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9岁香港“舞疯子”:哪怕膝盖溃烂化脓,只要大幕一开,她就照常跳舞

上观新闻 2023-08-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候场时刻 Author 吴桐

今年59岁的乔杨,让人想到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
她是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驻团艺术家,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样“高龄”的全职舞者寥寥可数。她12岁开始跳舞,47年来从中国舞跳到现代舞,从陕西宝鸡跳到广州,再跳到香港。
乔杨一头利落的短发,眼角皱纹细细蔓延,但如果你看她跳舞,你会惊叹她的身体如此年轻。6月30日至7月2日,《乔杨55》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连演三场,这出70分钟的独舞,对技巧、体力、表现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59岁的舞者完成的。

《乔杨55》在上海演出
这一切来自数十年如一日极度自律的生活。她没有孩子,早睡早起,戒除不健康的食物,还发明了一套独有的训练和热身方式,日复一日严格遵循,就像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向山顶推动巨石,用尽全身力气抵抗地心引力。而乔杨所抵抗的,是终究赢不了的对手——时间。
乔杨出生在陕西省武功县锣鼓村,12岁考入宝鸡市文工团跳中国舞,这里不久后改名为宝鸡市歌舞团。《乔杨55》在上海首演当晚,台下坐着前西安市歌舞团演员王勇,40年前,每到周末,王勇就从西安乘三小时车去宝鸡,给乔杨和她的同事们上课。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宝鸡歌舞团破旧的练功房,窗户连玻璃都没有,用塑料布遮住,窗外就是铁路,轰隆隆的车声,你能知道北京到成都的火车每天几点钟驶过。乔杨很刻苦,冬天穿着军大衣和大棉鞋练功,夏天,你能看见她的汗水从头上身上往下流,直到把练功鞋完全浸湿,在水泥地上汇成一条小溪。”王勇说。
1987年,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班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舞班,在全国各地招收16-21岁的学生。那时候,乔杨23岁了,对现代舞依然一无所知,但她决定闯一闯。

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班第一期18个学生
考场上,老师给她一截板凳,一段音乐,乔杨硬着头皮跳起舞来,直到后来,她才知道这叫“即兴”。学舞十余年,一直都是老师教什么,她跳什么。多年以后,乔杨问过当时的考官,为什么当初破格录取了自己。对方回答,打动自己的是她身上的热情。
瞒着父母,放弃了“铁饭碗”的乔杨坐了44个小时的火车,从北往南,跨越了半个中国。经过白天、黑夜、白天、黑夜,她一路看到不同的风景,听到不同的方言,终于抵达广州。她成为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班第一批18个学生,跟沈伟、金星、胡琼等成为同学。
曲晓也是她当年的同学之一,从大连来广州的第一天,就被吓了一跳:“天气非常闷热,教室外都是高高的荒草,墙上都是青苔,蚊子也特别多。那时正是梅雨季,被子全是湿漉漉的,房间过道都是积水。更要命的是,教室里没有地胶,光着脚跳完一整天,脚上全是大水泡。大家拿胶布胡乱缠一下,第二天继续跳。”
教室里拉着一张横幅,写着“为发展中国现代舞而奋斗”。这句话激励着这群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间教室的年轻人,后来,他们成为中国现代舞的先行者,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

“为发展中国现代舞而奋斗”
“我们那时候每天从早到晚不停练功,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新鲜的东西,也不断尝试如何在现代舞里加入中国元素。”乔杨说。她用上了自己的绝活——水袖,同样来自东北的金星和曲晓拿秧歌舞做起实验。
当时,班里生活最宽裕的是金星,因为还领着原沈阳军区歌舞团的工资,其他人都辞掉工作,只拿着每月60元的生活补贴。结束一天的训练,大家又累又饿,金星就拿电饭锅煮一锅香喷喷的东北大米饭,大家围坐在同一张床上,就着咸菜和腐乳,边吃边聊,那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很快,大家带来的存款都用完了,只能白天练功,晚上坐小巴去歌厅伴舞,挣点生活费。日子很苦,陆陆续续有人离开,乔杨也曾动摇过,她问自己:乔杨,你是否要继续留在这里,继续学下去?就在这时,老师曹诚渊拿出自己的积蓄,每月给同学们一笔钱,让大家没了后顾之忧,专心跳舞。
1990年,在现代舞班学习三年后,乔杨和搭档秦立明被选中参加法国巴黎国际舞蹈大赛,一举获得“现代舞双人舞金奖”,这是中国现代舞者第一次在国际大赛上获奖。乔杨还记得,当时他们跳了两支舞,通过极具中国风格的《太极印象》杀入决赛,又用曹诚渊的作品《传音》夺魁。

1990年,乔杨与搭档秦立明在巴黎获奖
这座奖杯让更多中国人知道了现代舞,也直接促成了1992年广东实验现代舞团的成立,这是中国首个现代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乔杨和她的同学们满怀憧憬地开启全新的旅程。
在广东实验现代舞团跳了几年舞,32岁的乔杨加入曹诚渊创立的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一跳就是27年,主演了黎海宁《九歌》《女书》《双城记-香港·上海·张爱玲》,曹诚渊《三千宠爱》,桑吉加《那一年,这一天》等众多作品。她的舞伴们一个个离开了舞台,但她还在台上,最年轻的一个舞伴,比她小36岁。

