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波罗的海,电缆断裂!
川普的成长秘辛:家庭和大学如何塑造一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总统
萝莉岛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恐怖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不到7点,上海市民又开始排队!25年前,进书城还要买门票,如今“重启”能否带火福州路
上观新闻
2023-11-30
2023年10月28日
是福州路456号“重启”的日子
“近20万个品种,50万册书,展陈出来的书重达270吨”,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钮也仿介绍。上海书城阔别两年,如约而归。
1998年12月30日,作为当时上海十大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上海书城开业,《解放日报》刊文《福州路文化街矗起一座“书山”》。
上海书城正式面向读者开放的第一天正值1999年的元旦。那天上海迎来冷空气,却没有阻碍书迷们的热情,书城门口一早就排起了长龙,当时进书城需买票,票价3元,工作人员不忍心让读者长时间在寒风中伫立,将售票时间提前了15分钟。
25年过去了,上海书城门口排长龙的景象再次复现:不到7点,在“上海书城,如约相见”的巨大横幅前,已有不少市民排队等待入场。中午时分,门外更是排起了长龙。
在上海书城总设计师俞挺看来,“福州路的意义比南京路更重要。”
这座对上海而言有特殊意义的“书山”,改造后变成了一座“城”,不变的是,它依然是四马路(福州路的俗称)的灵魂。
书迷
清晨,福州路,一代代人在这里买书、读书的记忆被起。
“前两天就知道这里要开张,特地过来的”,上午7点半,家住中山公园附近的70岁上海爷叔曾庆(化名)骑着电瓶车,半小时不到便到了上海书城。电瓶车是他最喜欢的出行工具,“书买多了,很重,车上一挂”。
他自称和书城“很有缘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在福州路周边工作,曾庆是这条路的常客。上海书城开业后,当时住在虹口区的曾庆经常来买书。“一楼有卖竖排版的旧书,只有几分钱一本,很多人排队买”,那时候,书价很便宜,口袋里放几毛钱就可以买到很多书,“工资一个月三四十块钱,买书是笃笃定定”。他珍藏至今的,是时代较早的一套革命样板戏,当时售价五分钱一本,背后还敲着上海书城的图章。
平日里,他对历史类和战争类书籍颇有兴趣,“两次世界大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让我讲历史,一天一夜也讲不完”。曾庆和其他远道而来的老书迷们滔滔不绝地聊起了书,互不认识的一群人,因书相谈甚欢。
老书迷们正在拍照。朱雅文/摄
“我看书都看了60年了,从三年级开始”,站在曾庆身边的,是同龄人何勇辉(化名)。他谈起家里的藏书有四五百本时,略带骄傲和满足。回想起当时看过印象最深刻的书是《红岩》和《林海雪原》,“那时没有什么书可以看,外国小说更少,小学时候只看过《简爱》和《复活》”。1968年正式工作后,他才开始大量阅读外国小说。
逛书店是何勇辉老年生活的一部分。家住徐家汇,钟书阁他就去过好几次,去福州路上的古籍书店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书也是他的爱好。上海书城刚开业的那几年,何勇辉一个月要来两三次,“49路公交车,一部头就到了”。古籍出版社和译文出版社是他最喜欢的两家出版社。在他看来,他们的书“最正宗”。
清晨,市民们一早在书城门口等候。朱雅文/摄
人群之外,去年刚退休的武汉人陈明(化名)似乎与这群上海老爷叔“格格不入”。但他却是最早在上海书城对面等候开业的读者之一。他默不作声地站在一旁拍视频记录着一切,但是一聊到书,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2018年,因妻子来上海工作,陈明第一次走进上海书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逛书店,无论到哪座城市旅游,城市里最大的书店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去年3月,陈明退休后定居上海,发现上海书城正在装修,询问得知10月28日开业。“我不放心,25号还特地来看一次,还在最后收尾”。陈明形容“这是个激动的时刻”。
