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滨水空间建了许多“驿站”,哪个最美?谁在那里歇脚、看书、发呆…

沈思怡 上观新闻 2022-12-07

秋末冬初的夜晚,行走在东岸滨江步道上,有些寒意。夜色中,幽幽的光亮在不远处闪烁,一间小木屋静立于树林间,暖黄色的灯光经四周的落地玻璃倾泻而出。推开门,敞亮温暖的小屋内桌椅具备,水壶中热水翻涌不断,驿站管理者吴秀芝从氤氲水汽中抬起头,“外面起风了,喝杯热水再走吧。”


宛如童话中的林间小屋

在上海的东岸滨江

这样的驿站共有22个

每隔1公里在蜿蜒的滨江公共绿道间铺开

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


▲傍晚的望江驿,暖色的灯光与木质结构温暖亲切


近年来,随着“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工程推进,两岸的滨水空间陆续建设了“望江驿”“杨树浦”“苏河驿”等一系列70余处各具特色的“驿站”。这些驿站集合图书馆、公共厕所、公共休息室、自动售卖机、雨伞架、医疗急救服务等便民设施,多样化的公共服务的背后,是“还江于民”的进一步优化,方寸之间彰显“人民城市”理念。


近日,记者走访了散落在“一江一河”沿岸的多个市民驿站,感受镶嵌在城市各处的方寸小天地如何盘活上海的公共空间,又以何种姿态介入市民生活、与之产生互动,并思考未来驿站如何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滨水蜿蜒岸线上镶嵌一颗颗“珍珠”


经常在东岸滨江骑行市民,很难不去注意到沿途绿道边每隔1公里就会出现的木屋——“望江驿”。22座驿站的建筑结构基本保持一致,远远望去,像是出檐深远、屋顶微微起翘的大凉亭,因通体采用柔和的木材,镶嵌在周边坚硬冷峻的玻璃、钢筋、混凝土立面的建筑物与桥梁之间的小驿站显得温暖亲切。


▲像是出檐深远、屋顶微微起翘的大凉亭 


“望江驿”大都由两部分构成:一侧是相对封闭的公共卫生间,另一侧是三面通透的公共休息室,室内布置有阅读书架、桌椅等服务设施。一条居中的东西向通廊将两侧分开,朝西引向江景,朝东通向绿荫树丛,不到两米宽的通廊中还添置了自动贩卖机、饮水机及租赁充电宝等功能设施。驿站整个沿江一侧及休息室的侧面都是檐下平台空间,靠墙设有通长的板凳供市民小坐,深广的屋檐保证了遮阳避雨的舒适度。


▲望江驿的檐下平台空间


虽相邻驿站有一定距离的间隔,但外形上的整体性让其形成了一种新的地表形态,不同点位的选择则令其更巧妙地融合在滨江蜿蜒岸线的地理特征中,如同一颗颗珍珠。


30岁的徐渭最钟爱14号望江驿,坐落于东岸滨江后滩公园段,三面通透的公共休息间被四周的竹树环合,巨大的落地玻璃正对着一排挺立的水杉,在夕阳下层林尽染,徐渭每日都会来此办公。“通透性很强,就像被大自然包裹了起来,这种感觉在市区很难找到。15号望江驿也不错,落地窗正对着江面,傍晚可以欣赏江边日落的全过程。”


▲14号望江驿正对着后滩公园的水杉与湖泊


相比东岸滨江公共空间的宽广,九曲十八弯的苏州河贯通段稍显复杂。在苏河沿岸高度密集的城区里面见缝插针地修建驿站,亟须盘活城市现有空间资源,倒颇有在螺蛳壳做道场、在城市里玩俄罗斯方块的意味了。苏河驿站(武宁路桥下北岸驿站)就是一次灵活的尝试。


顺着光复西路上的苏河绿道漫步,沿途会经过好几个桥洞,与寻常灰暗的空间不同,武宁路桥下别有洞天。在两侧两三米深、二三十米长的局促桥洞内,两间木质的驿站填补了原先逼仄阴暗的空间。除了公共卫生间、自动贩卖机等“标配”功能,该驿站还引入了“城市看台”与“迷你展厅”,分别嵌入在桥洞两侧。展厅的外界面可开可合,既能在合上时提供休憩者与来往车辆隔离的隐蔽空间,又能在打开时与马路对面阶梯式的看台一起成为桥下剧场,实现有趣互动。值得一提的是,驿站“城市看台”的两端还留有两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目前已被打造成为一家咖啡馆,商业的介入也为驿站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苏河驿站-武宁路桥下北岸驿站,一侧是阶梯式“城市看台”,一侧是可开合“迷你展厅”©杨敏


