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开幕!靠大师育未来大师,世界顶尖科学家们的高频词是什么?

上观新闻 2022-11-20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开幕,
将举行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

作为一年一度的国际科学盛会,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天在东郊宾馆开幕,并将举行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
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越12个时区的60位顶尖科学家应邀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出席论坛,其中包含27位诺奖得主。这将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线下出席论坛的海外顶尖奖项得主人数最多的一届盛会。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2022年、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利斯,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盖姆等诺奖得主,以及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埃菲·杰曼诺夫,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雷蒙德·史蒂文斯等专程来沪参与线下交流。
2021年创设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是上海地区首个国际科学大奖,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并对标世界最高学术水平,旨在发现并表彰“那些做出了极其重要的科研成果或取得关键发现,虽未被国际科学界广泛认可,但理应值得被认可的优秀科学家群体”。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得主——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迈克尔•乔丹和德国生物化学家迪尔克•格尔利希,专程来沪接受颁奖并参加获奖者讲堂、科学圆桌π等系列活动。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主题为“科学向新,共创未来”。开幕式上,中国科技界代表将发布《关于国际合作的科研行为的倡议》。
10月30日至11月5日,本届论坛已分别在国际传媒港会场、临港会场、上海科学会堂会场举行先导活动,包括“碳大会”“国际联合实验室系列论坛”“卓越工程师论坛”“她论坛” “科学T大会”等。

靠大师育未来大师!
从三大倡议到三大使命,
世界顶尖科学家们的高频词是什么?

“未来的进步必将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完成。” 11月5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发布《WLA亚太地区未来科学与技术发展2022上海倡议》,“大力扶持青年科学家成长”成为三大倡议之一。这份倡议还对“前辈科学家们”说,请肩负以“大师”孕育“未来大师”的社会责任——致力于通过带教传承、合作项目、国际交流等,扶持青年人才,“启迪他们对科学的热爱,磨炼他们不畏艰难的韧劲,砥砺他们增进人类福祉的情怀。”
科学为未来策源,谁为科学策源?事实上,顶科协主席罗杰·科恩伯格一直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论坛正是践行“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三大使命。青年,乃顶尖科学家使用的高频词。

大树底下还能长出大树
牛顿22岁时创立微积分,爱因斯坦24岁时提出狭义相对论,玻尔27岁时提出量子论,李政道29岁时与33岁的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成为顶尖科学家的“门槛”较高,而他们的诺奖级成果大多“成名趁早”。
事实上,科学家重要的科学贡献通常是在40岁以下作出的,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数学家。中科院院刊基于对1901年以来约一个世纪里的50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统计结果,诺奖得主大多在35岁前就完成了最具突破性的工作,甚至多位得主的获奖成果都是博士阶段完成的。
在中国,多位中国科学家入选院士时不到40岁,青年科技人已然成为策源颠覆性科技突破的中坚。航天人尤其如此:中国探月工程五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甚至总设计师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长征五号”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3岁;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队伍中35岁以下年轻人已占到80%。
在中国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被称为全球“最强大脑”的超级派对,而顶尖科学家们作为长者、前辈、先进,却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自谦,直言未来的“顶科”正后来居上,他们都是今天还没有得过诺奖、却已做出相当成就的人。
大树底下,不仅长草,而且还能长出参天大树。
现在也是种树最好时间
从这些顶尖科学家的视角看,科学的未来不一定都是问题和技术,而更多是活生生的人,特别是非常年轻的人。当他们面对人类的未来——小科学家们,就如此倾心倾力地投入。 
上海有一位高中女生谈方琳同学,至今仍是顶科论坛参会“最年轻纪录”的保持者。她两次受邀参加顶科青年论坛环节,与诸多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获奖者面对面“头脑风暴”。这样的交流机会让具有科学潜质的学生提前“入圈”,而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榜样力量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志在站上科技创新的金字塔塔尖。
作为每届顶科论坛的保留节目,“T大会”寓意着Teenager(少年)、Talent(天赋)和Timeless(永恒),今年第5届论坛也不例外。10月底,先导论坛——“科学T大会”上,“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正式启动。计划每年在上海遴选100名有良好科创基础和科创潜质的中学生,经过一年精心培育之后,评选出10名“未来科学家”,并在次年的“科学T大会”上登场亮相。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采用“导师制”,世界顶科协会上海中心将请顶科导师全程一对一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
来自“人均诺奖密度最高国度”之一的以色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教授在本国组织科教工作者,甚至走进幼儿园开展科普,其本人还开设电视节目《怎样成为科学家》。他直言,今天就是未来,“投资”今天就是“投资”未来。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小树更需土壤阳光雨露
种树,需要土壤养料,需要阳光雨露,小树尤其如此。顶尖科学家们和顶尖科学家论坛,通过自由开放、交叉融合、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助力青年人才多元发展。
“像包容艺术家那样去包容科学家,不应随意套用某一种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束缚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士天文学家迪迪埃·奎洛兹认为,要给予青年学者信任和支持,在探索未知领域时被允许有思考的自由,以及挑战传统权威和挑战普通智慧的自由,鼓励他们去尝试研究颠覆性的科研项目,并接受他们可能失败的结果。
最成功的成果,可能是年轻人手里的下一个成果。在上海交大,有一个常年无休的学生创新中心,那里有无人机、机器人、激光切割机、工业软件等各种支撑技术创新的软硬件设备,被学生们称为“设备图书馆”。无论何时,同学们都可利用这些设备从事创新项目,提升用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顶科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说,“我们要把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复合型的工程能力培养,用未来的眼光瞄准前沿科技,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程创新人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全校正实施“大学科”行动计划,打造了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大学科”,将多个传统学科与前沿科技发展趋势融合在一起,让本科生课堂接触到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问题,不惧失败,直至成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开枝散叶,桃李天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黄海华、徐瑞哲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CP


◢ 猜你想看↓↓
被骂不堪入耳的脏话,学生却哈哈大笑…女教师的眼泪夺眶而出!上海也有老师遭遇“网络爆破”?
上海宣布这项费用可缓缴,明确延至2023年底!淮海新天地又有大动作,中心城区唯一
最新!上海一区发情况通报;多街镇下周每天核酸;福州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流调
退休5年的“内鬼”被开除党籍!“恶意诋毁党和国家领导人,抨击反腐败工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