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名法国米其林大厨,钻进了上海小菜场

上观新闻 2023-10-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申藏 Bleu Author 董天晔 秦东颖

9月的一个周末,上海东江阴街菜场门口。


刘飞一如往常,4点多到店,燃起炉灶,准备开锅炸油条。他的早餐铺子看着不起眼,但住在周边的挑剔老食客都知道,刘飞家的大饼油条“咪道嗲,是小时候的味道”。


这天刘飞的早餐铺来了位特殊的食客。



法国人Jean Georges,米其林三星餐厅主厨,因为独树一帜的融合法餐料理,早在几十年前就成为法餐界的传奇人物。19年前,他的品牌入驻上海外滩三号,开出亚洲地区首间以Jean Georges命名的米其林星级餐厅。



上次来巡店是三年前,回到熟悉的上海,他的第一个早晨要去东江阴街这间地处老城厢,号称“最有年味的菜场”看一看,尝一尝久违的上海早餐。


 01


每到一地,从当地人采买的市场寻找灵感,是Jean的爱好,也是工作习惯。多年之前,上海朋友曾带他造访铜川路水产市场,一番奇妙见闻成为他日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听说东江阴街菜场这个周边居民日常采买的宝地也面临搬迁,Jean想抓紧机会去看看。


早上9点,不足五米的小马路车流不息,菜场门前的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下了商务车,Jean左右打量,步履轻盈,熟稔地在人流车流里穿梭,不一会儿就把随行团队里的年轻人甩在身后。


66岁的Jean肩宽体阔,一身黑衣黑裤,大背头纹丝不乱,跟上一次来上海时相比,头发显得更加稀疏。



Jean俨然带头大佬的派头,身后是他从纽约带来的助理和同事,还有Jean -Georges上海餐厅年轻的行政总厨。


一行人出入低调,但一家社区菜场突然涌进5个老外到底稀奇,还是引来了一阵骚动。


“啥宁啊?”“来拍抖音啊?”有摊主听说是“米其林厨师”,又一脸狐疑,“米其林是啥?”也有听说过米其林的摊主,用仰慕的目光打量着Jean。



一进菜场,左手是间售卖南北干货和调味料的小铺。大盘鸡、毛血旺、酸汤肥牛、麻辣香锅……几大排的复合调料本地人看着都会眼晕,Jean一边在狭长的过道里熟门熟路地穿梭,一边快速浏览货架,举起手机对一袋袋干货拍起照片,念念有词:“Amazing (太棒了)!”


亚洲菜场对Jean来说并不陌生。年轻时在曼谷、新加坡、中国香港工作,一有空就会钻进当地的集市。酱油、鱼露、蚝油酱这些神奇的东方味型,曾帮助他撬开一个料理的新世界。



“在法国的时候,我们只用盐调味,而且调味料大多都是粉末状。”


东西方调味逻辑的反差引起了Jean的兴趣,对亚洲调味料的探索,是他日后树立融合菜风格的起点。


早上的小菜场,蔬果肉禽水产,卖相鲜亮,货品丰富。开渔季,带鱼、黄鱼、鲳鱼银光闪闪,梭子蟹鲜字当头。


一路快走快看,Jean在一个海鲜摊主的面前驻足:“这叫目鱼蛋,中国沿海城市的人们爱吃,味道非常鲜美。旁边这盒是目鱼膏。”他一边举起手机拍照,一边向身边的年轻主厨们介绍。



逛到蔬菜摊前,Jean发现了一筐还包裹着泥土的根茎植物。“这叫百合,我们中国人会拿它来做甜汤,清热降火。”摊主热情地介绍道。


摊位另一侧,嫩姜、老姜、南姜一字排开,这让他有点困惑:“这些ginger(生姜)有区别吗?”


“嫩姜适合炒菜,老姜适合煲汤,南姜做粤菜用的多,有特别的香气。”在翻译的帮助下,摊主为Jean解开“生姜三兄弟”的身份之谜。



看到法餐里常用的松茸,主厨拿起几颗,凑近鼻子闻了闻;又见竹笋,Jean感到有些惊讶:“这个季节还有笋吗?”摊主回答,这是产自云南的山笋。Jean回头叮嘱,带几斤回餐厅尝尝味道。


多年前,他也是在中国的菜场认识了这种鲜美的食材,日后成了他入菜提味的一件“秘密武器”。



在闷热的菜场一口气逛了一个小时,Jean走到水果摊,想要开只蜜瓜吃,问老板娘瓜的果肉是绿色还是黄色,老板娘专注地举着手机拍大厨,全然忘了招呼生意,还是一旁的顾客提醒她,“侬生意伐做啦?!”