这群爱书的人之中,不得不提的是上海书城总设计师俞挺。俞挺今年51岁,父母曾是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的教授。他读书时,每个月总有一到两次,要从杨浦区到黄浦区来福州路看书。“从军工路516号,走到周家嘴路坐两辆公交车,沿着福州路,路过艺苑真赏社、古籍书店、外文书店,走到浙江路,去沈大成买个条头糕,吃一碗馄饨,再去看书”,俞挺对此印象深刻。1998年底,上海书城建成时,俞挺的工作单位位于汉口路江西路口,他经常吃好午饭,去上海书城买书。
“南京路是游客的,福州路是书迷的”,爱书的人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曾经是四马路的精神,“书是最大的一桩事情”。近年来却略显式微,但在上海书城重新开业的当下,共识再次被凝聚、放大。
重构一种连接
时间倒回30年前。
1991年12月30日,《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中指出,“市一级的文化设施,在‘八五’期间要建成或基本建成十大工程:450米高的电视塔、上海图书馆新馆、上海书城等。”
其中,上海书城被定位成“我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书刊出版、发行、销售中心”。
1996年8月,上海书城正在紧张的建设过程中。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到工地视察工作时表示:“书城早一点建成,使上海365天天天有书市。”“上海书城能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成为全国闻名的一座书城,使外地人到上海都想着去书城看一看。”
占地37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830平方米、楼高27层、超级市场的经营模式、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100万册图书中重版书占50%、刚建成时就开放了咖啡吧、茶水吧、纸艺水吧……当时,上海书城的建成是轰动全国的大事。时任上海书城党委书记赵建平曾回忆,
“读者进门要买门票,几千号人排队,还有外地的坐火车来书城”
。当时的一位老书迷在逛完书城后感叹,“几代人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这是上海的骄傲啊!”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一万多平方米的陈列,相当于全国出版界一年半到两年出版品种的总和,在别的实体书店找不到的书,都能在书城找到。”钮也仿回忆起那个黄金时代。
上海书城的开业,颠覆了读者和同行对“书店”的认知。书店不再是马路边上100平方米左右的有限空间,开启了图书零售业的“大书城”时代。“当时全国很多其他地方的书店都来学习借鉴,之后造起来的书店,建筑结构和样式都和书城差不多”,钮也仿说。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黄金时代在互联网阅读和零售模式的冲击下一去不复返。钮也仿回忆起当年刚分管新华书店两个多月时的思考:书具有零售产品的所有缺点——非刚需、价格固定的标品、消费频次低。对像上海书城这样大型的实体书店而言,转型迫在眉睫。
2021年10月23日,是上海书城闭店装修前的最后一天,书迷们特意前来买书留念,有的楼层甚至“人比书多”。钮也仿记得,当日读者高达1.5万人以上,单日零售高达235万元,创开业23年来单日销售记录,“七楼的精品书区域,老读者一口气买了14万元的书”。
这让钮也仿意识到,书迷对书的热爱并没有减退,而是需要与书迷重构一种连接——一种不仅仅通过购买而形成的人与书的关系。
接到改造上海书城的任务时,俞挺并不忐忑,反而是兴奋。
“书城无法适应快速发展,只有临近闭店装修之际,书迷们才来‘感情’一下”,作为上海本土设计师,俞挺对书城改造有自己的想法,“不仅是成功的书城,更要有一定的城市意义,对街区复兴起作用”。
在实践的过程中,俞挺将城市风景变成设计的一部分。如今上海书城的外立面像书脊一样,远远望去,黄浦江两岸的地标性建筑清晰可见。曾经的书城较为封闭,采光不足,且书库仓储占据了一定面积,俞挺在顶层设计了透光的天窗,光线透过玻璃地板一层层向下投射的同时,又打开了三个中庭,使得整个书城变得丰富而不单调,像城市一般。
