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小马路越来越火了!一面哈哈镜就吸引到不少年轻人来排队→
梧桐树荫之下,在街头兑换一杯精酿啤酒,配上一个加入特制红薯酱的贝果,尝试一点云南的洋芋条,然后到盛开着碗口大月季的口袋公园里散步消食……刚刚过去的周末,小红书在南昌路上办了一场“小马路派对”,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和年轻人打卡相聚,登上网络热搜。
逛马路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周末休闲、放松解压的方式。去年以来,小红书社区“citywalk”这一新兴城市旅游方式搜索指数增长了5倍以上,今年5月“城市漫步”“逛小马路”等相关笔记,较过去成倍增长。
“马路是流动的城市介质,小店、环境、人,都是附着在马路上的文化元素。”在不少市民看来,不同味道的小马路,可以一窥上海的城市气质。
撬动对马路的好奇心
下午2点,步行回家的姚丹被南昌路上一个巨型装置吸引,一整幢楼变成一张大嘴,楼前树上挂满蓝底白字的路牌:上海的南昌路、北京的杨梅竹斜街、杭州的孩儿巷、武汉的郝梦龄路……“都是这些城市好吃好玩的小马路,我去过不少。”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拍照,她也拿出手机摁了几张,才发现其中奥秘:“原来这张嘴是要把这些小马路‘吃’进去啊。”
把小马路吃进嘴里吸引了许多人拍照
不止这一处装置。沿着南昌路从茂名南路口往瑞金一路口走,沿途能看到好些美食店铺“出摊”,除了南昌路上的店铺,还有来自襄阳北路、永康路、延平路、乌鲁木齐路上的知名小店。据小红书社区部美食运营负责人小鹿介绍,“我们是先选路再选店,这条路必须好吃又好逛。”入选的五条马路都有“代表性味道”,“比如永康路就是咖啡味。”
看似平平无奇的小马路上,年轻人有发现美和趣味的能力。南昌路175号隔壁的口袋公园,蔷薇、月季开得热闹。一面反光哈哈镜吸引着年轻人排队对镜拍照,镜子反射公园全貌,夸张变形的脸部在拍摄者看来也很有趣,“哪个滤镜能比这厉害?”
这个反光哈哈镜是活动主办方搬来的,占地面积只有1/4平方米。环顾马路和公园,都被添加了一点元素:街边座椅放上牌子,邀请大家坐下“打个饱嗝”,公园一角环形小道贴上两个箭头,变成吃完运动的“精神跑道”。
一个哈哈镜为何能吸引年轻人排队?
“这点巧思把小马路上已有设施用起来,激发用户去表现和分享。”在活动设计者看来,让小马路“保持原态”是一种有智慧的做法,“我们把活动内容放在原生态的小马路上,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理解小马路。发现独特的美是逛街的乐趣之一。”
视障博主马寅青带着导盲犬盖娅来参加这场派对。这是她第一次走上小马路,但丝毫没有担忧,因为“内心被好奇心完全占满”。她闻到街边美食的香气,听到自行车清脆的铃音,也尝到从没试过的红薯馅料贝果。有商家看到她前来,热情介绍店内陈设和商品,搬出椅子请她休息;身着运动服跑步经过的居民看到她,停下来赞扬她的汉服漂亮,询问“导盲犬能不能摸”。“我挺希望多到小马路兜一兜,这是上海的特色,更有烟火气。”
以一场活动唤起人们对小马路的探索热情,国际许多城市都有实践。德国慕尼黑每年3月举办的当代首饰展Schmuck期间,全城博物馆、艺术社区、艺术商店都会推出展览、交流活动和聚会,主办方设计的导览地图会标注数以百计的打卡点。
“我们看起来是在推广小马路,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小鹿说,世界上不缺好吃好逛的小马路,缺少的是发现的人。比起目的地介绍、活动信息、专业点评等传统方式,互联网社区可以提供更多普通人的经验分享,比如消费观感、熟客秘籍、隐藏菜单等差异化“非标准体验”,“作为互联网社区,我们就帮助人发生连接。”
