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店开在上海黄金地段,租金每月只要700元!凭啥这么便宜?因为这不仅是小买卖...
“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今年2月,商务部发言人提到小修小补的民生需求。全国两会期间,这一话题再次被提及。
专家把脉
不仅是小买卖,更是民生服务
记者:您作为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践行者,如何看待小修小补在社区里扮演的角色?它是否可以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从而进行某种引导?
徐磊青(同济大学教授):这个话题非常及时。从去年开始,上海在全市层面要求每个街道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我也参与其中。导引中提及40多个基础项,20多个提升项。提升项中,“便民服务”类中的“生活服务中心”一栏,写明建议内容为便利店、早餐店、药店、菜店、末端配送、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
而在商务部出台的《街区生活服务集聚中心建设指南》中则提出,街区主要服务功能可以是购物、美食、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功能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几项生活服务功能的组合。
所以,小修小补目前散见于便民服务的相关条文中,有所提及,但没有单独拎出来。我个人觉得,小修小补十分重要,它本就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题中应有之义。我甚至希望它能成为“5分钟生活圈”应该覆盖的基础项。在上海全市推广“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中,希望每个街道都有小修小补的空间。
记者:弄堂口、菜市场、公共集市……究竟一个片区拿出怎样的空间提供给小修小补,这值得讨论。
徐磊青:空间如何配置,每个区域情况不同,可以请街道、居委会、业委会、相关管理部门、场地方、运营方等一起协商。我之前在一条弄堂口见到一个修表摊,摊主是一位残障人士,可能涉及民政部门的政策扶持。其实社区资源配置,可以有更多相关部门一起参与、协商,办法总比问题多。
小修小补的生存模式看上去是租金问题,但没那么简单。它说到底还是便民服务,与民生相关的条线部门都应该把它作为服务的一种内容,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好,而非全靠市场主体。
选择的空间未必要市口好,但是也不能太犄角旮旯。我最近负责无锡市稻香片区的更新项目,当地相关的组织希望在我们的更新项目中,能专门有一个空间,作为社区手艺人的工作坊。我们找了几个,最终选择菜场的楼上。菜场区位、人流量不错,在这种开放空间的楼上、背面相对合理一些。
另外,社区下一步进行城市更新项目时,都可以把小修小补纳入考量因素中。
记者:目前,有没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可供参考?
徐磊青:曹杨新村街道在小修小补上做得比较好。因为曹杨在社区更新时,特意把便民类服务放在重要位置,这是街道社区更新的一大特点,值得参考。
此外,我在成都考察时,发现他们对城市的烟火气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我当时去了几个片区,发现几乎每一个片区都会把手艺人、工匠聚起来。
有的直接把手艺人放在党群服务中心里,专门留出一个空间,免租提供给手艺人。还有一条街,除了小修小补,把一些做面具、糖人的工匠放在一起。也有的片区把手艺人放在社区活动中心、邻里中心里。从选址到提及的频率,都可以看出成都对手艺人的重视程度,背后其实也是对城市烟火气的高度关注。
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追求安全、有序、规范的同时,重新找回烟火气,似乎成为某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接地气的便民服务是城市的生命力,也是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