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条路上,新开店铺大受欢迎!“装修的时候,居民都不投诉了”…吃喝玩乐的地方真能转型文化街?
记者手记
通往精神家园之路
上海最后一家言几又门店日前突然“打烊”,让实体书店的生存问题再一次凸显。
开书店,不能靠资本“打鸡血”,也不能凭情怀一腔“热血”。采访罗红时,有一句话令记者印象很深。她说,书店是文化的商业体,要有持续影响力和盈利能力。这天下午,在大学路辗转了两家咖啡店,我们才找到座位。“如果咖啡店里的人满满当当的,书店却没人来,我们开书店的人必须思考破局点在哪里。”
互联网思维、创新意识和深耕图书行业,让复旦周边的小书店志达,成长为图书电商的头部,同时不知不觉从下游往上游走,业务不局限于图书发行。
在志达书店入驻伟德路后,这条小马路的商户出租率达到95%。“租户好,这条马路才会变好。”今年迎来20周年的创智天地,同样在思考大学路周边的进一步“破局”。张强告诉记者,春节前,区文旅局也曾来他的书店拜访,“大家都有心,要打造一个‘文化圈’。”
如果说成为商业地产“标配”,是实体书店上一轮回暖的因素之一,“活下来”的书店要“活下去”,为街区、社区赋能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方向。如今汇聚到大学路、伟德路的几家书店,各有特点,它们没有连锁,创始人就是经营者。用罗红的话来说,书店“在一起”不是竞争关系,而是要发挥各自长处、彼此成就。搬到伟德路,让她明显感到,社区感更强了,不再是单打独斗。正在策划的阅读节就希望串联起几家书店、大学出版社、图书馆、高校社团乃至在大学路一带的知识型企业的资源。B站、播客平台“小宇宙”……在创智天地,本就活跃着年轻的内容创作者、创新创业者。
“都说书店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但打造家园的路是不平坦的。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如何去做?”资深出版人陈徵观察到,伟德路上的书店都挺“纯粹”,而纯粹的书店也要与时俱进。
书店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空间,也是储藏故事与记忆的地方。从书店走出来的人,总是带着对书店深深的情感印记。这或许是很多人怀念曾经的“复旦书店街”的原因。
书店,从来不只是卖书的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