▲苏河驿站-武宁路桥下北岸驿站 


▲苏河驿站-武宁路桥下北岸驿站两侧的桥下咖啡店


苏河驿(顺义路驿站)则把重心放在了屋顶上。坐落在顺义路末端与苏州河边的狭长空间段内,顺义路驿站呈现线性排布,将两侧的城市道路与沿河公共空间相串联,加深了空间的纵深感。顺着阶梯拾级而上,在驿站的屋顶上能够俯瞰U型的河湾,对岸华东政法大学的美好风光也能尽收眼底。


▲苏河驿站-顺义路驿站,走上屋顶可以饱览苏河湾风景  ©杨敏


杨浦滨江的驿站更注重与滨江原本的风貌融为一体。从秦皇岛码头出发,每隔700米,便会邂逅一个杨树浦驿站。其中,“人人屋驿站”呈现“人”字外形的木搭结构,向原先建在此处的祥泰木行致敬;“雨水花园驿站”在原有的基础上设计成了融钢结构廊桥、景观栈桥为一体的微缩公共空间,深褐色的外墙面工业风十足,与滨江沿岸的工业遗迹呼应成趣。


▲杨浦滨江-雨水花园驿站


休憩、看书、发呆……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提及滨江,最先会想到的是规整通畅的漫步道、骑行道。诚然,线性贯通的滨江慢行系统给东岸滨江提供了“运动”的空间,点状分布的驿站则为其补充了“停留”的机会,两类基础设施的互补,让发生在滨江公共空间内的互动趋于平衡。


▲东岸滨江沿岸的22个望江驿布点 ©致正建筑工作室


记者记录下滨水驿站的一个个片段:


10点,51岁的陈林结束了前10公里的晨跑,满头大汗拐进了6号望江驿,在公共厕所洗了把脸,拿出杯子接了水,整顿完毕后,沿着跑道向下一个10公里前进。“我在滨江跑了5年了,这里驿站的密集度很高,上洗手间、喝水、换衣服都很方便。”


12点,30岁的陆家嘴白领Teresa提着便当坐到了8号望江驿檐廊下的长凳上,对着波光粼粼的江面独自享用起来,正午的阳光将她照得很暖。“公司食堂人太多,江边更适合‘社畜’午休时独处。没人会在你面前走来走去,休息时不会被打扰。”


14点,67岁的吴桂芳拿着体检报告推开了11号望江驿的门,她知道,每到周三,就会有来自浦东公利医院的医生来11号驿站坐诊,正巧今天来的是骨科医生,解了她的燃眉之急。“体检报告显示我膝盖有积液,去医院排队挂号很麻烦,就先来驿站问医生病情是否严重。”


15点,29岁的Ellie背着包走进了2号望江驿的公共休息间,取出书籍资料摊开在临江的吧台上,插上耳机开始学习,她正在为年底的研究生考试做最后冲刺。“驿站很安静,学累了还可以在沙发上躺一会。驿站离滨江跑道也很近,一般复习到傍晚5点后,我会沿着滨江跑几公里,释放一下压力。”


17点,30岁的徐渭正在14号望江驿中处理工作。“工作原因需要经常居家办公,但我更喜欢走出家门,找一个环境好的地方办公。特别喜欢望江驿这样景致好、又非常清静的空间。”


19点,51岁的孙莉君从家散步至1号望江驿,在书架上挑本合眼缘的书,看了起来。据了解,1号望江驿由五峰书院托管,驿站内藏书近百本,为保持书籍流动,每隔几月就会换一批。“我很爱看书,只要不下雨,我基本上每天都来,在驿站里面陆续看完好几本书了。”


22点,25岁的江泽浩将唯一随身携带的书包枕在身下,把电瓶车向内挪了挪,裹紧身上的大衣,躺在苏河驿(武宁路桥下驿站)里准备睡觉。“刚从老家来上海,前段时间还在找工作,睡这里也是想尽可能省点钱。这个地方不错,睡着很有安全感。”江泽浩告诉记者,这是他在驿站过夜的第三晚,好在,他已经找到了包食宿的工作,马上便可以告别风餐露宿。


▲苏河驿-武宁路桥下北岸驿站,面向公众开放的桥下空间 ©杨敏


对话驿站建筑师张斌:

鼓励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公共空间建设


采访中,一些市民在称赞驿站功能后,也提出了建议。“驿站大部分时间是清静的,有时候是否也可以‘闹猛’一点?有的驿站是否能引入一些轻商业,比如咖啡馆,又或者组织快闪活动之类,吸引更多的年轻市民聚集到这片空间中,不要让其闲置下来。”


对此,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望江驿、苏河驿设计方上海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斌。


记者:城市驿站的定义是什么?它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形态与功能?


