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人不扫码坐不上公交,进不了商店...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复旦教授建议→

上观新闻 2022-07-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东局 Author 陈抒怡

对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教授郑磊的采访,约在了远离上海市中心的崇明乡间。郑磊笑称,在疫情影响下,这里成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去处,但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即便久居乡间,也丝毫不影响郑磊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似乎只要一根网线就行了。


但这只是“似乎”。最近,实验室发布的一则“不会扫码的‘离线’老人”的短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一位老人乘公交车时,因为不会用手机扫车上的场所码而犯难。司机不断催促,乘客七嘴八舌支招,折腾了两分钟,老人依然没能成功扫码,只能无奈下车,公交车门关上的那一刻,老人说了句“不耽误大家了”,声音很轻,却令人心酸


从2002年在美国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开始,郑磊就将研究方向逐渐聚焦于数字时代的公共管理转型与创新。2010年,郑磊在毕业回国后创建了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DMG)并担任主任,专注于中国数字治理领域的研究。研究了近20年的数字化,最近郑磊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他开始越来越担心“万一手机没电,怎么回家”。


这个问题也许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字技术会碰到种种“非技术性”壁垒,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技术给很多人带来了便利,却也使得另一些群体变得更弱势、更边缘化。


郑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冰冷的屏幕不能完全取代笑脸相迎,人的感受才是城市数字治理的最终评价标准。


“其中需要一个将技术能力与用户需求融合起来的产品经理。”记者建议。


“没错。”郑磊一拍桌子,“我就是要做政府数字化的‘产品经理’,一遍一遍不厌其烦、抓住一切机会去说去提醒。”


郑磊


数字包容


采访刚开始,郑磊光脚盘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宽松的裤脚挽到膝盖处,说到兴起时,他会手舞足蹈,甚至就势笑倒在沙发上,谈话间偶尔蹦出的一两句上海话,让记者想起电影《爱情神话》里的白老师。


在过去的两三个月里,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推出了一系列改编自电影《爱情神话》的短视频,重新拆解、配音后讲述疫情影响下生活的大小事,成了实验室最先火起来的一批视频。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并不影响实验室的小伙伴们的创意迸发,开视频“故事会”、头脑风暴,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互相启发、拆解、重写台词,然后在线分配任务,各自在家用手机录下音频,最后由剪辑师把所有人的配音拼在一起,尽量对上原来的口型,不断修改、抠细节,一条短视频就能出炉了,所有流程均在线完成。


搞笑配音短视频是实验室的副产品,流量不错,也让郑磊对短视频的传播“越来越有感觉”。但郑磊也说,这些搞笑视频并不是自己的“主业”,疫情之后,实验室还是要把重点回归数字化相关领域。


“回归”来得如此之快。6月2日,实验室成员看到一位老人因为没法使用手机扫码而遭遇乘车困难,出于研究目的拍下视频,并将其发到工作群中。郑磊一看,觉得这条视频很有代表性,决定尽快把它放到视频号上,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下午收到视频,晚上完成剪辑,第二天白天发出,当天阅读量1万不到,但到第三天,一下子就到了170万。”复盘这条短视频的拍摄、传播过程,郑磊依然感慨不已,他们第一次通过新媒体传播实现了一次“议程设置”,这也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很快就推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郑磊也受邀参加了相关部门组织的线上会议。

“他们很努力很诚恳,是真心想解决问题,但有些地方还是习惯了部门思维和工程师语言,却忽视了用户的思维和普通人的使用习惯。”郑磊发现了数字治理中的一个矛盾点:相关部门觉得委屈,逻辑明明很清楚,怎么老百姓就是不明白呢,可是这些偏技术的语言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听不懂也记不住。我算比较了解数字化的,都要听15分钟才能搞懂,普通老百姓可能听一个小时都还是不明白政府部门是不是需要多从老百姓的视角让操作变得更容易,让表述更容易让人听懂?”郑磊将心比心,向相关负责人提出优化建议。


几年前,郑磊就开始强调“数字包容”这个概念,也就是让各种人群,无论是何种年龄段、受教育水平以及收入,都能进入数字时代。他在很多学术刊物、论坛上做过阐述,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要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不能只靠数字技术的单维度赋能,还需要多维度的特别是非技术因素的全方位赋能。最近,在接受各种媒体采访时,郑磊直白解释:老年人有没有不用学习数字技术,就能得到服务的权利?当然有!所以数字化应该把功夫做在底层,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而不是把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学习成本都推给外部用户,要让老百姓“无感”,既获得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又没有感觉到比以前麻烦了。


“我们写过很多论文、作了很多报告,但是真正对社会的推动力可能还不如这一条短视频。”郑磊感叹。


实验室的小伙伴们


协同治理


前几日,郑磊在朋友圈刷到一条求助信息,一家宠物店倒闭了,关在店内的宠物狗无人问津,几乎快要饿死了。郑磊立刻留言,第二天会去救助,很快又有一位朋友在他的留言下跟帖,希望他能代买一袋狗粮送去。第二天,郑磊骑上单车,带着家中多余的狗粮直奔宠物店。等郑磊赶到目的地,他惊喜地看到,门口已经堆满了各种狗粮。“说明在我到达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循着这条救助信息到了这里,这太令人感动了。”郑磊拍下照片,并给之前留言的那位朋友回信:“放心吧,狗狗没事。”