一群外国彪形大汉站在摊前,每人一片当场啃瓜,风卷残云之后,Jean从买菜的塑料袋里匀出一只,把所有人吃剩的瓜皮收集起来。



解渴之后的大厨们开始研究菜场里手工操作的摊位,中国小贩们手上的绝活让Jean目不转睛——


鳝鱼摊,老板娘把细长幼嫩的黄鳝用开水氽烫,又倒在案板上利落地划成鳝丝,骨肉瞬间分离,鳝骨很快就堆成了一座小山。



春卷皮摊,大姐手抡一团白面,在平底锅上摊出不同规格的面皮,全凭手感经验,“大的做春饼,中等的包春卷,小的卷片皮鸭。”



手工面食摊,来自安徽的年轻老板娘面前摆着各种馅料和饼皮,馄饨、水饺、汤包、小笼,客人随到随包。


中华美食传统技艺的演示,被Jean一一录进手机。镜头背后,是大厨不断地发出低声的赞叹:“Amazing!”



经历长途飞行,还有时差困扰,早起的Jean刚下车时神色显出疲惫。活色生香的上海小菜场仿佛充电站,逛完一圈,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但是逛了这么久,肚子开始咕咕叫了。


菜场门口,一排早餐摊热气腾腾。师傅转动灶炉上的铁盘,一锅喷香的锅贴蓄势待发,Jean和同伴蹲守在旁“虎视眈眈”,趁着师傅打开锅盖撒葱花的当口,几只手机齐刷刷推上前聚焦,生怕错过那个呲呲作响,烟雾缭绕的戏剧性时刻。



点上一只在纽约时就开始念叨的煎饼果子,再来一份锅贴生煎双拼,Jean心满意足地走进刘飞的早餐铺,混在上海爷叔当中坐定。



油条、咸豆花上桌,Jean熟练地把油条撕成小段,泡进豆花。一碗咸豆花让人彻底还魂,他不住地向刘飞竖起大拇指。



吃完早餐,Jean搓搓油手,站起身掏出手机,给大洋彼岸的女儿打起视频电话。


像许多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的老人一样,因为不知道怎么切换自拍摄像头,只得把屏幕冲向外边,向女儿展示上海的小吃店,小菜场,还有小马路上满载货物的黄鱼车。



 02


从小菜场逛吃而归已近中午。换上白色工作服的Jean来到外滩三号4楼,以他名字命名的餐厅坐落于此,这也是在纽约以外,第一家以他名字命名的餐厅,经营迄今超过19年的时间。


在《2023上海米其林指南》中,Jean-Georges餐厅连续第六年获得米其林一星。



时隔3年的第一次主厨巡店,是餐厅和食客期待已久的大事件。


为招呼旧友熟客,Jean要为连续几晚的盛宴设计专门的菜单;上海餐厅的主厨Nikolai找来时鲜时令的食材,尤其要看看矜贵的东海大黄鱼能和法式酥皮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当晚重要客人的坐席安排,需要他来亲自定夺……



Jean出生在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郊区,那里盛产葡萄酒、奶酪。16岁时,父母带Jean到L’Auberge de l’Ill 庆祝生日,这是一间拥有百年历史的家族式餐厅,保有世界最长米其林三星的纪录。


那一餐饭,颠覆了少年时代的Jean对食物惯有印象,甚至让他萌生出想当厨师的念头。而当他真正开始自己学徒生涯的时候,L’Auberge de l’Ill竟神奇地向他打开了大门。



跟着家族第三代主厨Paul Haeberlin学手艺,Jean的天赋获得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别人要先洗盘子、擦桌子、清理垃圾、杀鱼。但是我没有一步一步来,我的老师直接教我做菜。”


一路师从米其林大厨的背景,为Jean铺就了极高的职业起点。而他最大胆的决定,是在28岁时带着“根正苗红”的法餐底子,还有在亚洲闯荡习得的“东方香料密码”,前往美国发展。



