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分每秒与死神竞速!张定宇:运气好还能混个八年十年的 | 信仰之路

上观新闻 2021-05-19

2020年底,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张定宇去北京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时,带了一袋橘子。

那是金银潭医院最后一片橘林结出的果实。

今年医院有门诊南北楼住院部改造、科研大楼、应急病房楼三大项目开工,建成后将补齐医院原来在基建方面的短板。
“虽然没有了橘子这么一个果实,但我们会为卫生健康事业产生更大的成果。”张定宇说。

这是疫情带来的改变。

也有很多心理上的改变。有医护家属经历了疫情,突然觉得自己的伴侣是个英雄;汉剧团演员相比以前更频繁地出现在练功房,说是“不能白活这一场”;而更多的武汉人一谈起去年就会动容,但说不清那份汹涌的情感里到底承载了什么。

2020年9月8日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20个字概括了“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上海首位援鄂医疗专家钟鸣认为,这就是对那份情感的高度总结,
“你在每个词中都能联想到身边具体的人和事。”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基因,它同生物基因一样具有遗传性。抗疫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抗击大灾大疫中一系列精神的丰富和延续。

“抗疫”一年后,我们回到武汉,试图在这片土壤上寻找抗疫精神的源泉。


“运气好还能混个八年十年的”


武汉大学的樱花开了好些天。入口处“医务人员优先”的牌子十分醒目,换下白大褂的医护们从兜里掏出医师资格证,志愿者迅速打开闸机让其优先进门。

一位武汉大学的职工说:
“我其实不是来看樱花的,就是赶过来看看这些医务人员,他们是为我们拼过命的英雄。”

他们确实值得。疫情初期,面对未知的恐惧,武汉6万多名本地医务人员率先筑起一道“白色长城”。

“生命至上、舍生忘死”,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汇,融贯于抗疫的全过程。某种程度上,前半句是初心,后半句是使命,这亦是伟大抗疫精神的核心要旨。

同为血肉之躯,谁不怕死?
对于人之生命的有限性,或许没有人比疫情中时任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更清楚。患有渐冻症的他,每分每秒都在与死神竞速,跟访的三天内,他在会议间隙等各种场合见缝插针地接受我们的采访,只为节省更多时间。

3月24日凌晨1点,张定宇和张文宏开完会走出。张定宇的日程总是排满,常至深夜。蒋迪雯 摄

疫情初期,身处风暴眼之中的他,带领医护率先采集7名病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火速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检测,为确认新冠病毒赢得先手。他带领团队和上海瑞金医院合作,一方提供粗加工后的原料,一方负责精加工,把病例情况写成论文推向国际社会,为国际社会了解病毒争取了时间。

面对病人数量激增与医疗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张定宇和同事们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清早6点起床、次日凌晨1点睡觉成为常态,好几个夜晚,他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被手机叫醒。现在,张定宇的后脑勺多了些白色短发,但口头禅依然没变:“搞快点,搞快点!”

他深知遗体解剖的意义,但推行极为艰难。他和同事一位一位地去说服:“我们现在知道是谁杀死了您的亲人,但我们不知道它是怎么杀人的,所以我们要把它的手段摸清楚,不再让更多的同胞受难。”动员100多个家庭,说服了18个,这也是全国最早的18例遗体解剖,对新冠肺炎的防治意义重大。

挽救他人生命于万一的张定宇,在面对自己的生命时,却有一种旁人难以理解的超然。得知绝症确诊时,他也曾有过恐慌,但没过几周就想明白了。在湖北省卫健委的办公室里,他笑着对我们的镜头说:“也许运气不好,两年三年就挂掉,运气好一点,我能混个八年十年的。”

理解了死,自然也理解了生。如果说张定宇只是千万医护中的普通一员,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那是一种怎样的置自身于不顾的决绝?

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在和他的博士生交流时,
58岁的张定宇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必须得心胸开阔,不能只想着一时一事的自我和得失。”在他看来,在更广大的层面上坚定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救死扶伤——人就不会害怕死亡,从而得以超越自身的有限性。

为抓紧时间,张定宇理发时也不忘回答记者问题。蒋迪雯 摄

“当他们需要帮助,我义不容辞”


武汉有一条胭脂路,离黄鹤楼不到两公里,湖北省中医院就坐落在这条嘈杂又热闹的小马路上。去年1月24日,武汉封城后第一天,恰逢大年三十,大多数店主关门回家,只有湖北省中医院的红色十字,在安静的胭脂路上长亮着。

