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什么?一年有一年的过法,一处有一处的习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牵挂。
但无可否认的是,它是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割舍的日子。
这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春节。这个假期里,有人终于得以回家,也有人选择度过独身一人的春节;有人在街头汇入人群,有人在家陪伴一只小猫,还有人重新燃起新年的烟火。
疫情三年过去
有更多的人在今年体会到
相见别离,初见重逢
都是头等大事
我们收集了23个
属于这个兔年春节的瞬间
天南海北,遥共此时。
【年是回程的窗边】
辽宁凌源 @粗粗
摄于1月24日
早上6点多,我就到了北京朝阳站,正好拍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作为医生,今年终于能回家过一次年了——尽管我的年三十和年初一还是在支援急诊中度过的。我家离北京并不算太远,高铁算起来也就3小时左右的车程,但要想回家,要跨越的不只是空间上的距离。
今天出门前,我妈叮嘱我一定要多穿点,家那边的气温已经掉到了零下20摄氏度以下。我在路上看到窗外的熟悉的蓝天,我知道,今天会是一个好天气。
辽宁盘锦 @阿衮
我在回家飞驰的火车上拍摄下这张照片,夕阳就像燃烧炙热的火焰,由此想到今年也遇到很多可爱的像火焰般炙热的人。回家终于见到了因为疫情好久不见的至交好友,我称他为现代版大禹。吃着小烧烤,听听彼此不在对方生活时的跌宕起伏,我知道朋友是内心强大的乐观主义者,面对坎坷时都会笑着讲出来,但还是忍不住为他经历的那些而心碎。这次回家,也面对了一些生离死别,看到了坚强又骄傲的女性、骨子里带点狠劲的女性,即使命运把她踩在脚底蹂躏,她也要倔强地抬起头来。而我只能转过身去,偷偷抹眼泪。新的一年,祝大家,散步的夜晚,能看到星星。如果不能冲上游,就手牵手一起向下游,渡尽劫波,相逢一笑泯恩仇。我在泰国工作,上一次回家,还是2020年年初。新政策颁布后,回国航班变多了,机票虽然还是偏贵,但比以前好买了。我决定赶在爸爸生日前回家。但我没敢提前告诉爸妈,我怕他们一直在等我,要是政策有变或者发生什么意外不能按时回家,他们会很失落。我和弟弟策划了一个惊喜,在爸爸生日当天,我来到庆生的酒店,扮做服务员,送上一碗生日面。没想到的是,即使戴着口罩,在对上眼的那一刻,妈妈立刻就认出了我,开心地拍手大笑,然后又落泪了。三年的思念,终于在这一刻得到释放。太久没回家了,合肥变化也是够大。我离家上大学的那一年,它修建好了第一条地铁线,贯通南北。而我今年回家的时候,地铁线都已经建到了我家所在的老城区的门口。说来惭愧,打算乘坐公共交通回家的时候,我有点傻眼,最后是打开x德地图,照着导航,才知道该在哪一站下车。离开家前总觉得合肥特别小,各个街巷我早烂熟于心,闭着眼睛走在市区都不会迷路。而今再看才意识到,家乡的变化远比我预想的要深。小时候课本上学的“少小离家”,今时今日居然也能有些实感。现在工作的城市离家比起之前要近了许多,以后能抽空的话,还是要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位上海本地人,我的“回乡之路”是从一个区打车到另一个区,30分钟不到的车程,回家过年。这是我过的第27个大年夜,与之前都不一样的是,2022年底我和家人们都刚“阳康”,身体尚未完全恢复,这波疫情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没有用心陪伴过家人,也突然很害怕失去他们,所以我做了一件很普通但想了四五年都懒得去做的事情——拍一个年三十的家庭纪实短片。没有人为干预的拍摄是欢迎各种意外的。比如:我站在家门口家人一时间没认出我、竟然拍到了父亲哮喘吸氧的画面、母亲对我说“给妈妈抱抱”时,我才意识到每次回家她都会提出这个要求,但我每次都没在意。当拍摄剪辑完成后,很多人给我留言“很真实”“看哭了”“想家了”,其中有一位是我多年的老友,她是中国台湾女生,两年前来到大陆,就没回家过过年,她说下个月就飞回去看外婆。春节原本就是用来陪伴家人的。新的一年,希望我自己以及年轻人们能偶尔放下手机和电脑,多回家陪伴家人,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年初一,家这边的医院空了大半。外婆房间有3个床位,一个治好了,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医生说治不好了,也回家过年了。