有时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让这件事被人知道,才有可能互帮互助。”郑磊说,最接近老百姓的基层数字化应用令他印象深刻。小区团购用的“接龙”,让“团长”们能第一时间将“团员”们的需求统计完成;共享文档,可以多人协同,随时增改,动态反映服务需求,一目了然。“以后我们不能只讲高大上的数字治理理念了,要多操作一些‘即用即抛’的轻应用,团购买菜可以用,统计检测结果可以用,垃圾分类也都可以用。”郑磊下了一个决心。


这并不只是几个轻应用的问题,往深里分析,郑磊看到的是城市治理的流程再造、生态重构。“以前我们自上而下地建设智慧城市,接下去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关注公众参与的、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共治?”郑磊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比如,面对社会上的需求,相关部门可以建一个共享文档,邀请社会各方共同填写,然后政府部门回应监督,这样会不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对接需求?”


互联网天生就适用于多方之间的横向协同、扁平化治理,用互联网来促进城市协同共治,听起来确实是个可行的解题思路。


在长三角,横向的协同共治还有另一层深意。有上海市民曾向记者反映,其父亲从老家宁波赶到上海就医,前一天特意在宁波做了核酸检测,显示阴性。但当老先生用手机扫验上海的场所码后,显示14天内没有核酸检测结果。记者从长三角多个城市了解到,目前长三角的核酸检测信息还没有完全打通,跨省人群必须出示各自地区的核酸信息,以“自证清白”


在数据协作上,应该率先有一个长三角方案。”听了记者的这个案例,郑磊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这种长三角的协同合作是有先例可循的。2020年初,长三角地区不少城市推出了本地版的健康码,一开始,各地健康码“各自为政”,但后来这一情况得到改善。2020年3月26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落实工作的通知》,上海“随申码”、江苏“苏康码”、浙江“健康码”、安徽“安康码”实现业务互认及数据共享。从这个角度看,长三角的数字化协同治理大有可为。



为人而转


在长三角,疫情考验着每一座城市的数字治理能力。


2020年,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发布过《长三角政府数据开放一体化报告》,当时郑磊做过解读,从省级层面上来说,浙江和上海处于领先位置,安徽相对较弱。但现在,郑磊对安徽刮目相看。


观念的变化来自郑磊的两个安徽的博士生。疫情中,这两位学生返回安徽老家,住进隔离酒店后,工作人员向学生亮出一个微信群二维码,微信群里聚集了那段时间上海返回安徽的一众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开门见山:“如果有什么需要,你们可以一起商量后向我们提出,我们也在这个群里。”说到最后,工作人员还补了一句:“你们都从上海回来,都熟悉相关的规定,你们可以帮助我们一起来做好这件事。”这样的管理方式,让整个隔离过程很顺利,也让很多学生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开放、包容、温暖的态度,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信任,成了一种新的协同治理模式。


当时,郑磊正好接受安徽某地邀请,进行一场关于数字化的在线讲座。在讲座中,郑磊专门讲解了这个案例:“如果把城市的数字化看作大脑,组织架构看作身体,那么帮助别人的心就是这座城市的心灵。这才是数字化真正的初心。”


这颗初心看似平常,却很珍贵。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要点菜,他说请扫码;要买票,他说请下载手机应用程序;要办事,他说请上网“自助”。明明有个人在那里,却不提供服务,把人推给冰冷的机器和屏幕,管理效率可能提高了,但难以称得上优质服务。“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把人从机械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不是让人围着技术‘团团转’或是成为被技术‘困住’的人。”郑磊解释。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郑磊不断地在说“人”。和大部分数字化领域的技术专家不同,郑磊一再强调,要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作为提升城市数字化服务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尺,作为检验城市数字化转型成效的根本标准,让技术和城市“为人而转”,而不是让城市和人“被技术转”。


这些观点应该与郑磊的学术背景有关。1996年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本科毕业后,郑磊做过英语导游,也做过市场营销。非技术的教育背景让他在读博士时有些犹豫。“之前没有任何IT背景,可以去学数字政府专业吗?”郑磊回忆,在读博士前,他向他的博士生导师、北美数字政府学会的创始主席莎朗·道斯教授专门请教过这个问题。导师很肯定地回答:“不仅能学,而且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会成为你最独特的优势。”当年,他对这句话还有些半信半疑,现在,他琢磨出了其中的意思。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陈抒怡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皮小姐


◢ 猜你想看↓↓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于6月25日至27日召开!大会主要议程、报告框架、代表人数…这场发布会披露→
“上海,忙起来真好”
刚刚,上海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今夏首个高温日来袭→
堂食暂未开放,上海的弄堂小面馆和网红餐厅都首次做起了外卖…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