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居民大热天到窗口办事,被告知“材料不齐,办不了”!一位主任听到后...

上观新闻 2022-09-11

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八点

王晓珺都会准时到达前台

检查大厅办证设备、后台系统


受理服务中心一开门

她更是忙碌

一会被同事“召唤”探讨遇到的疑难业务

一会接待前来问询的居民

……


留着齐耳短发、走路带风的王晓珺,是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在这里工作了15年。政务服务领域,容易给人一板一眼的印象,似乎并不是一个容易创新的领域。但王晓珺偏偏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她带领团队,创新出政务服务的“王晓珺工作法”: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载体,优化受理服务中心的服务流程和环节,探索了一系列让居民办事“少跑路、不跑路”的好办法。



入场新兵,大胆创新流程


2007年,26岁的王晓珺进入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意气风发。当时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算得上“轻松”的岗位:每个业务员只需负责一个窗口,只负责办理一项或几项业务。


没过多久,王晓珺就发现了这种受理模式的问题。


一次,有位居民兴冲冲地来受理服务中心办理业务,携带了原件、复印件等资料。窗口工作人员查看后发现,居民带来的材料有缺失,无法办理。居民当时就发火了,在大厅大吵:“我之前打电话来问过了,你们没说,还要这个资料呀!”原来,居民同时符合两项业务的办理条件,但因当时受理服务中心专人专窗、业务与业务之间不联通的受理模式,员工之间并不知道居民还要办理其他业务,这造成居民为了拿齐材料需要“往返跑”。类似的事情其实时有发生。这位居民最后只得再回家去拿补充材料。


当时是夏天,天气很热。王晓珺收到材料时,居民的汗水已把材料纸张都打湿了。这一情景对王晓珺触动很大。“要让老百姓少跑路,业务条线之间的‘屏障’必须打破。”。


不过,当时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管理还较粗放。一个居民要办的事务究竟应该如何受理,没有资料可查,也没有书籍可循,全靠“老法师”口口相传。50多个事务就意味着可能有50多种受理方式。


彼时的王晓珺刚走上受理服务中心负责人的岗位。在做好管理工作之外,她主动学习,一个个业务窗口轮着干。一年多后,她已熟悉与掌握了所有业务的操作流程。


一鼓作气,她将这些业务窗口的操作流程、服务规范等,编写成了资料,在受理服务中心员工们中开展培训,要让大家都成为业务的“多面手”。


经过一轮轮培训,到2016年,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全部窗口均可以受理所有事务,该受理服务中心也成为上海首个拥有100%综合窗口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无论老百姓要办理什么业务,到任何窗口都可以受理,办事的便捷度大大提升。”



磨炼队伍,实现提质增效


2018年,上海大力推行“全市通办”,即老百姓可在全市任何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全市通办”实施后,可办事也从原来的58项剧增到近200项。


老百姓办事更便捷、可办事项更多了;但这一便民举措,在当时却成各个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大考”。“如何办得又好又快!”,成了不少受理服务中心面前的一道坎


此时,市相关部门在一份数据表中惊奇地发现一组数据:在“全市通办”推行后,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办理业务量,陡然上升了30%。“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是如何应对业务量上升的?”带着这个疑问,市相关部门走访了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发现这里已悄然启动了新一轮创新。


受理事务的核心是人,提质增效的关键要抓住员工的业务素养提升。王晓珺创新了“三先三后”的培训策略:即“先高频后低频”,充分运用后台数据分析,对年办量在500件以上的高频事项常培训常强化,低频事项作阶段性培训;“先大类后小类”,在课件的设置上注重系统性和关联性,对大口业务和单项业务分类施教;“先上岗后跟踪”,对新入员工通过以老带新、题库测试、主管考评等方式,三个月后进行试上岗并跟踪其办理数据,帮助其予以改进和提高。


为了激励员工提高效率,王晓珺还摸索出一套“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管理秘诀:通过后台数据海量挖掘、指标体系建模,以“工作数量、工作效率、工作价值量、服务评价、工作质量”等五个维度考核,每月自动生成实时绩效考核清单。


在王晓珺的带领下,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涌现出一支业务素养过硬、敢打敢拼的员工队伍。2018年以来,受理服务中心26名员工每年办理超过10万件业务,人均受理量在全市领先。


让居民办事舒服,办事便捷


王晓珺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岗位上至今已15年,她的一次次创新的落脚点,都是来自对居民办事的细节的关注。


在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看到等待办事的居民,工作人员会主动上前询问要办什么事务。有的居民只是来咨询的,工作人员问清事务后,会递给他们一张量身定做的办事贴士,贴士上详细地注明了办理该项业务所需的材料及简易流程,居民可以拿着贴士回家准备材料,保证大部分居民的材料“一次到位”,避免他们反复奔波。


办事贴士的“发明”,就是来自王晓珺对居民的观察。原来,居民来办事时,会领取统一版的办事指南。有几次,王晓珺观察到,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姨爷叔拿到统一版的办事指南,根本不会看,随手就塞到口袋中。她询问后得知,他们觉得“字太多、看不懂”。于是,她萌生了编制一份更简明的办事贴士的想法。通过梳理一项项业务,王晓珺将政策用口语化的形式表达,一些政策中没有写入但老百姓关心的内容,如某项待遇什么时候可享受、领取的补贴什么时候发放,都写入贴士。贴士全部电子化,随时可以调取、打印。


2019年,上海推行“一网通办”。王晓珺听到一些白领居民反映:晚上想办事,但受理服务中心已经关门了。2020年初,王晓珺与同事一起创建了市大数据中心首家“一网通办”示范店,放入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终端,做到了让居民“随到随办”。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终端运行模式后来在全市复制推广。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自助服务区域,目前月均受理量超2000件,占受理总量的近30%,居民满意度达到了99.99%。


今年6月初,受理服务中心重新开放。考虑到居民在前两个月里积压了不少业务等待办理,王晓珺带领同事,进行了数次演练。她还邀请居民区工作人员“扮演”前来办理业务的居民,从进门路线、取号验码、办理业务……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排演,细致到取号机应摆在进门的左边还是右边,都经历了一番推敲。如此细致的准备,确保了恢复开放首日居民办事秩序井然。


“政务服务也是服务,要适应居民,而不是让居民来适应。要时刻站在居民的立场想办法,让居民办事舒服、办事便捷。”王晓珺说。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唐烨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CP
   

◢ 猜你想看↓↓

刚刚通报!唐山烧烤店打人案最新进展:陈某志等28人被提起公诉,8名“保护伞”被留置...更多案件细节公布→

混管阳性,涉280人!国内一地又现新变异株?多个地铁站紧急关闭

浦东一小区业主实在忧心!马桶里爬出大老鼠、新装修的家连续出现蟑螂...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