外婆已经住了一个星期院,过年期间骨科器材不够,动不了手术。她也想出院,往年年初二,我们都是一大家子在外婆家吃饭,今年则只能在医院里陪她过年。我外婆对我可好,每年回家都会给我送鸡蛋和鸡仔。我陪外婆聊天,我说工作比较忙,她都没有问工资,直接问我能不能换个工作。其实外婆想出院也是怕拖累大家,但对于我们来说,能一家子人整整齐齐团团圆圆地过新年,就已经很好了。今年又是团圆年。元旦晚上,爷爷因为血氧饱和度异常去了急诊,医院没有床位,医生开了“阿兹夫定片”回到家吃药。第二天联系在镇上住院,打了3天吊瓶,老人吵着回家。一度以为爷爷是知道自己不好,想回家了,家人都做了最坏打算。回到家,白天、晚上大家都轮流照顾他,喂药、喝水、喂饭,最重要的是吸氧、排痰药、雾化。十几天下来终于好转了,请家庭医生给输了两天人血蛋白,贴了中药贴,爷爷的情况越来越好。血氧正常、心率正常,大年三十了,一家人终于又可以团团圆圆过大年了。今年是我们家第一次出省过年。我爸提的建议,他觉着太久没出去玩了,现在“放开”了,应当好好出去玩一趟。我工作以后,天南海北飞过不少地方,但爸妈一起去到千里之外的福建,还真是第一次。人比我预想的要多不少,但这份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气,我很喜欢。今年过年,难得烟花爆竹声一直在响。烟花炸开的时候,小区里都回荡着小孩子们喊着“再来一次”的声音。小的时候,过年是少不了烟花和鞭炮的。后来都在倡导过年禁燃烟花爆竹,这样热闹的声音也好多年没听到了。今年再见,还是熟悉的“年味”呀。今年我和先生养了一条小狗,过年回家,考虑到寄养可能不是很方便,我们一致决定带上小狗,开车从上海回云南曲靖老家。我们轮换驾驶约6小时之后,在新余服务区小憩,迎来日出。一大早,服务区已经非常热闹,许多和我们一样半夜在此停留,早餐后继续出发的返乡车辆,这样的烟火气让我感到非常温暖。返乡的路上,我们也许只是一面之缘的路人,只是恰好停靠在旁边的陌生车辆,但我们都是怀着满心欢喜回乡的赶路人。我们带着小狗出发,在服务区休息少不了牵绳遛弯,没想到几乎沿途经过的每个服务区都会碰到几只同样在遛弯的狗狗,越来越多的人都把毛孩子带上返乡路,一起过年。可能是最轻松惬意的一个春节,选择留在长沙一个人度过。受回家过年的朋友所托,有重要的“任务”要做——照顾留守小猫。第一次特意选在除夕当天,其实猫粮还充足,只是为了看看小猫,和它们玩耍。一位女生朋友的小猫,很有性格。不讨好但能敏锐捕捉人情绪,用猫薄荷引来它后很快和我亲密起来。它是一只活泼的猫咪。中途因为太累我盖着被子在地毯上睡着,它钻进被子里依偎在我腿边一直到我醒来。迷糊间感受着恒定热源,想着它亲热地蹭我的手和大腿,忽然明白那些养宠之人与爱宠之心。就是这份陪伴和牵挂呀。今年,广州阔别三年的花市回归。年三十,我和母上大人慕名去到有“百年花市”之称的“越秀西湖花市”。还没到花市,前一天晚上西湖花市人山人海和地铁口只进不出的消息就震惊了我俩,果然什么都挡不住广州人“行花街”。看了一路,忍不住剁手,一束香水百合成为我的囊中之物。母上大人种草了蝴蝶兰和长寿果,准备明年也去花卉市场搬一盆。这可能就是新年新愿?今年已经在想明年过年买什么了。到上海工作两年多了,吃口越来越清淡,父母朋友寄来的辣椒越来越少用到,经常放在橱柜角落吃灰。这是我回贵州后吃的第一碗粉,那天早上起来,我感觉头很晕,请我妈帮我煮一碗清淡的。看来还是回家太少了,以至于和父母对辣的界定渐行渐远。最神奇的是,吃完之后,我竟然真的觉得很清淡,头晕也缓解了不少。粉是我们这边特色的“汽粉”,我妈专门从乡下买的,我从小就特爱吃。朋友说,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左边是我包的丑饺子,右边是我妈包的,感觉我离开家五年来毫无长进!我是北方人,我们这逢年过节就得吃饺子。但说实话,离开家的这五年,无论是在四川还是在上海,我都很少在外面点饺子吃,和妈妈包的差别太大了。外面卖的白菜猪肉饺子很容易腻,虾仁基本上都是批发的,不是青岛的蛎虾,虾仁都是现扒出来。我妈包的好太多了,哎呀,有点难形容,姑且说是“妈妈的味道”吧!过年前两天,我专程从家去了一次西安,和四年没见的大学室友相聚。坐在摇摇椅上,吃着她准备好的零食,听着电视里放的《布洛芬的痛》。我们说着笑着,一眨眼时间就到了深夜。我们都有许多变化,但又还是像刚刚毕业时的纯真模样。因为疫情防控,她错过了两个舍友的婚礼。这回在饭桌上,我们一边喝着1.5°的米酒,一边约定了2023年的敦煌之旅。新的一年,多见面吧。时隔三年,终于又再次体会到了祖堂门口集体祭祖的热闹喜庆,烟花也重新带来了童年时感受到的惊艳和震撼。