一样,又不一样
因为这场小马路派对,曾在附近陕西南路工作过两年的吴秋对南昌路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南昌路茂名路口,红砖墙在这里转了一个饱满的弧形,墙壁夹角处开出一家花店。一墙之隔是居民厨房,滋滋地冒出炒菜的声音,两只小猫从虚掩的门里探头张望。
对面茂名南路151号南昌大楼,建于1933年,铁门镂空成朝阳的图案,一路向上看,黄绿色块相间,尖顶装饰太阳、闪电、云海等图案,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斜对面的老弄堂淮海坊,有典型的弄堂格局,外墙、顶部又带着欧洲建筑细节,折射文化交融的风貌,曾是巴金、徐悲鸿、竺可桢等人的寓所。
“以前上下班偶尔经过,行色匆匆来不及细看。”吴秋虽然知道路口转角处藏着一尊泰戈尔雕像,但在这场派对上才听周围居民说,雕像是2010年中印建交60周年时印度赠送给上海的,安置的位置靠近徐志摩和陆小曼曾经位于南昌路136弄的寓所。“这是上海小马路的魔力,一开始走在这里会觉得很美很有风情;再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背后有那么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再经过有不一样的感觉。”
街角的泰戈尔铜像
国内少见的“探街”博主“虞氏小女探街”虞海琴,有多年商业地产从业经历。她从三个层面来阅读南昌路:两端连接环贸iapm和TX淮海这样的商业地标;交汇茂名路、陕西路、毗邻淮海路,形成独有街区生态;遍布的“红色足迹”让这里有了厚重的历史人文风貌。“南昌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周边整体审美提升,品牌、商铺更新后,渐渐显露风格。”
集中行走探访街区一年多,虞海琴发现餐饮在街区商业里仍占据非常高的比重。“透过餐饮文化这一点,可以窥见不同街区的个性和定位。比如永康路咖啡厅很集中,乌鲁木齐南路社区小店丰富,上海很多小马路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安福路、武康路上蜂拥而至的人群,未必知道自己打卡的某幢漂亮的建筑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虞海琴感慨自己去走访研究之后才发现小马路的个性,“每个街区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展示。”在她看来,一杯咖啡、一样美食,是一个“引子”,用一种轻松、不需要太高成本的方式展现街区特色。“不能把文化仅仅放进博物馆、艺术中心,让人觉得离自己很远。当我们发现自己所在的地方,也许泰戈尔、巴金也来过,也在这里喝过一杯咖啡,我们就与历史产生了某种不可思议的联结。”
迭代的烟火气
周五下午3点30分,骑车接孩子放学的爷叔路过小马路派对现场,忍不住停下来兑换一杯咖啡;买菜归来的白发阿姨,看见家门口的装置,也拿出手机拍起照片。时髦的打卡青年与寻常工作生活的居民,共同构成上海小马路的多面。
就在一个月前,淮海坊内忽然挂起各色巨大“床单”,写满年轻一代“心声”,“PPT对折成纸飞机,用童心对付星期一”“电脑一对折,烦恼就对折”……这是聚划算举办的限时创意快闪“对折”活动,玩的就是上海换季时节在弄堂里对折晒床单被子的“梗”。虞海琴说:“如果来上海考察前沿商业,那就走进街区里,你能看到活泼的故事,年轻的面孔,以及日常的生活。”