又是一个“去往新大陆“的经典故事。


他先在波士餐开了第一家餐厅,之后到纽约担任索菲特酒店Lafayette餐厅的主厨。帮助餐厅评上《纽约时报》四颗星那年,他刚29岁。


1997年,Jean四十而立,在纽约川普国际大厦开出了第一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餐厅——Jean-Georges,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雄踞米其林三星榜单。



在纽约客中流传着一个说法:“要证明一位纽约绅士的身份地位,就要看他到Jean -Georges需不需要预订。”即使是美国前总统,同时也是餐厅房东的特朗普来吃饭,也得老老实实订位。


坐拥曼哈顿顶级地段,落地窗外中央公园四季美景,并不足以让这间餐厅成为考量食客身份的名利场。



用蔬果原汁、清淡高汤取代法餐中浓郁的奶油和黄油;用柠檬草、香茅这些来自东南亚的香料,为食材增加强烈的风味,这些对法餐充满叛逆精神式的创新,让主厨获得了《纽约时报》首席美食评论家Ruth Reichi一句令人玩味的评价,“他的食物令我窒息。”



千禧年之初,上海外滩三号老板专程前往纽约Jean-Georges餐厅,并在餐后向Jean发出到上海开餐厅的邀约。


短暂的上海考察之行让Jean迅速地作出了决定:“外滩的环境,三号大楼的建筑风格,装饰细节,都跟我想要开的餐厅样子吻合,为什么要说不呢?”



2004年,Jean-Georges上海店正式开张。


一时间商贾名流盛装出入,引领了上海的“Fine Dining”高级餐厅风,风头无两。


Jenny在2005年入职Jean-Georges上海店。18年间,她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层层升级至总经理。2016年,餐厅推翻原本的暗黑奢华风,换装成时尚富于线条感的白色空间,Jenny经历了这一拥抱时代的变脸。



“从决定将餐厅重装,到更多的新老客人再次涌入,我看到了Jean亲力亲为的全过程。可以说,从餐食到环境,客人在这间餐厅感受到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准确地呈现他的想法。我想真正厉害的chef不止有能力抓住客人的味蕾,更能抓住他们的心。”


下午休市,送走最后一位客人,Jean手里拿着一只金色的台灯,在餐桌前来回打转。这是中国团队的员工在淘宝上购得的样品,



他和Jenny在餐桌前相对而坐,不断微调灯的摆放位置,尝试着各种客人在用餐时可能会做的动作,判断台灯的存在是否会影响用餐时的视线。


“我希望来的台灯色温固定,是最柔和的暖色调,至于价格,那不重要。我很喜欢它的设计,看起来完全属于这间餐厅。”Jean笑着对Jenny说。



 03


主厨们的午餐该吃什么?Jean决定带着他的年轻主厨们去南翔馒头店。上海的朋友告诉他,这是一家米其林必比登餐厅,可以吃到最正宗的上海小笼包。



周末的豫园游人如织,下午近3点,南翔馒头店前排队的长龙渐渐退潮,坐在雕栏古窗前,Jean和同事们各自开瓶冰镇的青岛啤酒,惬意等待小笼上桌。


传统鲜肉,蟹黄鲜肉,文蛤鲜肉,香辣蟹肉、黑松露鹿茸菇,从经典做法到新式口味,他们决定每样都来一笼。



温度是品尝南翔小笼的关键。热气腾腾上桌,心急的年轻主厨迫不及待夹起来就咬,结果汤汁四溢,一下就被烫到了嘴。


Jean笃笃悠悠,左手熟练地提起筷子,把姜丝放进小碟的米醋,提起小笼蘸进小碟,轻咬小笼顶部嘬吸汤汁,汤汁的鲜美程度堪称惊喜,他一边眉飞色舞地跟同伴们比赞,一边小心地把整颗小笼送进嘴里。