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场合里,居然有点鼻酸眼热。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很多,顺心不顺心的都有;过去的一年思考了很多问题,有想通的也有没想通的;过去的一年里改变了很多,拥抱了新的,也拒绝和阻断了一些旧的。也许站到祖堂门口百感交集的瞬间,恰恰是这一年心路的一个缩影。大疫三年之后,我们依然可以聚在祖堂门口放烟花庆祝新的一年。火树银花是信心也是祈祷,愿新的一年里,能够继续保持好的心态,一边行动,一边思考,敢于拥抱新的自我。春节回家,我和我爸“阳康”了,我妈还没有“阳”。一家人依旧是高度战备模式。每天出门外套脱门口,全身消毒再进屋。我和我爸爸也不敢轻举妄动,私会亲朋好友,更不敢去外头大吃大喝。这对我家来说,是年味很淡的一年。有时候我也会假设,如果一家子都是“阳康”该多好,就可以肆无忌惮出去玩耍了。但是这种想法都会在几秒内迅速被自己掐断,我们还是要保护好我妈这根“独苗”!今年是我做长护险护工的第四年,原本我是电焊工,常年在全国各地跑,大多在北方。考虑到能长时间陪在爱人和孩子身边,我就做了长护险护工,一直留在上海。平时我一天要服务8到9位老人,每天早上6点半出门,下午五六点到家,没有周末休息。我老家在江苏省淮安市泗阳县,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原本今年打算回去,但因为要顶岗,过年期间还有很多老人每天都需要护工,我就不回了,26岁的儿子替我回家看爸妈。我照顾过年纪最大的老人有106岁,卧床,每天去给他擦身。在上海四年多,基本上老人讲话我都听得懂,有时候还会和老人用上海话开开玩笑,他们听到我说洋泾浜上海话都很开心的。护工不仅是给老人擦擦身、洗洗澡,也要给他们带来快乐。我做事有一个宗旨,要么不做,要做就规规矩矩做,用上海话说就是“不要捣糨糊”。过年这几年,每天的工作都是排满的。今年大年夜那天,我一天服务了13位老人,特别辛苦,晚上7点多才收工回到家里,和爱人一起吃年夜饭,就简简单单几个菜,但心里很温暖很幸福。今年过年,我们医院各个科室还是继续支援急诊科。我是分到年三十、年初一、年初二,白班连着夜班再接两个白班。急诊科病人相比年前,其实已经少了很多,基本回落到了比较正常的状态。走过急诊药房的时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值班的时候隔离衣和防护面罩还要继续穿,希望新的一年,可以无负担地脱下它们。大年初一,带着些忐忑,生活在浙江小城海宁的程小唱给当地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顾娟仙发出了一条新年祝福微信:“顾主任新年快乐!越跑越年轻!”发祝福时,程小唱有些矛盾:“我觉得这两个月医生都太辛苦了,想问候下,但又害怕耽误她休息。”程小唱特地挑了顾医生热爱的跑马拉松,编进了祝福语里。没想到不到10分钟,她就收到了顾医生的回复:“程姐姐一起跑起来呀,新年快乐!”“顾主任能有时间回复我,说明医院新冠引起的危重症患者已经不再人满为患了,最难的时候过去了。”程小唱觉得很安心。大年初三,我也找到了这位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了20多年的顾主任。那天正好是她出诊呼吸科专家门诊的日子,一上午30个专家号全都约满了。“新冠后呼吸不舒服的患者还挺多的,确实影响生活质量,不然大家也不会赶着新年看病了。”顾娟仙感慨。现在她负责的医院重症监护室50张床位也一直处于满床的状态,但已经基本能保证动态平衡了。元旦以后至今,她寻找到了新的工作节奏,“现在我们对收治进来的患者,也能有时间去想想院感流程了,把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和感染的分区治疗,各种抗病毒药也都储备充裕了。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医护人员有了从容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事情,一切都变得有序。”第一个感染高峰到现在的近2个月,顾娟仙就在大年三十休息了一天。“我今天中午吃了一碗五芳斋的牛肉粉丝汤,外加早饭时医院食堂的肉包。”顾娟仙津津乐道着大年初三这顿午饭。顾娟仙的新年愿望之一,就是医院临时开出的24张重症监护病床能早点撤掉,她也好安心出发,跑新年后的第一场马拉松。
作者:林子璐、王倩、朱雅文、杨书源、张凌云、夏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