张斌:驿站的概念是在浦江两岸贯通的规划中提出来的。近年来,上海一直在做比较大型的公共空间的整理,如一江一河两岸的公共空间、外环公园带,以及五个新城都要做各自的绿环公园带,这些都属于大尺度的新型景观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系统。从这个角度出发,驿站其实是嵌入在这些大型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当中为民众提供歇脚服务的小型建筑。


▲驿站提供的便民服务


驿站会有几个特点。首先,它一定是公益性的。当然,驿站可以整合一些轻型的服务,但这些服务肯定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其次,它在空间上要小,如果过大就会带来运营上的压力。另外,驿站肯定要做到向全体民众平等开放,旨在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其实我们会发现,当代全世界的城市都有一个通病,即公共空间的商业化、消费化。似乎大家想要有个公共交流,就会去一个商业空间,而原初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其实是有某种弱化的趋势。通过构建“驿站”这样非消费性、独立自主的公共空间,让市民认定闲暇与娱乐不一定要和消费相关联,才能真正回归到平等的社会参与中,使其感受到自己与城市密切相连。


▲市民自由使用望江驿 


记者:您曾提到,驿站展现了“上海性”,何为“上海性”的内在特质?


张斌:“上海性”其实是一种转换的讲法,在传统语境下就是所谓的海派文化的某种特征。


在东岸的望江驿投入使用之后,我们工作室依托驿站的保洁阿姨做过调查,通过他们回传视频来观察市民是如何使用驿站的。


调查后我们发现了使用者的几个特征,一是守规矩、二是互相尊重、三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我们观察到任何人进了休息室,不管是做什么,都是非常注意公共秩序的,不会大声喧哗,也不会不礼貌去打扰别人。


这样清清爽爽的公共空间氛围都来自于上海文化中“讲规矩”的契约精神,从中体现出来的“自律性”也让我有信心去建设更多向全体民众开放的公共设施,我们有这样的素质基础。


▲在望江驿内休憩市民,互相尊重,互不打扰


▲前来驿站休憩的市民自觉有序停放自行车


记者:在驿站中引入商业,是否会削弱驿站的公共性?


张斌:这并不能一概而论,并非断然不可,只是驿站的运营不能全靠商业化去支撑。若把它做成招商性的建筑,设置租金,并在租金基础上需要经营者自我去平衡,这样做法可能和城市设置驿站的初衷相违。但相反,驿站作为公共空间,如果只靠政府公共资源去支持驿站的运营,有时也会成为某种财政负担。


在这方面目前已经可以看到有了一些探索。比如在苏州河武宁路桥下驿站开放不久,就有人开了咖啡馆,缓解了政府方面原本无法迅速把驿站运营起来的窘境。其实开在桥下的咖啡馆要盈利比较困难。但店主的目的似乎并非是盈利,而是有兴趣,他借此表示自己对公共设施的参与热情。咖啡馆这样的日常服务设施,也能更便于行人停留,帮助实现驿站歇脚的功能。


从这点来说,这种补充型的半公益型的多样化社会参与,对驿站这类微型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意义的。总的来说,完全依托商业运营不太可取,比较好的方式是释放一些政府资源的同时采购一些专业运营力量,两者相结合会运营得更好。


记者:未来的滨水驿站,应该在现有功能基础上做怎样的升级?


张斌:希望驿站的公共休息空间能更好地场景化。比如植入不同的场景与氛围,加入一些小的分享、小的展览,又或是开展亲子活动等。通过在驿站内引入文化活动,与一些社群性的线上线下运营机构发生联动。让驿站在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前提下,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从而服务更多市民。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沈思怡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飞飞


◢ 猜你想看↓↓
上海火车站发现阳性封站了?假的!上海一中学女生差点被掳走?也是假消息→
郊区将跌至0℃!上海下周或现雨夹雪,要一夜入冬了吗?
退休近5年,今年首个主动投案的“老虎”是他!此地连续4任市委书记均落马
不满房产分配,上海一女子竟放火烧了父母的房子…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