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染新冠后,能选择居家吗?多名居家自愈感染者自述→

上观新闻 2022-12-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原点original Author 原点记者

三支抗原检测齐刷刷显示出红色的“两道杠”——王晓莉一家三口都被感染了。那是9月初的西藏拉萨,由于附近方舱满员,没有空床位,社区默许他们一家人居家隔离。


王晓莉回想当时小区的情况,“邻居都被拉空了”。阴差阳错地,他们成了附近的唯一一家“居家隔离的感染者”。


最近,“北京部分社区允许孕妇居家隔离”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引发了大众对于“阳性人员能否居家隔离”的讨论。实际上,今年以来,不少地区已经尝试让部分奥密克戎感染者居家隔离。除了北京,重庆、广州、新疆、西藏等疫情大规模爆发的地区也存在感染者居家隔离的案例。

记者采访了全国各地8位
居家自愈的奥密克戎感染者及多位专家
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样的感染者适合居家隔离?
有什么样条件限制?
如果这一模式大范围推广
我们应当做好哪些准备?
↓↓↓

感染新冠后,他们居家自愈了


王晓莉:一家三口被感染
“这个好了,那个又阳了”

60岁的父亲最先出现症状,随后母亲也开始咳嗽。26岁的王晓莉是家中症状最明显的人,她发了三天的低烧,喉咙发炎、四肢酸痛的症状持续了五六天。但总体来说,康复的过程比他们想象得顺利许多:“症状就和感冒一模一样,好起来还要快一些,差不多一星期就都好全了。”

“家里的环境比较熟悉、干净,所以我心态上很放松,可以自己一个人待在卧室,没有别人会在旁边影响我的睡眠。”王晓莉感染后,可以独自在房间看书或休息,饭菜由父母放在门口,安静舒适的条件大大缓解了身体上的不适。

与家人同住的患者很难避免互相传染的情况。比如王晓莉一家分开三个房间隔离,互相不碰面,作为医生的母亲还会定时进行消杀。不过,三人还是依次感染了,“这个好了,那个又阳了”。

娜娜:一家多人被感染
“基本在10天内都恢复了健康”

新疆伊犁的居家自愈者娜娜和家人的年龄跨度不小,“最小的侄子才2岁半,最大的姥姥姥爷56岁”,症状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痛、四肢酸痛、发烧流涕,娜娜则出现了嗅觉和味觉短暂失灵的情况,但基本在10天内都恢复了健康。

杜悦:一家多人被感染
“生病的话,肯定希望身边有个人”

正是由于症状较轻,多数受访者认为,仅从患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居家隔离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生病的话,肯定希望身边有个人。”同在新疆伊犁的杜悦表示,父亲没有症状,负责给家人做饭,母亲是药剂师,家中药物准备充足,这让她觉得“还挺温暖的”。

而杜悦也坦言,在度过了最初有症状的几天后,她和妹妹虽然暂时没转阴,但已经走出房间和爸爸一起吃饭聊天,除去用餐时使用独立碗筷外,并没有做出更多的隔离措施。

李莉:独自一人在家度过艰难9天
“身体和心理压力都特别大”

不过,居家自愈未必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选择。33岁的感染者李莉回想当时的情形,“再也不想过那样的日子了,真的太难受了。”她3月底刚来到上海,封控一周多后“中招”,初来乍到,出租屋里什么都缺,“锅碗都是邻居送来的”。

附近方舱没有空位,她独自一人在家度过了艰难的9天,“对病毒什么都不知道,非常恐惧。加上我的症状比较重,一直在咳嗽,我怀疑自己肺部有问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身体和心理压力都特别大。”最严重的时候,她出现了胸闷、心口痛等一系列躯体化症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杨帆认为,患者居家隔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证患者得到必要的照顾和避免家人相互传染;二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是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管理,对隔离有严格硬件要求。如果要居家隔离,最基础的要求是要有独立的房间和卫生间,患者也应当避免和他人直接接触,但这未必能轻松实现,“很多居民不能保证这样的条件。更别说在老房子多的区域,独门独户都未必能做到。患者自身也很难严格遵循隔离要求。”


因此,如果真的尝试居家自愈,这样一类人群或许更为适合——“没什么基础病,年龄不是特别大,自我评估没有特别不适,尤其是没有心慌气促等症状,病程也较短,那么可能可以在家自愈。”杨帆补充道,“从概率上来说,绝大多数人是安全的。如果有严重不适还是要及时就医。”


方舱的作用是什么?

