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海南只是碧海蓝天、椰风海韵的度假胜地。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设立的5个经济特区中,海南是面积最大的一个。2013年,国内首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设立。之后,开放程度更高的自贸港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落地海南。
从海口到琼海、三亚,一路向南,热度也不断上升——各类园区拔地而起,各处工地一派繁忙,从各地汇聚而来的人才兴奋地介绍着海南的一切。潮起海之南,逐梦自贸港。这个随处可见的标语,揭示了这些变化的原因。海南地处祖国的最南端。古代,这个边陲小岛一度成为“流放岛”。海口市中心的五公祠中,还纪念着5位唐宋时期被贬至琼州的贤臣名相。改革开放后,海南以其独有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向“旅游岛”“开放岛”迈进。1984年,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提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1987年,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8年4月,海南脱离广东,单独建省,全岛划为经济特区。然而,底子薄、基础差,一直困扰着海南发展。一些“老海南”回忆,那时候,海南连国有企业都是小作坊式,主要是些橡胶加工厂、椰子水加工厂、火柴加工厂。打破僵局,唯有改革。海南推出了不少力度很大的改革。比如,建省当年,海南就率先提出股份制改革,并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国务院同意海南“积极推行股份制,可以向本企业职工和社会上发行股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是这一改革的倡导者,也亲历了改革引发的巨大争议。曾有人在省政府会议上提出,拿社会的钱来搞股份制,不是化公为私吗?但迟福林回应说:“用社会集资的钱来推动海南建设,海南严重缺钱的情况下只能这么办,这不叫化公为私,应该叫化私为公!”股份制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开放,让各路资本可以分享企业所有权。这一创新,让海南企业可以借助岛外资金加速壮大。“海南建省33年来,有过3次历史性机遇。”迟福林说,第一次是1988年办经济特区;第二次是2010年建设国际旅游岛;第三次是建设自由贸易港。“前两次机遇受制于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薄弱,但第三次机遇正逢其时,海南必须要抓住!”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月亮岛配套工程施工现场。 新华社
海南对发展的渴望,让海南省商务厅厅长陈希感受颇深。他参与了上海自贸区的初创,这两年又投身海南自贸港建设。“在海南工作强度很高,每天不忙到夜里10点、11点回不了家,大量的制度创新和改革任务需要推进。”为了适应自贸港建设要求,省政府的委办局纷纷调整处室职能,优化干部结构,有闯劲的年轻干部被重用,在改革一线“挑大梁”。“这就好比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要一边开一边换零件,而且油门不能松,速度不能慢。”在自贸港新设的一些重点园区,由于人员还未配齐,常常是一个人负责一大摊工作,周末加班是常态。“很多人说,在海南看到了当年深圳创业时的样子。”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建设自贸港3年间,海南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3年来,海南新增市场主体76.3万户,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实际利用外资连续3年翻番,超过过去30年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一半;引进人才23.3万人,同口径增长675%……海南的干部们常说:我们不能挖外省的存量,而是要寻求增量。“不能从左口袋搬到右口袋,搬的过程中还跑冒滴漏。”海南瞄准的增量,是这样一组数字:中国人平均每年贡献了1万亿元的境外购物消费,有80万境外就医人群,80万海外留学大军。让原先在海外的消费回流,成为海南的突破口。这当中,免税消费风头最劲。
