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节之前,该不该过西方“愚人节”?

简工博 上观新闻 2021-04-08

今天一早,市民陈先生给朋友发了一圈恶搞短视频,结果被一些人批评了。有朋友提醒他,今天是明星张国荣的忌日,更是“海空卫士”王伟烈士牺牲二十周年的日子。“这个日子,不适合过西方恶搞的节日。”


事实上,每到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这样“不要过西方节日”的声音就会在网上出现。有人甚至评论称:“过什么西方节日?不如等着过几天给你过清明节。”


中国人过“洋节”,是不是遭遇文化入侵?

记者走访了不少人,绝大多数都认为“不是”。这些市民告诉记者,之所以喜欢过“洋节”,主要原因是不必在意洋节背后的意义,只需要“好玩”。

比如西方的“愚人节”,能在这一天开无伤大雅的玩笑,小小地捉弄一下别人,其实是一种情绪释放。陈先生之所以仍然保持愚人节捉弄人的习惯,是因为刚入职公司时非常拘谨,当天开会主管故意拿错文件乱念,还在PPT上放出同事互拍的丑照,其中就包括陈先生的照片,让他很快融入了团队。

又比如与重阳节时间很近的“万圣节”,在很多人眼中其实是个“cosplay大会”。市民罗女士的孩子所在幼儿园,会在这一天让家长为孩子打扮,有些家长还会给自己“加戏”,比如女儿扮白雪公主,母亲就演巫婆;或者父子上阵扮演海盗的。“并不是在意西方节日,而是弥补我们这一代没有肆意装扮疯玩的遗憾。”罗女士说,万圣节还有不少“中国面孔”:葫芦娃、孙悟空、黑猫警长,“这算‘西方文化入侵’,还是‘中国文化再创作’?”

西方万圣节,中国小姑娘名正言顺当“公主”

“你听听中国人喜欢过的西方节日,名字就很难让人拒绝——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平安夜,都是基于人的感情。”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徐先生说,“你看中国人过复活节吗?这说明中国人对西方节日不是热衷,而是吸纳。”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在很多年轻人眼中“教育意义大于休息享受”。“清明节就是家族扫墓、追忆先人。”工作之后,市民蔡箐文每到清明前后的周末,就要开车接送家中长辈扫墓,这还不是最累的:“长辈还有各种有道理没道理的教诲。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都要追忆先贤教诲后人,我就是被教诲的那一个。”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不少年轻人的印象中,往往和“吃”有关。比如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但这些节令食品并不好吃,特别是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食品油、糖、热量都超高。”罗女士希望能像过万圣节那样,开发出更多可以感受体验的“节日内容”产品。

年轻人希望能开发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文化产品

例如一提起清明节,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扫墓”,并以为这一节日的基调就是悲伤的。但按照《燕京岁时记》引用《岁时百问》的那句话,清明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而描述清明的诗词中,除了国人耳熟能详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有韩翃写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温庭筠描绘的“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而《清明上河图》更直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在一些市民看来,这说明古时清明未必只能伤心断魂,也可以踏青迎春。

《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古代清明的风俗

“要让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爱上并且更深刻地理解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关键是要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寻找内涵中与当代生活衔接的亮点,继而开发出传统节日的内容产品。”蔡箐文建议,如今“国风”“国潮”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传统节令文化产品开发应加快脚步。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工博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凯丽

◢ 猜你想看↓↓
上海老字号青团哪家强?小观吃了40种,终于选出来了
赔偿3000万!“乐高”诉“乐拼”,山寨名牌再次被从重判赔→
上海中心被浓雾“淹没”,只露“尖尖角”!申城今晨遭遇大雾,明天可能还来
网传“在沪停留超24小时所有人员需强制登记”系误读
为了一杯奶茶,排队8小时!你排过的“上海网红店”,可能和他有关→
拼多多黄峥退休了,上海互联网下一匹黑马是谁?
突发疫情!云南瑞丽新增6例确诊,23例无症状,省委书记省长赶赴当地,多地紧急提醒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