Jean吃的不多。更多时候,他忙着张罗大家用餐,把盛着炸猪排、粢饭糕的盘子左右传递分享。大厨平日里照顾客人的妥帖,在自家人的饭桌上也能略见一斑。


得知米其林的团队前来造访,还想一探小笼制作的精妙手艺,待一行人餐毕,南翔馒头店第六代非遗技艺传承人游玉敏穿上一身洁净的“战袍”,笑眯眯地迎了出来。


东西方两位米其林料理人的首次见面,在一张小圆餐桌前发生。



“我们的小笼包9克皮子,21克肉馅,里面那勺汤是秘诀,清爽不腻。肉馅肥瘦比在四六或三七,会选择不同部位猪肉搅拌,吃口Q弹。”


1996年厨艺学校毕业,游玉敏进南翔馒头店学徒,每天包2000多只小笼才算达标,想学的人不少,只有她从枯燥的学徒生涯里熬出了头。一只标准的南翔小笼有18道褶子,游玉敏可以捏出30多道。



眼见为实,Jean很想见识一下中国大师的手上绝活。


游大师潇洒地一挥手,台面立时敷上一层均匀的薄粉。一只小小面团被飞快擀成一张中间厚、四周薄的“太阳皮”,皮中放入肉馅,用左手按住固定,右手则捏着皮子飞快地边拉边捏,重复三十多次动作后,小笼神奇地收住了口。



“师父领进门”,Jean自告奋勇想上手一试。柔软的面团和肉馅,在手里怎么都不听使唤,勉强完成自己的小笼包首秀,端出作品,游大师笑道:“呀,这是做了一只下沙烧卖。”



Jean听懂了烧卖一词,用英语附和:“对,这是一只烧卖!”引得在场的所有人哄堂大笑。


包完小笼,开心的Jean眼里多了几分对中国手艺人的敬畏:“一个新人要多久能学会包小笼?



游大师回答:“起码半年。”Jean撇撇嘴,点点头,冲她竖起大拇指。


对各地美食的探究欲贯穿着Jean的厨师生涯,让他从中获得对传统法餐“动手动脚”的各种灵感。


Jean-Georges上海餐厅有一道前菜,以粢饭糕为底,搭配生鱼片,长期保持着很高的点单率。而他在中国获得的创意还远不止这些。



多年以前,他曾造访成都,被当地市场里的干辣椒呛辣迷人的香气征服。回到餐厅,他将四川干辣椒、肉桂、八角拿来熬油,滴在吞拿鱼块上。在复杂的风味中尝出熟悉的味道,也让中国食客见识到了Jean Georges跨界混搭的天马行空。


04


上次来豫园已是十几年前,这次南翔馒头店“探店打卡”,Jean本想在豫园好好逛上一圈。出门时抬手看表,想想还是早点回,叹了口气,一边举着手机一路拍照拍视频,一边快步往回赶。



今晚算是时隔三年的首秀:有VIP客户的晚宴预定,有多年好友的再次重逢,有上海其他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大厨前来致意,交流菜品。


他是多数人来到餐厅的原因、目的,所以不容懈怠。



回到厨房,来自Jean-Georges纽约餐厅的主厨已将一早小菜场买的竹笋洗净、切块,煮熟。Jean拿起一小块,品尝了下,叮嘱一番,年轻的主厨点点头,旋即回身继续自己的忙碌。



当晚的特殊菜单,Jean准备亲自做一道菜,酥皮东海大黄鱼。


从纽约到巴黎,这道菜做法相同,用的鱼却不一样,有时是海鲈,有时是黑鲈鱼,今晚用东海的大黄鱼做,是Jean一贯就地取材的玩法。



美国人Nikolai Grigorov是上海餐厅的行政总厨,平日在店里是说一不二的权威角色。师父来巡店,性格腼腆的他不擅表达,只在多数时间安静陪伴左右,确保Jean在做菜时一抬手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三十多厘米长的大黄鱼,裹上酥皮面糊,Jean用小刀勾勒出鱼身、鱼鳍、鱼鳞,一条胖嘟嘟的“鱼”栩栩如生,色泽鲜亮。



转过头,一位年轻的中国厨师正端着一份新鲜制成的酱料,等待老板的确认。Jean拿出勺子,挑起酱汁试味,示意再加些柠檬汁,两人简单讨论一番后,Jean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为JG这个品牌工作的员工有数千人之多,遍布在全球十几座城市的餐厅。除了亲自下场做菜、研发新品,Jean Georges每天还要面对食材供应、房租、员工工资、门店管理等一大堆繁杂事物。