根据海南推出离岛免税政策,只要有离岛记录,即可享受每年每人10万元的免税购物额。位于海棠湾的三亚国际免税城是游客必去的打卡地。在旅游旺季,每天上午商场外都站满了等待开门的顾客。去年,这里成为全球零售商业综合体销售额冠军。此前,国内曾对免税经济多有顾虑,但借助自贸港建设的东风,解放思想、加速发展成为共识。“失去可能是另外一种得到。”在中旅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绪江看来,“对国家来说,这笔账不难算,失去一个苹果,可能得到一个西瓜,甚至一筐西瓜。”在国家部委支持下,去年7月,海南离岛免税额度从每年每人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免税商品种类从38类增加到45种。去年大批游客来到海南购物,全年离岛免税购物总额超300亿元,今年预计将超过600亿元。“很多消费者一次购物就顶到10万元的天花板,额度还嫌不够。”高绪江告诉记者,海外消费回流势头很猛,海南免税行业发展不可限量,还可带动旅游等产业发展。显然,中国消费者涌向哪里,哪里就会成为全球第一。目前,中免集团和多家企业都在加紧引进更多的免税商品。国内一些癌症和罕见病患者,过去不得不花费重金去国外,寻找那些尚未在国内上市的创新药,作为挽救生命的“救命药”。瞄准这一需求,海南在博鳌设立了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借助自贸港先行先试政策,打造出内地唯一可使用未在国内上市的国际创新药械的地方,为中国人大病不出国提供了选择方案。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是内地目前唯一一个可以使用国外已上市而未在内地上市的国际创新药械的地区。目前,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已引进并使用未在国内上市的国际创新药械135种。
充分利用乐城先行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位于先行区的博鳌中法康复医学中心,以法国克罗·尚比德康复中心为建设模板,引进了法国、德国、瑞士、美国 、荷兰、芬兰等9个国家超过110件康复设备。“在国内这都是最前沿的产品和技术。”博鳌中法康复医学中心业务院长冯利时如数家珍,从瑞士引进的竖式康复桌,可以对卧床不起的患者进行早期肌肉训练,延迟肌肉萎缩;一套产自美国的肺功能仪,可以对人体肺功能进行准确测试……在一款反重力太空失重跑步机上,辽宁患者赵女士正进行行走训练,双腿被包裹在特殊气囊中。“这个跑步机能够减轻我的身体承重力,像是在太空漫步,膝盖和关节感觉很轻松。”赵女士说,前不久她不慎摔伤左腿,一个月时间里在辽宁当地骨科医院开了10次刀。由于缺乏康复设备,术后只能回家训练,很容易造成二次损伤。在乐城先行区,她找到了适合的康复设备,既能达到锻炼肌肉的目的,又不会产生伤害。“经过不到两天的康复治疗,我的左腿有了明显好转。”此前,赵女士坦言,大多数医院都重治疗而轻康复,缺少康复治疗机构,乐城先行区的康养服务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据她了解,“康养+旅游”产业也已成为海南全域旅游格局下的重要元素。“不出国,游客在海南不仅能体验到椰风海韵的美丽风景,还可以到乐城先行区进行康复疗养。”赵女士认为,这种新业态十分符合当前境内游客出游个性化、康养化的趋势。看到这些样式新奇的器械,记者忍不住也试了试。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记者首先体验了一款康复机器人。护理人员为记者全身绑上好几条安全带,启动机器人后,它能通过人体减重原理,辅助患者模拟平地走、上楼、爬坡等场景,帮助神经受损、下肢受伤以及术后人群模拟正常人的步行规律。记者假装想摔倒,机器人会立刻停下,身上的安全带会拉住“患者”,避免摔倒,防止对身体带来二次损伤。人体在零下108℃是一种什么体验?在博鳌中法康复医学中心,记者还体验了一款当下最热门也是最“冷”的超低温冷疗项目。要进行超低温冷疗项目,需要先对身体状况进行一定检查,然后按要求换上泳裤,并对手掌、脚掌、耳朵等部位进行防护,然后就可依次进入3个冷疗舱了。记者进入零下11℃的冷疗舱,感觉很冷;停留数十秒后,再进入零下58℃的冷疗舱,感受更强烈;又待了数十秒后,最后进入零下108℃的冷疗舱。刚进入零下108℃的冷疗舱时,第一感受是“喘不过气”,全身皮肤也有刺痛感,站着不动会冷得难以忍受。透过舱体的透明玻璃,记者跟随舱外教练的指引,随着冷疗舱内播放的动感音乐,进行原地跑或快速舞动身体后,不适感有所缓解。由于冷疗时间只有3分钟,干燥的舱里,风速几乎为零,且人体与液氮蒸汽接触时均保持干燥,所以即使舱内温度超低,也不会将人冻伤。经过3分钟的“速冻”后,记者顺利出舱。守在舱门的医护人员为记者测量了体温——只有12℃。出舱后,随着体温不断恢复,记者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感,感觉浑身充满了暖暖的正能量。据现场医护人员介绍,人的肌体经过冷刺激后,会开始进行新的生理机能调节,随后重新舒张到自然状态。经过多个疗程的冷疗后,可以起到改善睡眠、紧致皮肤等功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孟群舒 舒抒 杜晨薇 曹飞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