同样亮着灯的,还有四川人杨焱开在中医院附近的鹏记热干面馆子,在许多医护人员只能靠方便面、饼干度过除夕的时候,湖北省中医院的医护人员们,还能在这里吃上一碗冒着热气的热干面。

杨焱的想法很简单,看到为人民拼死奋战的医护人员们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他不忍心。一年后我们见到他时,他讲起上世纪90年代的往事:那时,他因工伤脸部烧伤而陷入绝望,医生为他提供了精心治疗,这让他对医护人员一直心存感激。

“医者仁心,我这辈子没法忘记医生的救命之恩,
当他们需要帮助,我义不容辞,其实这也是所有人的心愿,齐心协力,只为早日战胜疫情。”杨焱说。

当人们回溯中国的抗疫历程,会很清晰地看到,这是一个华夏大地万众一心的故事。疫情面前,亿万人民携手同心、团结互助,中国人民骨子里镌刻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被病毒这一无形的敌人激发出来了。

去年2月起,来自十余个省份的医院综合了重症医学科骨干团队整建制接管新病区。随着党中央一声令下,330多支医疗队、4.16万余名医护人员赴鄂实施“生死时速”大救援,19个省份以对口支援的方式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的16个地市。

繁杂而又高效的调度背后,每一位平凡的国人,以“一人即众,众即一人”之精神,筑造起一座抗疫的新堡垒。全国人民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成强大的抗疫合力。

对14亿参与这场抗疫斗争的国人来说,奉献和坚守不分岗位、不分地域,更不分高低。疫情防控期间,400万名社区工作者奋战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他们不仅要站岗值守、排查人员、测量体温,还要消毒杀菌、配送物资、答疑释惑,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成为了堡垒的一部分。

接受我们采访的姜俊楠是这400万分之一,他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附近高层社区的物业经理,辖区离风暴眼仅百米之遥。

作为社区管家,每人要负责管理500多户人家,每位业主的微信半小时内必须响应。
“越是疫情时期,越要让业主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我们,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姜俊楠说,自己曾面试过一位25岁的年轻人,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他不顾父母阻拦,偷偷前往社区做志愿者。疫情后,年轻人从酒店辞职,成为一名物业管家,上岗第一个月就收到业主送来的6面锦旗。

一场疫情也让姜俊楠重新认识了自己工作的价值。“以前只觉得物业工作很简单,现在,我有一种使命感。”


“我是愈挫愈勇”


在武汉采访数日后,我们决定去临江大道看落日。傍晚的中华路码头,余晖穿过武汉长江大桥的钢铁缝隙,在江面洒下一片金光。

钟南山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封城的两个多月内,它化身为一座堡垒,以死战、求生存。坚韧的英雄气概背后,有武汉人火辣辣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对生活的无常报以敬畏,却又投入无限的热情于其中。长江穿城而过,从未停歇,
或许正是这份相信生活终将恢复的信念,成为抗疫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信念绝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来自于对疫情的科学判断和认知。即便处在疫情风暴的中心,张定宇仍坚信“防护好了没什么问题”,这基于他所秉持的科学主义精神。

他希望这种科学主义精神能得到发扬,因此要继续推动科研人才的培养。在他看来,
很多事是国家和民族需要,而不是少数几家医院需要,不是说在小医院思考的角度就得很低,在小医院也要胸怀国家和民族。

张定宇在金银潭医院与学生讨论科研进展。蒋迪雯 摄

“我是愈挫愈勇。”张定宇说。中华民族也是任何灾难都压不垮、摧不毁的民族。

站在党史专家的角度,我们正经历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斗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场遭遇战,也是必然要经历的“伟大斗争”中的一种。“抗疫精神”作为一种具体的精神样态,不仅注定要载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也将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因。

如今的武汉,某种意义上已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每天晚上,很多人来到江边散步,有唱歌的,有跳广场舞的,还有演奏各种乐器的。不远处的桥面,南来北往的车流川流不息,江水之上,大桥始终巍峨屹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顾杰 王潇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纳米


◢ 猜你想看↓↓
十年间,上海增长185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提高8.3%,各区人口排名变了→
上海一老板10年被骗700万!大妈假扮“地产大亨”,自称“活得也不轻松”
辽宁+4!沈阳鸡架上热搜,现在若无打疫苗的紧迫感,将来恐难有吃鸡架的好心情
4.5万罐婴儿奶粉遭香兰素污染,雅培被罚900多万元!香兰素危险吗?
“5·20”当天不办离婚?当地道歉,网友:结婚是为了幸福,离婚也是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