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园兜了两圈竟然找不到展览入口?“冷门”展览不该找不到“门”

简工博 上观新闻 2023-03-13

“我们已经在这里兜了两圈,还是没找到。”前天15时许,市民许女士与朋友相约前往张园参观品牌举办的香水艺术展,然而在园内遍寻不着入口,只得电话求助。无独有偶,还有参观者在这里寻找另一个展览时同样找不到入口。


除了博物馆、美术馆举办的各类展览,遍布上海商场、园区、街头巷尾的各类商业机构举办的各类展览,包罗万象,风格各异,同样成为构成上海都市文化魅力的一部分。然而相比品质服务相对稳定的专业场馆,这些小型展览往往因为举办场地小、工作人员少、更趋于商业化等因素,导致展览品质极不稳定。


在一些参观者和游客看来,既然这些机构要通过展览的方式向公众开放,就应有展览的标准和品质,所在场馆也应做好基础服务,不能因为“小众”“冷门”“个性化”就放弃基本的服务。



展览门难寻


市民许女士和朋友是某品牌香水的用户,听说该品牌正在张园举办一场香水艺术展,于是三人相约前天下午前往参观。许女士和一位朋友从二号线南京西路站下车后径直走进张园,准备与另一位朋友碰头,“这是我第三次来张园了,我想一个品牌的展陈空间不会小,所以没注意展览地址,以为直接在园区里兜兜就能找到。”


然而让许女士意外的是,自己和朋友竟然来回走了两圈,都没找到展览入口。“这里建筑风格相似,每条巷道都差不多,品牌的标志也不明显,来来回回都找不到。”最后,她和朋友采取“扫描”模式,把每条弄堂都走一遍,终于找到该品牌所在地。刚一进门,却被工作人员拦住,称此处为出口,须走出弄堂,到茂名南路入口处进。两人这才找到展览入口,仅一扇小型玻璃门可进入,加之茂名南路人行道部分较窄且人流量较大,站在外面很难分辨这里在举办一场展览。


展览门口拉起的隔离线


记者昨天下午来到张园时,正遇上几位女士在向保安询问该展览的入口。得到确切信息后,其中一位参观者直言,这个展览入口可谓“大隐隐于市”。而在张园内,记者还遇到一位前来参观另一场展览却同样“迷路”的市民宁先生,他的预约信息显示该展览位于张园内的7号楼,然而按照预约时间到达后,他发现7号楼前虽有展览的海报等信息,但门口拉起隔离带,唯一可走进天井的入口处大门紧闭。随后他绕到该楼背后,透过后面的玻璃门窗看到内部的确有展品,还设有工作台,但门依然无法打开。随后他再跑向7、8号楼的一头一尾,发现虽然可以进门上楼,却与展览毫无关系,只得退出。而询问保安后得知入口的确是让他吃了闭门羹的天井。在张园兜一圈后再次返回天井,他拨弄门把手的声音终于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前来开门,随后陆续有参观者赶来。记者在现场发现,整场展览只看见一名工作人员的身影。


记者在张园走访发现,尽管已有不少品牌入驻,但张园的布置却显得颇为低调,许多品牌并没有闪烁的大招牌,而是只有门牌大小的标志以表明身份。宁先生坦言:“虽然最大限度保存着街区风貌,但弄堂建筑十分相似,要找确切地点有点麻烦。”


“内容”不稳定


与那些拥有迷人自然风光的旅游景点不同,上海的魅力亮点之一在于充满历史积淀的街区与建筑,刚刚向公众开放的张园、近年引爆社交媒体的武康大楼周边街区莫不如是。许多商业机构也愿意在这些地方开设展览,既能“带货引流”,也能丰富街区“内容”。前往这些展览打卡也成了年轻人新的逛街方式,社交媒体上还有许多账号专门总结上海每个月开放的展览信息。


然而就算展览信息明确写下门牌号码,要找到这些展览场地有时很吃力。在浙江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秦玮曾专门从杭州到上海来参观一场设计展,在武康路上走了两圈也没找到展览场地。最终在导航地图的指引下,她将信将疑地推开了一扇虚掩的大铁门,一名正拿着水管冲刷院子里花坛的中年男子问她“进来干嘛”。她表明来意后,对方才嘟嘟囔囔地让她进了房子,向她抱怨展方只是临时借了场地,开幕式一结束“都不留人现场接待,我们又不懂”。


“游击式”展览成了部分小型展览的惯常手法,有些展览场地甚至在餐厅,参观者早上8点就要去排队等候,避开用餐客流。一些业内人士坦言,“组织方更像是为了卖货,哪还有‘展’的意思?”