黎海宁编舞《九歌》 摄影:陈德昌
“乔杨是一个战士,也是一个舞疯子。”她曾经的舞伴、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副艺术总监黄狄文说。共事多年,黄狄文见证了乔杨许多次面对身体难以承受的伤痛,但她从未被击垮。哪怕膝盖溃烂化脓,哪怕肿了半张脸,哪怕脊椎扭伤被送去医院,只要大幕一开,她就照常跳舞,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曹诚渊编舞《365 种系定唔系东方主义》 摄影: Conrad Dy-Liacco
《乔杨55》诞生于2019年,乔杨当时55岁。编舞周书毅用了6个月时间与她相处,去了她的故乡宝鸡,还看了过去几十年乔杨的舞台影像,用纪录片的方式创作出这部作品。周书毅不断探寻着乔杨的过去,但他却说,乔杨让他看见未来。创作《乔杨55》的过程,如同在“爬山”。“她爬上了一座又一座我还没有去到过的山,我就想,不如跟她同行一起爬山,再一起建造一座山。”

乔杨和编舞周书毅在陕西采风
在《乔杨55》里,乔杨有一段关于在香港爬山的独白:“沿着水泥小径走上清水湾道,沿着阶梯缓缓而上,我在阳光下行走,接着看到远处大厦林立的将军澳,而另一边看到的是青山绿水的西贡一带,山路虽然崎岖,但路不长,快接近山顶时,山路开始变得比较陡,我慢慢地走,接着看到远处一望无际的太平洋,隐隐约约还能远望果洲群岛。我在想,这趟山路才走了一半,还没走完。”她每次念到这里,都忍不住哽咽。
看过乔杨跳舞,林怀民说:“常有人问我,舞者可以跳到几岁。乔杨不问这个问题,只是天天跳,愈跳愈好。55岁,跳得比年轻时好,多了沧桑,多了圆熟。看完她的舞,心里溢满感动,不想说话,只想护住那感动,像小时候拢着双手护着萤火虫。从未看过这样的表达,也不知将来是否有福再见。”
《乔杨55》在上海演出间隙,记者与乔杨进行了一场对话。

《乔杨55》
记者:最近看到一则新闻,81岁的意大利钢琴家毛利齐奥·波里尼久病后登台,但他在演奏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的时候忘谱了,起身离开了舞台,后来他又带着乐谱回到舞台。不可否认,他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曲目的要求。尽管如此,观众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致敬这位伟大的钢琴家。所以,一个表演艺术家,究竟应该在自己的黄金时代告别舞台,还是在舞台上坚持到最后一秒?
乔杨:在台上战斗到最后一秒固然值得尊敬,但如果是我,我对自己的身体会有严格的要求。你问我会跳到几岁,我其实一直都没有答案和目标,只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断评估自己的身体素质。胖了我不会跳,退功了我也不会跳。因为我觉得,观众花钱进剧场看你演出,就要对得起他们,也要过得了我内心那一关。
林怀民老师曾跟我说,60岁还可以再来一台,我当时是不敢立下这个目标的,因为我不知道自己60岁的身体条件究竟什么样。今年我59岁,心里有底了,大致可以预见明年的身体状况,希望大家明年来香港看60岁的乔杨跳舞。

《乔杨55》主创团队
记者:我看了你之前的照片和录像,发现不同时期,不同作品里的你很不一样。20岁、30岁、40岁、50岁的时候,你的身体和内心状态有何不同?这些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乔杨:20岁,我的身体处于能力和技术的巅峰,充满了可能性。23岁开始学现代舞,才发现现代舞这么自由、这么奇妙。《乔杨55》里有一句话,“其实我不喜欢笑”,跳中国舞常常需要笑,但跳现代舞时,不喜欢笑就可以不笑。现代舞给了我很多的力量,很大的自由去表达自己。

舞蹈家戴爱莲与在陕西古典艺术团跳舞的乔杨
32岁我加入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开始跳编舞家黎海宁的作品。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现代舞应该这样跳,原来不仅仅是动作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对角色的塑造,对作品内核的诠释。一步一步成长,身体也在成长。

黎海宁编舞《女书》 摄影:陈德昌
40岁好像遇到了一个瓶颈。那时候,我的姐姐因为肺癌离世,我非常喜欢的舞者罗曼菲也因为肺癌离世,在我之前,是她扮演《双城记-香港·上海·张爱玲》里的张爱玲。我突然意识到,健康是多么重要。于是我戒掉了垃圾食品,开始瘦身,也摸索着如何养生。我之前一直很怕更年期到来,40岁之前就开始‍‍看更年期的书,一直等着。结果‍‍等到59岁了,更年期还没来,我至今没有任何更年期的症状,吃得好睡得好。‍‍

