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新起点上,何以实现“关键统筹”
开放与改革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开放对改革的牵引倒逼更加明显
上周,上海市委常委会用一整天时间召开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再度强调“将‘实’字要求贯穿始终,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
半年来,“实”字已被这座城市反复重申,成为上海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导向。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作总结讲话时强调,下一步要实打实地抓好整改,市委常委会要带头做到一切唯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力当好“施工队长”。
专题民主生活会次日,陈吉宁书记与龚正市长前往临港新片区调研并主持座谈会,要求临港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指示精神的认识理解、学习对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制度型开放、统筹抓好数据和人才两大关键要素、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以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这次调研,正值临港新片区迎来成立四周年。一个月前,国务院总理李强来沪调研自贸试验区建设,专程前往临港新片区察看开发建设情况,并到访多家中外企业,强调要积极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努力在打造开放型的功能平台、产业生态、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作为对外开放领域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时点上的临港新片区建设,无疑承载着更深期许。就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而言,这里有责任成为一张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在最为前沿、最为重大和最具难度的领域率先探索的“王牌”,尤其是在制度型开放层面的充分探索,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关键先手棋。
早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指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这“五个重要”,正是临港新片区建设乃至整座城市高水平开放的根本遵循。
“要深刻领会‘五个重要’的丰富内涵,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推动临港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陈吉宁在座谈时说。
作为近乎全新的特殊功能区域,临港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空间乃至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探索,亦需要体现最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塑造城市样板,成为上海发展版图上的一块特殊重要引擎。
此番强调的三个“关键统筹”——深层次改革和制度型开放、数据和人才、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即是基于上述特殊意义。
在前四年取得一系列政策突破,“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特殊经济功能初步显现,形成一批首创案例,城市样貌亦发生显著变化之后,进一步深化统筹,无疑需要下更大功夫。
一种共识正在形成,新征程上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与改革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开放对改革的牵引倒逼更加明显。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就是要强化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今年2月在临港调研时,陈吉宁表示,要率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把各方面各领域开放措施集成起来,形成整体性、联动性、综合性的开放新优势;还应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能级和水平,为企业更好走出去发展壮大搭建平台、构筑通道。
形成上述优势,无疑需要面对大量制度性突破,也就考验改革的深度。同时,以临港为平台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从而吸引龙头企业、服务本土企业,亦需要大刀阔斧的、制度层面的改革予以支撑。
深层次改革与制度型开放的统筹,要义正是在此——相关领域改革应以制度型开放的目标为导向,实时跟进、及时突破,从而为前沿探索保驾护航。
上周在临港调研座谈时,市领导强调,要承接好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改革创新,在专业服务业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好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配套改革,深化市、区两级赋权事项的流程再造;着眼贸易、航运、研发等重点产业需求,瞄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进一步加强制度供给、完善法治环境,强化“一站式”服务,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
同时,要认真倾听企业意见建议,强化政策举措的系统化、体系化设计,更好发挥带动效应、集成效应,做深做实“重要跳板”,提升国际化专业服务能力,更好服务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其间,市领导特别提到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表示应以之为依托,高效对接、精准服务,助力企业实现更大发展。一周前的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刚刚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上海市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举措,认真倾听企业诉求,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实现政策精准直达、服务便利获取、诉求高效办理。
作为两大关键要素,数据、人才的统筹,亦是重中之重。
能成为开放的高地乃至尖峰,关键一条,就看要素能否高频、高效、顺畅流动。
此前,数据跨境流动已被明确列为临港新片区应率先探索、为国家创造经验的重点课题。陈吉宁指出,要加快推动,落实好数据跨境相关管理办法,在数据甄别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为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和规范标准积累实践经验,推动跨境数据便捷、高效、安全流动。
而在人力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时,临港应围绕顶尖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持续加力,优化公共服务、完善交通配套、创造良好氛围,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提供事业发展舞台,让这座“年轻的城”真正成为充满创新活力的“年轻人的城”。
一个区域的经济形态和城市形态是相辅相成的。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事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作为上海“五大新城”之一,临港所在的南汇新城,其文化、教育、交通等功能配套及公共服务能级,同产业一样被置于重要地位,视作发展的重要支撑;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亦一直被视作新城发展的关键问题。
对南汇新城来说,就是要把产城融合的先进思路和理念运用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运行全过程,更好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
而在规划布局方面,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生活布局亦被要求协同优化,从而让区域经济形态和城市形态相辅相成。
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这样的协调联动,方能提供出足够的软环境支撑,并直接影响企业、人才的感受度;而对城市而言,形态、内容、功能的系统协同,才可能真正创造高能级、可持续的城市区域范式。
能否创造这样的范式,关系的当然不止临港一地——上述这些“关键统筹”,事实上也是整个上海面临的课题,亦是检验各项工作是否“实而又实”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