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写出“没头脑”和“不高兴”,百岁“老顽童”任溶溶有说不完的故事
5月19日是我国儿童文学界泰斗、翻译家任溶溶的百岁生日。磨铁星球推出新版任溶溶童诗和散文集——《任溶溶画本系列·童诗卷》《任溶溶画本系列·散文卷》。
《任溶溶画本系列·童诗卷》精选200多首任溶溶的经典儿童诗,其中《你们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获第二次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爸爸的老师》入选沪教版语文小学二年级教材。
任老不仅自己创作儿童诗,还翻译了许多世界著名诗人的经典诗歌,比如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马尔夏克的《笨耗子的故事》等等。这些诗歌充满了欢乐和童趣,是“老顽童”任爷爷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任溶溶画本系列·散文卷》分6类主题,分别回忆了童年舌尖上的风味、儿时游戏的趣味、家人亲情的温暖、读书学习的乐趣、周游世界的快乐和多年友谊的韵味。任溶溶的童年充满战乱和困苦,但他的散文里却更多展现了一个被童真和快乐包围的孩子。他把这些温暖的记忆和幸福的童年,分享给现在的孩子们,亲切而真诚地和孩子们交心。
任溶溶说:“我为什么搞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文学就好像在跟小孩子聊天,讲故事,我喜欢随便聊天,我用的文字也是大白话。”任溶溶创作诗歌和散文,就是用孩子们的语言,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来讲故事。
任溶溶有一首儿童诗,题目叫《下雨天》,这首诗讲述了在下雨天坐飞机,起初外面天昏地暗,但几分钟后,飞机穿过云层,看到外面晴空万里。在诗的最后,任溶溶写道:“大雨倾盆时候,你也不妨想想:就在你头顶上面的上面,依然有个太阳。”
来看看任溶溶的二三事
▽▽
笔名的由来
有人问任溶溶: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他回答:“只要晓得我女儿的年纪就好了。”
任溶溶原名任根鎏,1947年,他的大女儿出生,他为她取名“任溶溶”。喜得爱女,任老满心欢喜,他也特别喜欢“任溶溶”这个名字。1948年,他翻译出版《列麦斯叔叔的故事》时,就署上“任溶溶”这个名字。自那以后,“任溶溶”这个名字就与童话有了不解之缘。任家有了两个“任溶溶”,有朋友到他家找任溶溶,对方会问他:你是找老任溶溶,还是小任溶溶?很多小读者给任溶溶写信,信封上常常写的是:任溶溶阿姨收,令任溶溶哭笑不得。
半小时创作《没头脑和不高兴》
当时在出版社担任编辑的任溶溶,经常要去少年宫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他本来讲的都是翻译过来的外国儿童故事,讲着讲着,自己脑子里也开始形成了一些儿童故事。
1956年1月,《少年文艺》的编辑向任溶溶约稿。任溶溶来到南京西路的上海咖啡馆,要来一杯咖啡,铺开稿纸,奋笔疾书。他回忆:“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高兴嘛,我的孩子有点倔脾气,叫他做什么,他就会说:‘不高兴!不高兴!’有一次,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然突然自己就跑出来了。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了,他们就让我写下来,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戴上“八戒”面罩
2016年5月的一天早上,任老昏昏沉沉起不了床,被迅速送到华山医院。随后,任老就被医生要求时刻戴着吸氧面罩。任老属猪,他写过一首诗《我属猪》。没想到,这下真像猪八戒了。即便带着氧气面罩,任溶溶也没闲着,他在病房里找到一张病号饭的菜单,在上面写东西:同病室的病友、昔日的朋友、有趣的往事、美味的佳肴……
任溶溶的诗歌和散文,绝大多数是取自生活。住院期间,任溶溶发现同病房的一位病友胃口很好,于是写了一首诗《老爷爷,九十九——记医院里一位老病友》。诗里描述:老爷爷/九十九/身骨硬/好胃口/早晨一个蛋/吃一大碗粥/中午两个大馒头/再加两块红烧肉/晚上一碗烂糊面/呼噜呼噜吃进口。
一辈子喜欢吃,喜欢戏曲
任溶溶出生在上海,5岁时随父母回广东,在广州生活了10年。任溶溶怀念教会他品尝美食的四公,怀念爸爸妈妈回上海时留给他的留声机……这些记录了小时候在广东、上海吃到的各种美食,以及他身边可爱的亲人朋友的散文,在《任溶溶画本系列·散文篇》中有多篇入选。
任老爱吃,广东的腊味饭、潮州菜、荔湾艇仔粥,上海的本帮菜、面馆、菜饭,还有北京的涮羊肉和全聚德,都是任老笔下的美食。
任老爱听戏曲,他每天通过平板电脑收看粤剧和京剧。《在天蟾舞台看戏》《看京戏忆旧》《我是怎么迷上京戏的》《看到梅兰芳》《杨宝忠的胡琴》《金少山的嗓子》《初识谭元寿》等篇目都是任老回忆自己痴迷戏曲的故事。在戏曲中,他摆脱了“八戒”面罩,捕捉着词曲中的诗情画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施晨露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