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签率仅为13.7%,上海马拉松为什么难复制 ?

上观新闻 2023-12-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狮子坐 Author 林子璐

昨天,上马成功收官。

朋友圈不少晒照片和完赛奖牌的,当然名字能上《解放日报》的“终极英雄榜”,那就更值得大晒特晒——只有3小时10分内完赛的跑者才有资格。

1

《解放日报》上海马拉松赛英雄榜。

这次上马的参加人数恢复至疫情前,但报名人数也创了历史新高:172872名!全马中签率仅为13.7%,其中40—49岁的跑者成为主力。

没有中签的中年人还有其他选择,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开数据,这个十一月,全国至少有40场不同级别的马拉松开赛,每个周末平均下来,都有个十来场比赛。

中外跑者汇聚申城,精英选手再次集结。

老有人调侃,马拉松太热,中年人和非洲兄弟都不够用了。

但不够用的到底是中年人还是马拉松赛,恐怕还得再仔细盘盘。

2019年,中国境内所有地域举办规模赛事的数字达到了1828场——接近五年前的二十倍。但另外一个事实是,跑者人数也在指数级增长着。

一方面是跑者多了,另一方面,赛事虽然遍地开花,但真正能让跑者趋之如骛的赛事,国内算来算去也就那么几家。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马拉松跑者圈,想跑一场中意的马拉松并不容易。“中签”是马拉松跑圈的入门级术语,意味着获得如“上马”“厦马”“北马”等国内顶级赛事的参赛资格。

跑一场马拉松,可不是穿一双鞋、撒两条腿这么简单的事。跑步成绩认证情况如何?跑步路线如何规划?补给站如何分配?医疗救助是否到位?桩桩件件,成熟的跑者都会去评估。

清晨六点不到,3.8万名跑者陆续抵达2023上海马拉松起点处的外滩区域。

毕竟,赛事主办方和主办城市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跑步体验、跑步成绩,甚至是生命安全。

像前几年,虽然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但赛事组织水平着实参差不齐,闹出什么“终点线前递国旗影响选手夺冠”“拉走冲刺选手只为合影”的事儿,都不在少数。2021年白银越野马拉松的主办方失误,更是让21位选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从硬性标准看,国内拿到世界田联认证金标的马拉松赛事,只有12场,级别往上一级升到白金级,国内更是只有上海马拉松和厦门马拉松两个独苗。

这样看,国内值得马拉松选手天南海北飞来一战的马拉松赛事,并不是不够用,而是不够多的。

2

马拉松赛事要想办得好,天时地利人和,总得占上几头。

跑者多少抱着跑出PB(个人最佳成绩)的心思。而跑者的成绩,除了自身训练状况和身体素质,和比赛当日的气温、跑道引导情况,乃至跑步路线如何设置,都有关系。

上马就是出了名的容易出PB。从自然地理角度来说,上海确实是个适合跑马拉松的城市:跑道平顺,上海以平原地形为主,跑道没有急坡,跑者很好控制节奏;气温适宜,十一月的上海气温一般在10-15度上下,大风天也少,对跑者非常友好。

除去天气、地形这种看老天爷赏光的因素,赛事如何组织、路线如何设计也很考验着主办方的功力。

我采访的资深跑者何先生格外夸了上马的路线设计。在他看来,上马路线很好地将上海的地标建筑和跑者体验结合起来,既有穿过人群的欢呼声,也有与自己独处的安静时刻。尤其是穿过南浦大桥、跨越浦东浦西的这段路,让他得以换一个视角看看自己从小生活到大的城市。

上马女子组第一名:西拉内什·耶尔加·达涅。

当然,一切账目,算到最后总逃不过经济账。虽然表面上看来,马拉松赛事不需要任何基建,有路就能跑,但要想撑起一个赛事,城市的经济实力也相当重要。

比如,赛事方能提供多少奖金,直接关系到最顶尖的那批跑者选择去哪。上马今年的赛事奖金就再破新高,全马前八名男女选手设置总奖金达到188万元,其中男女冠军个人奖金达5.5万美元。