设计师品牌珀琅汐(PRONOUNCE),将体验空间开在巨鹿路502号,旁边就是小区入口。走进这个在社交媒体上以“先锋”闻名的品牌空间,挂出的服饰不算多,却有种家的感受:中古家居用品打造出客厅,主理人收藏的书籍就摆在架子上,顶楼干脆按这类建筑的经典功能,设计成卧室。
品牌的社交媒体上同样少见自家产品美图,分享的是居民晾出的绿色大花毛毯,阴雨天路过的外卖小哥,支起小桌打牌的隔壁爷叔,还有来串门时试穿品牌服装的81岁邻居杨奶奶。
接孩子放学的居民也加入活动
拥抱小马路的不仅是小众品牌。去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联手愚园路上的愚园百货公司,开出一间限时店铺;高田贤三(KENZO)则在安福路上开出一家“限时花园”;再往前一些,普拉达(Prada)先在武康路上开出一家绿意盎然的限时店,随后又让乌鲁木齐路上的乌中市集变成“穿Prada的菜场”;石门一路边的张园,更成了国际品牌争相入驻的空间。
“与过去走进购物中心目的明确的消费相比,如今许多消费是发生在无目的‘逛’的过程中。”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当整齐划一的购物中心渐渐让人们失去新鲜感时,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注重在地文化,向生活场景延伸。许多品牌探索呈现自己推崇的生活方式,像一个“很酷的邻居”影响和吸引周围的人来做客交流,越来越多的街区则基于自身历史和个性,被打造成定位明确的城市名片。“烟火气不一定只有柴米油盐,也是融入街区和生活的精神交流。”
与珀琅汐相隔不远的巨鹿路794号,精品咖啡馆PLUSONE开出了第三家店,引人瞩目的是其“未完成”之感:墙上红漆剥脱,露出砖石内里;地面印记斑驳,自成画面;走上二楼,木顶框架裸裎,木地板被磨成色泽不一的抽象画。虞海琴前去探访后十分感慨,“这里几乎保留了空间的原始状态,品牌方退到一种‘不干预的状态’,这样的轻装上阵或许是对建筑的一种保护。品牌只是暂住,而‘建筑遗产’将流传更加久远。”
小马路的大眼界
上海的小马路,向来“卧虎藏龙”。
以周末这场活动上永康路Café del Volcán为例,门面虽不大,却堪称永康路上“元老级咖啡店”,2019年曾被评为亚洲50佳咖啡之一。两名德国创始人因为一次中国旅行萌生在此开店的想法,招牌咖啡来自家族所有的危地马拉咖啡庄园。上海知名咖啡品牌Manner的创始人韩玉龙,曾于2014年在这里做过一年烘焙师。
小马路上的烟火气,归根到底来自生机勃勃的人们。
乌鲁木齐南路上的翠贝果创始人李铤,是一个来上海已20年的东北人。过去他在一家证券公司任营销总监,2015年转投美食界创业。开的第一家甜品店一年后就因资金原因倒闭,年底他就选择在乌鲁木齐南路创立“恬咖啡”重新来过。觉得自己性格和贝果“能搭一切”的包容特质很像,他开始研发贝果,干脆在2018年把店名改成“翠贝果”。当时选择乌鲁木齐南路,是因为“性价比高”,“那时这条小马路不如现在热闹,全上海卖贝果的店一只手都数得过来,现在光乌鲁木齐路上就有好几家。”
翠贝果店内大量采用原木色调装饰,李铤也时常在社交媒体上唠嗑分享自己的日常,自嘲“翠”字平翘舌不分,“希望自己的店可以成为小马路上一家温暖的店,让客人觉得走进了自家的厨房一样轻松自在。”
云南小市现场提供的美食
烟火气迭代背后,是上海小马路的“国际范儿”。
延平路上特色餐饮云南小市有四位合伙人,分别来自贵阳、云南、天津和上海,大学所学专业也跟食品无关,有人学商科,有人学服装设计,开出店全因“爱吃”。来自贵阳的雷雨从美国留学归来,先在北京工作,再搬来上海。2014年,她与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云南朋友等人共同创业,从茂名路起步,如今已在上海开了三家店。雷雨踌躇满志地准备在国外开分店:“日本拉面都可以走遍全世界,云南米线怎么就不行?”
