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打陪伴、提供情绪价值,“全职儿女”是新职业还是啃老?全网热议

上观新闻 2023-05-16
都听说过“全职妈妈”“全职太太”
最近,新词“全职儿女”话题
引发关注


所谓“全职儿女”,根据豆瓣小组“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的小组介绍,“‘全职儿女’,一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



是花式啃老还是新型职业?
在互联网上,不少年轻人分享起了自己的新“职业”。有人发帖表示,全职儿女主打的就是陪伴,提供情绪价值,省去了中间商赚差价。


在豆瓣“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小组里,汇聚了3291名“打工人”,在这里,“打工人”打工的对象是他们的父母或者祖辈,“陪伴”和“做家务”则是他们的劳动内容。

同样,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一些“全职儿女”出现并展现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感悟。


看这些网友分享的全职儿女工作内容,基本大同小异。

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帮父母准备饭菜、洗衣拖地等家务劳动,拿快递、帮忙处理电子产品的疑难问题等等,而“每天给我妈打一小时电话”这都属于“基本职业素养”。


最重要的一点,是像对待老板一样,给父母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比如有网友表示,父母盼着自己考公考研呢,那就得保持学习状态,满足“老板”的期待。


“岗位职责”还包括,跟父母说话,态度要端正,千万不能让“老板”觉得“吃我用我,你还这个态度”?父母不让做的事情,尽量别干,实在不行也要转入“地下作业”。


从职场转身的“全职儿女”
其实,尽管全职儿女看似行的是“啃老”之实,但躺平只是假象,背后是就业焦虑。有“全职儿女”直言:如果能找到理想工作挣高薪,谁愿意在家里躺平呢?

有女生分享,说自从当上全职儿女后,就感觉自己的价值感很低。即便父母大部分时间都能理解自己,但有时还是会偶尔流露不满。而她明明觉得不舒服,却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底气,因为确确实实还在依靠别人。

因此,看上去全职儿女过得轻松惬意,实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清楚。


也有“全职儿女”明确表示,自己只是回家疗伤。网友“君子”大专毕业后,远离家乡在外工作,但踩过不少工作的“坑”后,他打消了此前的一些幻想,最终选择回家做起了“全职儿子”。不过,他将自己回归家庭之后的生活比作一场“疗伤”,“疗好伤再杀回去也是可以的。”

《我的事说来话长》剧照

媒体观点不一

小观发现
“全职儿女”的概念
和2016年的“慢就业”相似


一部分人并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暂时游历、陪父母、了解市场等。而这一群毕业生,便是“慢就业一族”。也有人提到和“间隔年”相似。

“许多人的择业观正悄然改变,不再恪守’毕业即工作’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多地考虑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当时,《光明日报》的短评认为,“慢”并非原地不动,只是放慢步伐以更好地选择或冲刺。“慢就业”给了人们沉静下来仔细观察、学习、思考的时间,可以让自己以更成熟的面貌面对人生,而这也将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借此,文章希望社会能更包容“慢就业”,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除了央媒之外,不少网友也认同这一看法。网友“飞行机o”就觉得“慢就业”挺好的,“观察观察再就业,不差那两三个月工资的几千块钱。”

那么如今,当“全职儿女”算是啃老吗?北京媒体《新京报》24日刊文《“全职儿女”不是啃老,别对年轻人自由择业有偏见》给出了明确的否定态度。

《新京报》文章认为,“全职儿女”属于个体结合自身家庭情况与现实生活状态,作出的个性化选择。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加到选择“全职儿女”的人身上,而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文章分析,“全职儿女”和“啃老”是不同的,“啃老”是年轻人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就靠父母养活自己。“啃老一族”是完全消极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是需要批评并促进他们转变生活态度的。“全职儿女”,则是把照顾父母,做家务作为自己的“职业”。就好比一些“全职太太”,辞职在家,教育孩子,照顾家庭,虽然没有“正式工作”,但也是在为家庭作出贡献,并省去雇佣保姆的费用。

文章认为,是否适合做“全职儿女”因人而异,也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社会舆论不必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全职儿女”,“全职儿女”们也不必自嘲是靠父母、靠家庭的“废物”。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3月底曾刊文《全职儿女,让人尊严尽失的一份工作》,从另一角度观察了“全职儿女”。

这篇署名“静思”的读者投稿文章通过主角“小o”的口吻总结:全职儿女这份工作,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甲乙两方;但凡有一方勉强,就是这世上最没有尊严的工作。因为,作为上下级,你可以去回击对方给你带来的侮辱和伤害;作为打工人,你可以用辞职割断雇佣关系;但作为儿女,你没有办法用同样的伤害去反击你的父母、更没有办法用辞职退出血缘关系。

济南经济广播旗下“909fm”微信公众号也刊文《“全职儿女”或许不是啃老,但也不能理解成是好事》认为,“全职儿女”当然不能简单的说是啃老,但也不应该一概认定为是好的,没问题的。评论提到——

第一,当所谓“全职儿女”是主动的,想要通过赋闲的时间提升自己,最后考研考编考公或者通过其他职业考试最终指向性明确,我觉得未尝不可。现在年轻人的家庭条件普遍有所改善,当70、80后父母有这个经济能力负担,且儿女有对未来的目的和规划的前提下,在家待一段时间,甚至考研“二战三战”也可以理解。

第二,如果“全职儿女”是被动的,比如就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求职路漫漫,这就是值得警惕的。如果这种状态下的“全职儿女”增多,我认为可以理解成是继所谓“灵活就业”、“地摊经济”之后的,又让人感觉有些许无奈的词汇。

第三,说“全职儿女”是为家里打工,那么谁来发放报酬呢?是儿女的父母,他们在外面打完工,回家给孩子发工资,这叫“羊毛出在羊身上”。“陪伴”和“做家务”本来就应该是儿女日常做的事情,现在理解成劳动了,可以获取报酬了,我认为是说不通的。

专家:“全职儿女”是一种个体选择

对于这种“新型职业”
有网友表示
“养老工具人”并不好做


也有人吐槽
这不就是“啃老”吗?
竟能可以说得如此清醒脱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全职儿女”的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自身的发展追求也不同,是一种个体的选择。

熊丙奇提到,一些30多岁的人在职场工作有了一定积蓄,选择辞职回家去陪年迈的父母,一方面孩子尽孝道;另一方面与其花钱去请保姆,还不如自己干脆不去上班,专门来照顾父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今后可能会有更多年轻人在权衡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家庭的需要之后,选择做“全职儿女”。这也是当代年轻人工作与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一种体现,无需用所谓的主流成才观对此抱以偏见,更不能歧视。

你身边有“全职儿女”吗?



本文综合自哈尔滨日报、上海新闻广播、澎湃新闻、上观新闻、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等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佳思敏





◢ 猜你想看↓↓
锦江乐园“变了”!上海小囡的快乐,如今却成扫兴?市民吐槽:到门口才知近三分之一项目停运
4名干部被处分!上海公开曝光四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上海人注意:社区医院已能配到优甲乐、达菲,不用特地跑三甲!医生这样建议→
抬头看,一条棉毛裤......这个上海特色不太美观!“龙门架”应该退休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