黎海宁编舞《双城记─香港‧上海‧张爱玲》 摄影:陈德昌
50岁的自己,比40岁更自律了,好像变成了一种习惯。书毅为我创作《乔杨55》的时候,我们每天早上9:30进排练厅,一直跳到下午6:00,每天如此,渐渐去发现身体新的可能性。刚开始排练的时候,我发觉自己不会跳舞了,原来有很多该用的小关节,我此前都忽略了,没有发掘出来。《乔杨55》首演之后,很多人说,没想到,乔杨你还可以这样跳。这部作品给了我一个新的身体。
记者:《乔杨55》里,你用陕西话、普通话、粤语说着独白,让人感觉你身上带着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强烈烙印,宝鸡、广州、香港,三个城市三段舞蹈经历,分别给了你什么?
乔杨:陕西武功是我的出生地,我父母在这里给了我生命,宝鸡是我的舞蹈启蒙地,打下了很好的中国舞基础。那时候生活很辛苦,父母就把我送去学舞蹈,考文工团。我很幸运,12岁就开始拿工资,分担了家庭的负担。
广州开阔了我的眼界,那句“为发展中国现代舞而奋斗”不是口号,我们真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每天都在尝试新的东西,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现代的身体表达,摸着石头过河。
而香港,给我了我更厚实的艺术生命。我觉得我很幸运,能在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跳这么多不同编舞创作的好作品。黎海宁的作品,让我把基础一点点铺垫起来,让身体变得越来越厚实。
比如2016年,我跳黎海宁的作品《百年孤寂》,改编自马尔克斯的文学原著。我扮演的乌苏拉是一个百岁老人,她眼睛是看不到的。为了找这个角色,我坐地铁的时候,专门观察那些老人家,还有香港街头那些拾荒的老太太,背着一个大袋子,缓慢地往前走。这些对生活的观察,让我慢慢进入角色。从她的作品里我还学会了问为什么,一个动作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必须找到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在进步,思想也在进步。
记者:你在广州舞蹈学校现代舞班的同学,沈伟、金星等,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点?

广东现代舞班时期的金星和乔杨
乔杨:他们都是中国现代舞的先行者,他们有共性,也都很有个性。沈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性格不是很合群,但我们关系很铁,他来香港的时候,常常找我一起喝茶。2019年《乔杨55》首演时,他特意从美国飞回来看。他非常有才华,除了舞蹈,在绘画、装置艺术领域也多有建树,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在广州的时候,沈伟‍‍给我排过独舞《问天》,把水袖跟现代舞结合在一起。

沈伟为乔杨创作的《问天》
金星当时是我们班技巧能力最好的一个。当时我们班只有一个去美国的奖学金名额,给金星可谓实至名归。她的个性跟沈伟完全不一样,有什么事从不会藏在心里,非常直接,不虚伪。‍‍这次在上海演出,她也带着丈夫汉斯一起来了。这些年她虽然做了很多事,但她对现代舞的热爱,一直没变,一直赚钱支撑着舞团的发展。

《乔杨55》香港首演,沈伟、金星、曲晓、杨云涛等曾经的同窗,以及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前行政总监黄国威、现任驻团编导桑吉加在演出现场。
记者:为了跳舞你没有生孩子,有遗憾吗?
乔杨:一点都不遗憾。当年在宝鸡的时候,我就跟一起跳舞的同事说,我这辈子不会要孩子,她们还不相信。‍‍我觉得有舞蹈就够了,我真的很喜欢跳舞,可能有了孩子我不可能跳到现在,孩子会牵扯我很多精力。我跟丈夫结婚的时候,我就跟他说,我要跳舞不要孩子,他说好,他一直非常支持我。我现在有两个干儿子,他们都曾是我的舞伴,明年还会跟我同台。跟他们一起跳舞,我觉得很幸福。
记者:你当年的同学、同事都渐渐离开了舞台,或者转型创作,退到幕后,是什么让你在舞台上跳到现在?
乔杨:有人离开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比如伤痛,有人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比如当妈妈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没有谁的选择更好。而我能坚持到现在,因为我一直很幸运,没有特别大的伤病,也一直被舞团、被家人保护着。
我能跳到现在,离不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运动方式。首先是从睡眠和饮食开始,然后是训练方法,‍‍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多动,状态不好的时候要减少损耗,避免受伤,我很累的时候,宁愿停一下,拉拉筋,增加膝盖肌力。《乔杨55》的开头,观众一入场就能看到我在台上练功,一个个“神器”,都是我日常真正在用的工具,辅助我训练和热身。
其实我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27年待在同一个舞团,我心里想的,就是跳好每一个角色。一个人一辈子要坚持做一件事情真的非常难,需要克服许多困难,需要一颗坚定的心,需要一直保持热爱。我做得未必非常好,但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做自己热爱的事就好。

《乔杨55》在上海演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吴桐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皮小姐



◢ 猜你想看↓↓
世界级预警发布:5年内或现创纪录高温!北方发中暑预报,南方桑拿…上海人珍惜这几天→
上海有人组织专门撞外牌摩托车主?警方查明,原因大跌眼镜
故宫边烤鸭店9点半取号下午3点吃上…研学团涌入各地博物馆:人太多了!
在上海地铁站里救人的武警为什么这样做?三甲医院医生给出解释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