疫情对餐饮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对于高租金、高运维成本的高端餐饮行业来说影响尤甚。包括纽约Jean-Georges在内的集团旗下大部分餐厅在这过程中艰难求生,甚至一度转型,也做起外送服务。


“账面上看,经营一定有损失,但我们在菜品研发方面从来没有停止。”


每个季度,纽约总部都会向各地的分店发来10至12道菜肴作为当季新菜。剩下的菜品则交给分店的主厨自由发挥,只要得到Jean的点头通过,就能出现在分店的菜单上。



16岁入行,今年他迎来了自己从业的50周年。聊起这个颇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他轻描淡写地带过:“这只是个数字!你知道吗,我的妈妈今年91岁了,每天还会自己开车出门。我很享受在世界各地做菜的感觉,这是做厨师的初衷,我想干到90岁一定没有问题。”


夜幕降临,后厨的一切准备停当,衣着考究的客人鱼贯涌入,他们或是在前厅的吧台闲聊,或是早早入席准备开餐,后厨的打单机开始以疯狂的节奏,源源不断地送出每桌下单菜品的纸条。



现在,厨房工作可以暂时全权交给同事了。今晚Jean的首要工作是扮演餐厅的“吉祥物”。一一拥抱、寒暄,客人们以见到主厨为荣,没有人的合影请求会被拒绝。


清早逛菜场,下午包小笼,在自家餐厅忙前顾后,日行岂止万步,此时的他看上去毫无疲态。主厨Nikolai从后厨跑出来,关切地问师父要不要休息一下,他悄悄回答,“不能坐,坐下来就累瘫了。”



陈漫是今晚享受到主厨进行餐厅导览的第一位客人。


这位中国的明星摄影师与主厨在日本结识。几年前到日本旅行,她专程去Jean开在京都的餐厅吃饭,两人在店里一见如故,成为时常隔空问候的好友。听说Jean终于来到中国,为见朋友一面,陈漫放下手里的工作,专程从北京飞来。



晚上7点,刚安排好陈漫落座,经理Jenny一路小跑过来,跟主厨低声耳语。


“我们有一位客人求婚成功,您要不要过去表达一下祝贺?”


经理把Jean引到包房,浪漫粉色系的氛围,一张张年轻的东方面孔,一时间倒是主厨有些手足无措。在众人的起哄喧闹中,Jean走到鲜花拱门下的新人面前,握手祝贺,微笑合影。



离开包厢前,Jean笑着对一屋子的人说:“婚姻方面我不是专家,但希望你们能喜欢今晚的菜!”



米其林餐厅大厨人前光鲜,同时也为名声与压力所累。从美剧《熊家餐馆》到纪录片《主厨的餐桌》,人们得以了解Fine Dining行业厨师们的日常工作,会在怎样一种极限强压的状态下展开。


米其林的星星,各大榜单的荣誉,奠定了Jean Georges在餐饮界的地位,长袖善舞的社交天赋和永远保持绅士微笑的作风,让许多人从他的朋友进而变成商业合作的伙伴。


他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主厨之一。但他说,自己从来不想被“星”绑架。



“拿星要花很长时间,而摘星就是一瞬间的事。有很多厨师甚至因为被摘星而自杀,在他们中间也有我的朋友。”


5年前,Jean在纽约的餐厅被降为米其林二星,当年榜单发布的第一时间,他就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我永远不会因为米其林星级而自杀,因为那只是一本指南。”



晚上八点,客人一一入席。窗外,陆家嘴灯火辉煌,照亮黄浦江水缓缓流淌,也照亮了烛光幽幽的餐厅。


Jean靠在餐厅窗边,拿出手机开始浏览一长列的未读信息。


“这是斯嘉丽·约翰逊,她要订我们纽约的餐厅。对,就是那个好莱坞明星,斯嘉丽·约翰逊。”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秦东颖 董天晔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安通




◢ 猜你喜欢↓↓

一个月发生4次!坐地铁不想遇到这类事怎么办?为何有的站台没有防夹条?上海地铁回应

独家!上观对话唐英年:香港与上海的良性竞争,会让双城更加努力

上海植物园扩建啦!又一座“上海大花园”9月28日试开放,遛娃首选→

这个中秋夜,别错过超级月亮!最圆的时刻是→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