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拜访客户却被告知别来?怕再被封控而不敢复工?这些复工堵点亟须打通→

顾杰 上观新闻 2022-07-07

“复工后,我们都在争分夺秒抢时间,希望尽快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6月1日,走进位于漕河泾开发区的办公楼,市政协委员、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宁长舒了一口气。近两周以来,她眼看着复工人数从不超过25%上升到150名员工全部线下复工,久违的工作氛围回来了。


但她也注意到一些不同往日的细节,比如,拜访外地客户仍会吃“闭门羹”,往日人来人往的会议室显得有些冷清。一些企业界朋友也向她诉苦,目前完全恢复经营困难仍不小。当疫情转向常态化防控,上海推进复工复产还存在哪些堵点?企业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记者采访多位来自企业界的政协委员,请他们提出意见建议。


要便利长三角人员流动


张宁所在的公司,致力于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法律服务效能,主要业务包括为12348热线等提供法律服务运营,以及为企业、平台提供法律服务等。最近,她看到网上一份调查问卷后深有共鸣。调查显示,有81.28%的受访律师认为,疫情带来的主要影响是出差不便,差旅等不确定性增大。


“产品可以拍照片给客户看,但我们卖的是服务,需要线下面对面与客户沟通,让客户了解我们的服务过程。”张宁说,疫情前,公司每周都有客户前来参观交流,出差是家常便饭,比如,公司针对大企业的法律服务标准化运营中心在杭州,是法律服务的“生产工厂”,员工经常需要往返两地协调沟通。


但现在,人员到外地流通仍有困难,不利于完全实现复工复产。最近,张宁遇到的尴尬往往是,打电话给客户安排外访,但对方明确告知,“对不起,我们楼不能接待外部员工”。


与张宁一样,市政协常委、上海拙朴投资创始合伙人邵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从事投资行业的他,许多被投企业分布在杭州、南京、无锡、苏州等长三角城市,但由于各地关于上海的防疫政策,导致其出差的时间成本陡增,事实上无法顺利拜访投资人,更不能现场指导被投企业,导致复工复产效果打折扣。


最近,邵楠的一位从事并购交易的朋友就颇感无奈。按常规做法,甲方乙方见面时,从事撮合交易的金融中介机构必须在场,但朋友现在出不了上海,因为一到当地就要隔离多天,不得已只好在中介缺席的情况下让甲方和乙方直接见面。朋友也无奈:“虽然不合规矩,但我总不能耽误别人的事吧。”


“每个行业对复工复产的模式和要求是不一样的。”邵楠直言,工厂的复工复产模式倾向于人员集中,保证人员到岗,物料产品能够运进运出,供电等保障不受影响,但金融业和商贸业的复工复产本质上是人员流动的问题。“金融业复工复产要往有资金和项目的地方跑,这就需要更加精准的防疫政策。”


委员们呼吁,上海复工复产要提高效率,必须让人流和物流至少在长三角地区先流动起来,应在科学防控的基础上,尽可能从源头减少防疫管控措施对人员、车辆、货物流动的影响,从而促进跨省、跨地区产业链的整体复苏和提效,建议上海和各地相关部门协调,放开不必要的隔离管控,为长三角地区人员流动提供便利,促进地区复工复产的整体推进。


推动纾困政策有效落地


数据显示,我国市场主体已达到1.5亿户,其中企业4600万户,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被视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跃因子”。在上海推进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对于各类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政策如何有效落地,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涉及餐饮、实体零售、文旅、娱乐等多元业态的上海环球港,中小微商户因疫情影响遭遇较大损失。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告诉记者,部分小微商户因客源下降和停工停产导致经营收入骤减,加上租金、原材料和雇工、贷款等成本支出,经营压力很大。“中小微商户及众多企业经营者除了自身想方设法挽回损失外,还在期待一揽子帮扶政策的出台和落实。”


市政协常委、上海明佳集团总裁赵丽佳告诉记者,其集团旗下的经佳文化公司目前管理运营将近13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近600家。6月1日,园区内首批商业客户率先复工,目前园区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复工。除人员封控等原因外,企业面临经营困难而无法复工,租金压力是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注意到,近期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已明确扩大房屋租金减免范围,对承租国有房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予提交受疫情影响证明材料,2022年免除6个月房屋租金。对承租国有房屋、运营困难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参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22年免除6个月房屋租金。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相关政策如何进一步细化落实仍有待明确。


赵丽佳坦言,《方案》提到,推动在沪央企、其他省市在沪国有企业参照上海规定,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屋租金。这一举措受到小微企业欢迎,但目前落地进展不一。此外,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非国有房屋业主或经营管理主体,按照减免租金总额的30%给予补贴。“但补贴细则尚未出台,造成许多非国有房屋业主心里没底,不敢贸然执行。”


“我们对园区内企业做了一项调查,发现疫情后大概有25%的租户会退租,他们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无法承担房租、社保等支出成本。”赵丽佳说,根据相关政策,符合条件的特困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缓缴社保,建议参照2020年做法执行社保免缴政策。此外,她建议对非国有的各类市场运营主体主动减免承租人部分房租的,可考虑进行所得税抵扣,或者加大补贴力度,从而提高其减免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信心和预期


政协委员们认为,面对当前的防疫形势,企业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长远,做足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后的各项准备。市政协常委、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律师游闽键调研后发现,不少企业对复工复产仍然相当谨慎,“大家担心,复工复产后被再次封控,得不偿失,所以仍有企业至今未复工或只是小范围复工。”


如何增强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游闽键认为,保险业应该发挥更有力的作用,比如可推出不同品种的复工复产险,打消企业顾虑。如果因为疫情导致复工企业再度停工,或个体工商户再度关门,可予以赔偿损失,例如可按照每天每人进行赔付,这样企业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上海银保监局曾发布通知,鼓励保险机构针对企业特定保险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开发设计责任更广、价格更低、覆盖更全的责任保险、营业中断险、复工复产复市疫情防护综合保险等,帮助缓解企业和群众的后顾之忧。但游闽键坦言,由于赔率较高,保费又较低,目前保险公司并不积极。他建议,可适当增加保费,采取政府买单或补贴给企业等形式,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若保险公司认为风险过高,可参考北京等地的做法,采取“共保体”的方式,即通过多家保险公司联合投保分散风险。“这些事情都需要去协调推动,才能促成政策的实施落地。”


“市场的活力,是企业复工复产以及未来发展最大的信心支撑。”在松江区政协副主席、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看来,鼓励消费、促进消费潜能释放应是疫情后政府重点推动的工作。他建议,扩大汽车、家电、家具等重点商品消费,壮大服务消费,促进城市消费,提升乡村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鼓励各级政府连同市场主体发放消费券等。


“应对困难,信心就是黄金,但信心不能只靠口号,更要靠政策红利。”丁佐宏说,各类市场主体期待在各项常规政策之后,还有新的增量政策,建议精准施策,有效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为其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友好的经营环境以及更可预期的发展前景,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者:顾杰微信编辑:安通校对:Rong◢ 猜你想看↓↓唐山打人事件最新进展!目击者、报警人发声,多个问题待解:施暴者有前科?如何量刑?
上海昨日新增本土“10+19”!目前暂不恢复堂食,除这三个区→
中美防长“香会”面对面,魏凤和严正表态掷地有声!
唐山打人事件:愤怒易消,恐惧何解?一个人心稳定的社会,本不该担心“被不被打”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