不少参观者也直言,部分社交网络上热门的展览,可看内容实在不多。例如张园举办的香水艺术展览,有参观者抱怨一共只有四处场景,“没有任何讲解和互动,只能拍照打卡领礼品。想要感受品牌文化,还不如去专柜。”而同样是香水展览,在不远处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阿玛尼香水展不仅设计了更丰富的场景、带来更多可看的展品,而且每个环节都有多名工作人员向参观者详细讲解,问答互动。


阿玛尼香水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展览


宁先生参观展览后询问可否上二楼,得到的回答是“只对VIP客户开放”。去年沙美大楼举办的一场展览引发争议,同样是因为“部分区域只对VIP开放”。“如果是为了带货,直接邀请式展览就好了。既然是开放展览,为何不能尽量呈现艺术家的系统性,看一半藏一半?”


“一些展品提前被客户预订并且不希望展出,还有些展品贵重,少数打卡的参观者根本不注意保护。”在一家画廊工作的史源道出“品质不稳定”的另一部分原因:与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不同,画廊或商铺的展览既希望推广创作者和展品,但“也要服务好客户”,“画廊人手本来就不足,很多参观者你跟他讲解,他也不乐意听,就是想拍照打卡。”


为街区增添氛围感


如何既能保证街区原汁原味,又能让参观者不至于“找不到门”?一些参观者认为可以借鉴成都太古里的方法,将位于商圈客流量较大入口处的历史建筑广东会馆用于品牌展览。迪奥曾将艺术家空山基的巨型“机器人”搬进院子,路易·威登又把草间弥生的波点南瓜放了进来,钟表品牌积家也曾在这里办过展览。


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南瓜”放进了成都太古里的广东会馆院子里


将分布在各处的展览信息和海报集合起来的“798模式”“M50模式”也获得不少参观者的认可。这两处园区常常举办艺术展览,园区入口处会在醒目位置张贴近期展览信息和展览海报,参观者进园即可“按图索骥”。在一些参观者看来,这样的方法既能不破坏街区、园区的整体氛围和展览的个性化表达,也能尽可能地方便参观者。


“关键是组织方要为参观者考虑。”史源直言如今太多人看到“展览”带来的流量,却不具备专业能力,“不是把几样东西摆在一起就叫展览,首先组织者策划者得有自己想表达的主题和态度,但同样要考虑参观者。”还有业内人士表示,无论展览的内容多么小众、客户多么垂直,既然要做成面向公众的展览,就应该有展览的样子,“品质和服务体现的是组织方的态度和能力,好的参观者与好的组织方相互成就。谁又能说参观者中没有未来的重要客户呢?”


介末新展现场


在上海较早探索以小型展览推广艺术家和作品的艺廊介末刚刚推出了新展,筹备时间长达两年,布展期间关闭了展厅四个月,展厅内黑色的隔断是艺廊方自己以“柿染”工艺完成的,就连地面也对应展品的符号涂上黑色圆圈。


“上海的街区提供了舞台,需要更优质的内容。”不少参观者希望,当展览成为上海一种生活方式,优质的内容与服务才能进一步推动高品质的消费:“上海的参观者是见过世面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简工博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纳米



◢ 猜你想看↓↓
又有学校停课!“不是新冠为什么停课?有依据吗?”上海外地病人又多起来了,有医院一天做400台手术
刚刚,上海浦东新区海域发生M0.8级地震,距人民广场67公里
45岁以上买断工龄?上海名企紧急回应→
上海又添新地标!“珍珠万花筒”即将亮相南京路步行街,效果图太惊艳→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