家人“费九牛二虎之力”把父亲送进方舱后,他的病情反而加重了。

四川达州陈家华52岁的父亲患有乙肝,免疫力较差,11月28日确诊后,担心居家隔离会出现风险,家人四处寻找有空位的方舱将他送进去。“进去前他就退烧了,进去第二天已经转阴,但那里房间太小,人特别多,不透风,他反而得了重感冒,又开始发烧。”父亲向方舱医护人员申请了三次退烧药仍未成功,最后陈家华自己打了方舱医院电话,发了火,又强调了父亲的乙肝患者身份,才最终拿到了药。

眼见着父亲“遭罪”,原本也想去方舱的母亲拒绝了社区转运的要求,选择了居家隔离。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新冠病例增长迅速,方舱床位吃紧,在紧急条件下建设的各地方舱,条件参差不齐。一位支援基层方舱的医务工作者回忆自己所在方舱的情况,“给药我们都会给,但还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宁青,居家自愈并转阴后仍被送往方舱,“一个还没修好的商场改建的,紧挨着居民区。是那种毛坯房,没有空调和暖气,还一直漏水。晚上温度只有零度左右,在床上瑟瑟发抖。”医护人员除了发两包“蒙药”,每日检测核酸,便再无问询。

宁青自愈后被拉去方舱时,最担心家里的狗狗。图源受访者。

转阴后仍被送往方舱的自愈者并不少见。青海西宁25岁的自愈者李霄的经历更为荒诞。他在11月16日确诊,三天后转阴,已无明显症状,但11月20日社区仍通知他前往方舱,“当时西宁的规定是阳性患者必须在方舱待满7天,20号终于排到我后,我还是去住了7天。”这也折射出一个关键问题:方舱到底为谁提供?其准入标准令人困惑。

尽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但李霄仍然被转运。图源受访者。

糟糕的方舱体验让不少感染者觉得,方舱只是一个“纯粹的隔离场所”,缺乏有利患者康复的环境和医疗资源,送往方舱的标准也不够合理,反而让人产生抗拒。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看来,如果无症状感染者可以居家隔离,或许能够大大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奥密克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进入肺部,90%以上的感染者都是无症状的,将他们全部投入方舱医院,多数情况下也只是‘等着转阴’,无疑会造成资源浪费。”


多位专家认为,方舱的功能不应当是单一的隔离功能。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魏晟看来,方舱设置的目的是成为家庭和医院之间的缓冲带,“建设方舱的目的是解决一些轻症患者的医疗需求,把医院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减少大量轻症患者就医造成的医疗挤兑,保证重症患者一旦需要能及时得到救助。”


准备好了吗?

在世界范围内,感染者居家隔离并非罕事。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版《症状轻微的COVID-19患者的家庭护理及其接触者管理》,如果无法住院治疗,可考虑让感染者或疑似患者接受家庭护理。具体取决于患者病情、家庭环境,及病情临床演变的情况。

不少人产生疑问,我们是否也到了大范围推广居家自愈的阶段呢?杨帆指出,这是一个成本与收益的平衡问题。目前我国仍按照甲级传染病管理新冠,居家隔离很难满足甲级传染病对隔离场所的严格要求,但在奥密克戎毒性大幅度减弱已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居家隔离,其实是感染人数增长较快时,较为人性化和节约资源的行为。”

但要做的准备还有很多。

首先,要帮助人们做好居家隔离,通过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科普护理、防护和消毒知识。魏晟提到,香港地区对于申报感染的居民会下发居家隔离健康包,包括健康指引,基本药物,抗原自检试剂和消毒产品等,通过这个健康包宣传居家隔离中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做好自身健康管理。

社区方面也需要提供一定的医疗资源,帮助患者准确判断病程,获得一些简单的治疗。上海独居女性李莉就曾提到,“如果在感染期间能有一个咨询电话,比如我能每天去向医生咨询到自己的状况,应该会给我不小的心理安慰。”杨帆指出,社区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医生,建立固定的咨询通道和评估患者病情的机制,给感染者提供支持,减少恐慌。

再者,要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医疗挤兑问题。11月11日发布的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中专门提到,要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其中,分级诊疗的推行至关重要。截至12月5日23时,据国家和省卫健委发布的疫情实时大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82512例,而现有重症患者仅有106例,比例仅占0.0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科主任彭志勇认为,按照这个数据推算,“如果我们能做到只让重症患者进入ICU病房,那么重症病房的床位是可以承担的。”

所谓分级诊疗,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其分到不同的管理体系之下。这一过程中,政府规划、医院准备,乃至患者本人心理都非常关键。彭志勇建议,政府综合考虑辖区内的人口数和医院数量,以区为单位,合理划分区域内不同医疗条件的医院,为患者提供清晰的就医指引;医院方面,需要做好导诊,准备专门的隔离区或相关的分院。隔离区或分院职能应当有综合性功能,能够满足不同病情患者的需求。

他还提到,患者也要尽量减少自己的恐惧心理,“如果一窝蜂地全涌入重症医院,那肯定是不行的。”他用了轻松点的说法,“该吃吃,该睡睡,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总会踏实点。”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林子璐 夏杰艺 牛益彤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晓川 凯丽

       
◢ 猜你想看↓↓
上海买退烧药不需要登记?记者调查;杭州健康码核酸倒计时没了;防疫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好自己?
养老院7000元一个月,退休工资才4000多,如何解决资金缺口?上海这些老人选择“以房养老”,可行吗?
上海有着17年历史的商业“巨无霸”复出,长宁龙之梦转型“城市生活中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