上马男子组第一名:菲力蒙·基普图·基普丘姆巴。

而补给站分布、补给水平、医疗团配置、选手支持、安保等跑者看重的服务,也同样需要足够的资金撑腰。

甚至奖牌材质都为人津津乐道,最先推出镶金奖牌的北马,当年在跑友圈子里可是普遍好评。

世界上公认的六大满贯赛事,无一不办在发达国家的一线城市:伦敦、东京、柏林、纽约、波士顿和芝加哥。

看看国内过去五年马拉松赛事办得最多的地区,自带“富裕”标签的江浙沪又是遥遥领先,不仅赛事总量早已破百,而且几乎大一点的城市都有各自城市命名的马拉松赛。

当然,有钱也不是万能的,再发散点,一个城市的交通区位、基础设施,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跑者的参赛意愿和体验。

何先生就提到,“每次去跑马,一般都会在这个城市旅游一下。”城市能在马拉松赛事之余供给跑者怎样的体验,这份功夫“在诗外”。

到这个层面上,一场成功的马拉松赛,秀的不仅是跑者的体能素质,也是主办城市的软硬实力。

这就难怪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就叫“马拉松周期”,说的是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一个国家的多个城市会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

为啥是五千美元?这个数字,也是中等收入群体初步成型、快速发育的标志,这恐怕也算是现代的一种“仓廪实而知运动,衣食足而知养生”了。

3

从各个城市铆足劲头开跑的势头来看,大概能猜到马拉松是门有利可图的生意。

它有着相当完备的长链条产业链,也有着足够成熟的消费人群。

跑者们的消费力,一个数字就能看出来:尼尔森2020年发布的《中国马拉松人群与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中国跑者平均每人花费超过1.1万元。更不用说,从赛事转播到赞助广告,从穿戴设备到培训练习,马拉松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多元参与的行业。

简而言之,大家都有赚头,都能来分一杯羹。

自然,办得好的马拉松,成为城市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比如厦马,据官方报告,二十多年来,它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已经累计达到44.9亿元,品牌价值累计达22.93亿元——这可是一年只跑一次,一次只有一天的比赛啊。

上马参赛选手在起点区域拍照留念,互相加油鼓气。

但如果只用经济账来算,视角也未免狭窄。马拉松与它所在城市的互动,关乎账面收入的数据,关乎奔跑在街头的跑者,也关乎每一个身处其间的居民。

在我和何先生的聊天里,他提到的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好的马拉松是不会伤害这座城市的。”他这样讲,“对于周边的居民来说,是明天又跑马拉松了我很期待,还是又要封路了又吵死了好烦,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迎着朝霞奔跑的跑者

何先生住在上海长宁,在他印象里,每一次附近有马拉松赛事,组织方都会和居民先行进行通知,封路时长、观看赛事方式等等,写得清楚明白。而上海市民围观跑者的气氛,也相当热烈开放,有时候,已经转战越野跑的何先生也会去看附近的马拉松赛事,还会带着喊两声一些跑者身上的slogan。

马拉松赛事会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逐步达成良好的互动与平衡。

从这个角度来说,马拉松在一座城市的生根开花,最终要归到它跑步文化的土壤上去。

很难回忆起马拉松是哪年哪月在上海流行起来的,但是在世纪公园、在徐汇滨江、在健身房、甚至在学校开放的操场上……永远有人选择用脚步丈量此时此刻。

上马跑者陆续抵达终点,今年上马的完赛率为97.18%

古希腊埃拉多斯山岩上刻着三句名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确实很难找到比跑步更公平更朴素的运动:起跑、坚持、撞线,从万年前至今,它遵循着一套逻辑,保持呼吸,然后走到更远。

每一个跑马者都是菲迪皮茨,心中装着各自的希腊。人生或许凝滞,但跑起来总会有风。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微信公众号“狮子坐”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SYL



◢ 猜你喜欢↓↓

鹅腿阿姨是谁?清华北大人大学子一起争抢!阿姨回应:会轮流去…真这么好吃吗→

一下省几千块,上海也有!最近,“羽绒服变羽绒被”的翻新服务火了

马航MH370乘客家属索赔案开庭,此前已有110余名乘客家属签署和解协议

这样洗筷子会导致细菌残留?网友:我家三代人都这么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