风险面前具有极强韧性。
一座具有韧性的城市,才可能是一座真正“善治”的城市。2月的五个新城规划建设座谈会上,李强就曾表示,要彰显全新的系统设计,坚持系统观念,城市生产布局、生活环境、生态空间一体安排,交通设施、慢行系统与其他城市市政设施建设一体谋划,水、林、田、湖、园等一体保护利用,新城建设和老城更新一体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一体展开。
这种多方面的“一体化”布局思路,同样适用于整座城市各个区域的规划设计;如地下空间设计、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等体现未来治理效能和人本理念的部分,一些新建区要树样板,一些建成区则要补短板,从而杜绝“城市病”,进而彰显“人民城市”的品质和价值。

第三方面,也是根本性的方面,在于城市的根本属性——“人民城市”,当然是以“人”为尺度的城市,意味着在物理空间设计和功能注入上,充分适配各类人群在城市生活中的需求,在细节中提升人的体验度、满意度,并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上周的座谈会上,李强再度强调,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更加注重人情味、体现高颜值、增强便利性、提升吸引力、洋溢文化味”。
被他具体点名的包括街心花园、城市中央公园、座椅、灯杆、行道砖等诸多细节。市委书记还强调,上海的建筑、景观绿化等“要让市民能够参与其中”,滨水要有“更多休憩、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绿化则“既要可视也要可达”。
这里既包含一座城市能够永续发展的基础,亦指向城市得以脱颖而出的个性。既有韧性,也有个性的城市,才称得上是有品质的城市。这种个性当然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基于城市自身的历史脉络、文化基因。
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也正是不断寻找、凸显乃至塑造城市文化的过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珉迕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小董


◢ 猜你想看↓↓

【上海一周】上海干部,为何要上这门“专业课”

【上海一周】大虹桥,为何要做“极中极”

【上海一周】牛年开局,“牛劲”从何而来

【上海一周】请来这些“大咖”,上海要传递何种信号

【上海一周】特殊考验下的清醒与信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