“上海很多咖啡馆选用的豆子、酒馆选择的酒,都很有眼界。”自媒体“什么值得吃”创始人马达几天前去了一家小酒馆,对主理人的选品赞赏有加。他在上海走访了许多主厨,发现与传统印象中因家庭条件不好只得十几岁出来打工,在后厨磨砺多年而成的上一代主厨不同,新一代主厨往往家庭条件良好,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最近他接触的两位“85后”主厨,分别在西班牙、意大利的顶级餐厅工作很长时间。
“见多识广灵感就很丰富,现在不仅拼技巧,更是拼见识、拼眼界、拼文化底蕴。”马达在走访时,更希望了解小店背后人的故事。
马达将自己的大本营从北京搬到上海,因为“从餐饮的角度上海很有创新精神”。这也与上海的城市构造有关,“上海的小马路多,很多街边餐厅能活下来、得到较好的发展。有些城市都是大马路,很难有街边店。”
各方力量需要平衡
姚丹发现,小马路派对现场每个打卡点几步开外,临时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今年五一假期,还有不少人吐槽上海扔垃圾不容易。这次活动临时加设垃圾桶的办法真不错。”
在活动筹办之时,主办方和相关部门就考虑到这个问题,瑞金二路街道立即联络垃圾清运供应商与活动主办方对接。从餐饮上下水到垃圾清运,从电力供给到客流秩序,问题细节在活动之初就有了明确预案。
活动现场设有分类垃圾桶
“我们项目方案制定前期,黄浦区就牵头组织市场监管、城管、绿化市容和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和属地瑞金二路街道,形成多部门工作专班,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落实。”小红书公共事务部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专班围绕活动流程、材料准备、风险因素等细节,逐一与主办方指导沟通,让活动在合规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持了特色和原创性。瑞金二路街道还专门为这场派对提供了三间沿街房间,其中一间被打造成“好吃小马路综合办”,实用之余还成了打卡点。
不仅是南昌路上这场派对,杨浦区的大学路锦创路至智星路段,也从上周末起将周末和国定假日设定为步行街。此前,张园一侧的茂名北路、嘉里中心背后的安义路都曾开设限时步行街。
小马路兴起离不开政府的倾力打造,但诸如街区“统一门头”之类的争议也曾屡次发生。政府该管到什么程度?
虞海琴把街区商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开发商将底层商铺全部出售,由业主自行出租,业态纷繁;上海比较早意识到这一问题,相关部门介入提升环境或引入街区运营商整体运营;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将体验空间开进街区。“比如自行车骑行品牌RE而意,一开始开在北外滩来福士、前滩太古里这样的商业中心,第三家店开到了五原路。”
在她看来,品牌需要独立的空间以打造自己完整的形象,逐渐引起关注的小马路进入他们的视野。相比过去街头“夫妻老婆店”,这些品牌有资金和审美寻找专业的设计团队。例如安福路上的三顿半咖啡线下首店,选择裸筑更新建筑事务所,对面的话梅坊,找到AIM恺慕建筑设计。“政府的介入是一部分原因,商业的力量更为重要。”
越来越“网红”的安福路引发了争议(摄影:蒋迪雯)
不过,一些兴致勃勃前来参加派对的居民也担心,一旦街区成了“网红”,会像如今的安福路、武康路那样失去安静,“小马路的开发要和民生需求平衡。”
吴秋曾在陕西南路、长乐路、绍兴路等地工作,住过建国西路和常熟路,见证过许多小马路的起起落落。“品牌选择街区,是因为与这里的文化气息契合。一旦街区变成网红,打卡族纷至沓来,真正的目标客户反而不愿来了,长此以往品牌只能搬走。”在她看来,政府需要创新治理方法,维持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街区、品牌、顾客是相互选择相互成就的。”
走在南昌路上,马达又注意到一家鲜亮绿色打底的咖啡店,而虞海琴则要去226号的新华书店·逆光226非视觉文化书店看看——这是上海首家临街残疾人书店。“街道愿意将这样核心的地段拿出来,展现的是城市的人文关怀,也是这条小马路的文化底蕴。”
如何选择?上海每条小马路都有自己的回答。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简工博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泰妮
◢ 猜你想看↓↓
刚刚,微信新功能发布!今天起我们“刷掌”,这也太高科技啦→
香港发生谋杀案!一女子倒在路上,现场有电锯、牛肉刀
最新:4名中管干部被问责,市长被免职!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54人遇难,调查报告公布→
突然哽咽!“临时工”戏曲演员每月1500元,送外卖补家用!知名演员何赛飞嘶哑呼吁:戏呢?钱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