上海书城外立面。受访者供图
空间就这样被完全打开。书迷在书城内,可以看到福州路的街景,自己也成为街景的一部分。如同卞之琳的《断章》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令俞挺最满意的是书城首层公共空间的改造,“红色‘书山’变成福州路的一个广场,让行人可以驻足、入座”。何永辉对此颇有感触,“以前书城座位不多,大家直接坐在地板上,现在座位多了,看书休息都方便”。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书和城市的关系被连接起来,书城成为福州路复兴的重要文化地标。”俞挺说。
“复兴”四马路
不少市民认为,改造后的书城在夜晚“太亮了”。
这一观感背后蕴含另一层含义,正如俞挺所言,如果书城在商圈内,你不会觉得它亮。在福州路“太亮了”的原因是——这条曾经的四马路,黯淡了。
一百七十多年前,上海刚开埠不久,英租界在市区修建了四五条东西向的马路,其中大马路是南京东路,二马路是九江路,三马路是汉口路,四马路即福州路。四马路的称谓被流传至今的原因是,它曾是清末明初时著名的报馆和出版社一条街:《申报》、《时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
上世纪九十年代,福州路启动福州路文化街改造工程,当时福州路文化街规划小组负责人介绍,改造后的福州路文化街,将是报刊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海派文化荟萃之地。
老书迷们对此最有发言权。谈起四马路,曾庆十分起劲:“以前我们来四马路,都是来买旧书、毛笔、砚台、描红本、宣纸等,应有尽有”。何勇辉年轻时好练楷书,毛笔和宣纸也都是在四马路买的。
老书迷在书城里找书。朱雅文/摄
“现在都在网上买,便宜得不得了”,曾庆补充道。更有书迷调侃,“和书城隔几条马路的朱光玉火锅馆,是整条路排队最长的门面”。
坐落在福州路上的上海外文书店一楼领班曾葳对此也有所感触,老书迷找书买书的第一首选还是福州路,在上海书城改造期间,有老书迷来到福州路发现,只有外文书店开着,买不到想要的中文书籍,很失望。“现在的书店大多开在商业综合体里,上了年纪的人不一定找得到,他们还是习惯统一规模的综合性书店”。
首批游客进入书城。朱雅文/摄
曾葳观察到,近两年整条福州路的文化气息都不是很重,福州路正在慢慢从文学到美食转型,网红餐馆越来越多,这并非一件好事。
互联网对实体书店的冲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昔日文化气息浓厚的四马路,亟待复兴。
周边的书店都对此次书城的重新开业翘首以盼,期望以此能带动整条福州路的人气,也能根据书城的定位来动态调整经营策略,形成差异化竞争。
“让更多喜欢阅读的人‘重返’福州路,为这条马路引流,为周边文化类商户增加人气,重现福州路的繁华。”钮也仿说。
改造后的上海书城,为丰富大众的阅读体验,增加了包括剧场、脱口秀、餐饮、文具店。潮玩馆等“一站式”文化消费场景,也有书迷会担心,是否未来的书城会少了“书香”,多了“商业气息”?
书城内部中庭。朱雅文/摄
对此,俞挺倒是并不担心。书店本身是商业的一部分,将商业业态嵌在书架后方,让商业与书本毫无违和感地融合在一起,调和两者的气质。“让所有爱书人第一个想上海书城,愿意毫不吝啬时间地这里兜兜转转,寻找爱书。”
临近中午,何勇辉坐在二楼的开放式座位上歇脚,他为自己买了一套全新的《倚天屠龙记》,下午计划去七楼的黑胶唱片馆看看,选几张老唱片带回家。
陈明是带着任务来书城的:有一次,他在书城一口看到一本有关新老上海街景照的图集,甚是喜欢,最后一本却被前一位顾客买走。“我想找到这本书,弥补当年的遗憾”。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
朱雅文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纳米
◢ 猜你喜欢
↓↓
“太空出差,感觉很爽!” 刚刚宣布:神十六任务圆满成功!3位航天员出舱现场画面→
上海又添一世界级博物馆!就在杨浦滨江,11月起即可预约参观
号称“无毒无害”?已有学生上瘾!一地禁毒办发声……
“双11”诈骗花样百出:发完螃蟹发家电?拿到这“泼天富贵”,上海阿姨第一反应:找警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轻触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