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告知被“封楼”,有的居民却不买账,上海这位“90后”书记怎么办?

舒抒 上观新闻 2022-03-18

1月14日,上海通报2例本土确诊病例和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后,与静安区“共享”愚园路的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在当天接到疾控方面的通知,辖区内有9个点位需要采取“2+12”封控措施,涉及人员超过1380人


当天下午3时,江苏路街道南汪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冰冉收到上级通知,居民区内一栋居民楼需进行“2+12”隔离。楼内当时有超过510位居民登记在册,还有部分来往居民楼的家政人员、保洁工和访客,让这位“90后”居民区书记感到压力陡增


第一次遇到整栋楼管控

多次培训过的应急预案起了作用


“这是我们居民区第一次遇到整栋楼管控的情况,接到消息后,我们下午三点半前就完成了居民楼封控。”与病毒比速度,需要第一时间关闭居民楼的所有进出口,包括地下车库、应急通道,更需要社区干部第一时间联系到楼内所有居民,以及过去14天内在楼内居住过的人,协助疾控部门逐一进行排查。


一本业主名册是联系居民的“底稿”,而联系上居民后,环环相扣的核酸检测则更容不得一点疏漏。



“居家隔离的48小时内,需要完成2次核酸,第一轮200多户居民的核酸做完已经是深夜,花了将近6个小时。”江苏路街道为居民区干部多次培训过的应急预案,在这一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徐冰冉说,虽然自己和同事都是第一次面对“封楼”,但很快就根据此前做好的预案,采取了轮班制度,一组人跟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上门采样,一组人配合警方做好小区的管控。


“大家都是通宵值守,互相协调……特殊时期,都能‘扛’得起来。”


一些意料之外的特殊情况确有发生:一位孕妇需要打保胎针,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此启动了闭环陪护,接送这位孕妇前往医院,完成治疗;一位居民需要间隔一天做透析,一日都不能耽误,街道同样触发了闭环机制,确保居民完成透析。



有的居民“不买账”可以理解

社区民警的警示作用很关键


不配合、不理解,甚至试图不遵守隔离规定的情况也多少存在,徐冰冉则表示都可以理解。“被通知要居家隔离时,有时官方消息还未发布,居民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情况,有人感到恐慌,也有人觉得‘没那么严重’,这就需要‘三人小组’第一时间做好宣传告知,安抚好居民情绪。”


就在本轮疫情封控中,一位在南汪居民区封控居民楼内工作的住家保姆,因1月14日当天已经回到外区的家中,起初并不愿意回到自己服务的住户家一同隔离。得知这一情况,“三人小组”之一的社区民警第一时间与这位家政人员通话,告知对方应尽快回来隔离,否则需要承担相应的处罚责任


“‘三人小组’中社区民警做出的警示作用,对我们基层工作非常重要。”江苏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副主任何海青介绍,由于居委干部一般都没有“制服”,因此在向居民提出居家隔离要求时,时常会受到质疑。而一些居民也会因为工作、接送孩子等各类原因,希望能离开小区,没有意识到可能存在的疫情风险。“此时有民警一同上门,讲解隔离要求,对方的配合程度会明显提升。”


在摸索、优化工作机制的同时,江苏路街道也总结了基层防疫中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一是坚持门磁管控,尤其在上海对入境人员“14+7”的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明确要求了“六个不得”后,安装门磁能帮助居民区和街道第一时间了解居家隔离人员的动向。二是坚持闭环管理,对于处在“+7”健康监测期的居民,江苏路街道采取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车、居民区干部陪同的闭环接送机制,到指定核酸检测点测核酸,避免了“+7”期间入境人员与公共场所非必要的接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舒抒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皮小姐

◢ 猜你想看↓↓
上海马上要冷到骨子里?降温+降雨都来了!这波雨要一直下到春节?网友:能改下雪吗
上海疾控女侠吴凡:入境人员“+7”期间违反“六不得” 应追究法律责任
北京飞成都客机挂出紧急代码,最新信息来了!机长危急时刻这样说…
上海47例新冠患者今出院!男子分析感染原因:可能在机舱,虽然全副武装,但有两个场景很危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