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别前最后一刻
12月12日,上海书城福州路店迎来闭店装修前营业的最后一天。走进书城,丝毫不见闭店前的忙乱。
顺着手扶电梯一层层朝上,每个楼面的书架前都有选书、读书的读者,或坐或站,全神贯注。
“上海书城培养了几代读者,当年开业时,30多岁的白领带着孩子来看书,这代人长大了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书城。”上海书城第三任总经理沈勇尧记得,每年2月春节前后和暑假,书城总是人潮汹涌,带着孩子泡一天的家长不在少数,“这么大的书城逛一下不解渴,逛一天可能也才看了冰山一角。”在书城三楼,记者遇到了40岁的张女士,手推车里装了满满一车挑选好的书。“我是新上海人,到了上海就知道有一座上海书城,每隔几个月总要来这里看看。网上买书直奔目标而去,来书城漫无目的,撞见、发现想读的书是最愉快的。”下午3点起,以“感谢23年书香为伴,相约2023年我们重聚”为主题的书香活动持续6个多小时。学者的分享、学生的表演、音乐的流淌、等待签售的队伍……一如过去23年上海书城最常见的场景,走进这里的读者总能找到心仪的那本书、那位作者、那场分享。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每年举办400多场阅读活动,周末时段,常有多场活动同时举办。用时任上海书城党委书记、总经理赵建平的话来说,上海书城开创了国内大型书城经营模式,不仅是图书销售场所,更是阅读推广阵地,架起了读者、作者、出版人之间的桥梁。书城之所以为书城,与它的定位有关。1998年12月30日,作为当年上海市十大实事工程之一,上海书城与“第二届上海书市”同时拉开帷幕,为福州路这条著名的书店聚集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上海书城的串联之下,从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到福州路文化街,再一路逛到外滩,成为很多上海市民乃至游客心目中的文化风景线。“书市”有落幕之时,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则成为这座城市“永不落幕的书市”。“你知道吗?书城三、四、五层的书架颜色都是不一样的。”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说,上海书城当年开业时,无论外观设计和内部装修的理念都属领先,各地同行纷纷参观取经。“魔鬼藏在细节里”,比如书架颜色形成视觉过渡的整体感,又如可以挂展示架的包柱,再如隔板可以上下移动的书架,种种书店陈设的新理念,从上海书城开始走向全国,甚至书店里灯光的亮度标准也是经过精心调整的。10月18日上海书城对外宣布即将闭店装修,热情的读者开始一波又一波涌向书城。10月23日,书城单日销售码洋达到230万元,创下开业23年来的最高纪录,之后两周也维持着每天100多万元的销售额。在书城各个楼面遇到熟悉或不熟悉的读者,令江利有些意外的是,大家说得最多的不是希望未来的书城变得多漂亮、设计多超前,而是“希望这里还是一座‘书城’,有满满当当的书”。
“希望增加休闲空间、希望有饮用水、希望依然销售音像制品……”江利说,书城团队将充分倾听读者的意见,除了硬件上的提升,团队成员的另一个共识是,未来的书城员工不仅要是图书整理、上架、销售的能手,还要掌握更多为读者服务的技能,比如利用新媒体手段推荐图书,有能力根据节令变化策划不同主题的书展和文化活动,“在服务理念和意识上有彻底的改变”。此外,上海书城的外墙可能会安上大型落地玻璃,在视觉上与福州路整体环境更融合,书城内外的人可以互相观察,相视而笑。这或许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个隐喻:一座没有阅读“围墙”的城市,崇尚知识、温暖如春。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友评论
作者:施晨露 蒋迪雯 卢芳明 李创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