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再次高调的陈光标“和解” | 观见
最近,陈光标因为驰援甘肃青海地震灾区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看到他组织车队将130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直送灾区一线的画面,关于他的慈善记忆又一次被唤起。
全国人民认识陈光标,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他前往灾区捐款捐物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为其赢得了“中国首善”的称号。但之后几年,围观者的声音不断发生变化。如果说2008年网上关于他的主流声音是对他慈善行为的褒扬,之后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批判,认为他高调慈善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知名度,进而拓展生意。
如今,15年过去了,陈光标站在堆积如山的棉被上的画面,宣告了他一以贯之的高调慈善。不过,和以往毁誉参半的评论相比,这一次围观者中的批判者没那么多了,似乎他的慈善观和反对者的不理解已在时间里达成了某种和解。
需求
看到陈光标奔赴灾区一线新闻,就去他微信朋友圈看了他的最新动态,留言询问了灾区状况。今天上午,在他开车从甘肃积石山县前往青海民和县的途中,我们通电话聊了聊。
对于抗震救灾,“好人”陈光标显得驾轻就熟了。得知地震发生,他就要求员工抓紧采购了棉衣、棉被、电热毯、发电机以及卫生纸、卫生巾等物资。他指挥采购的物资,确实都是灾后刚需。能迅速确定灾后需求物资是一种令他自己感到满意的能力,在他看来,这项能力主要来自于“自己出生在农村,知道老百姓过冬需要什么”以及“多次前往救灾现场积累的经验”。
按理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做慈善早已不必去现场,但对于到达现场,陈光标似乎有执念。他坦言自己是个“急性子”,看着运到灾区的6万套棉被在一个接收站被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他就会想通过自己的协调让物资快点到老百姓手里。
到达现场也让他看到更多需求,比如,当发现新支起来的帐篷里很冷,他会要求员工马上从甘肃当地、山西和内蒙古追加购买2000吨煤炭,“今天就能运达甘肃和青海的重灾区了”。
争议
当然,陈光标这种亲力亲为的慈善也让其备受争议。10年前,笔者就和他探讨过,人们反感他的高调做法,是因为大家期待慈善能更标准化、规范化。但他除了宣布“自己会一直做好事”“高调慈善是为了带动更多人投身慈善”,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改变:凭什么做好事还要考虑别人的口味?
事实上,人们关注、讨论“陈式”慈善,一定程度上是在反思中国的慈善事业。在过去十多年间,围绕公益慈善的新闻层出不穷,也曾出现过一些插曲,令人们对官办慈善和民间慈善产生过怀疑态度。比如“郭美美”事件爆发后,红十字会一度陷入信任危机,捐赠额也曾降至冰点,以至于后来几年发生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时,不仅全国各地红会的筹资渠道受到影响,各种质疑声也层出不穷。
但民间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多有曲折。无论是喜欢“亲自上阵”的陈光标,还是发起公益慈善活动的各家互联网平台,包括以水滴筹为代表的大病救助平台,当公益慈善活动发生时,活动的目的、流程和方式,都曾遭遇过各种质疑。这些针对慈善的质疑,本质上表达出公众的担心:他们害怕个人、平台“假慈善、真敛财”,担心受助对象不能得到实质帮助。
风格
慈善应该是什么模样?是不是应该更内敛一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和怎么去想相比,或许更重要的是怎么去做。
因为这次甘肃地震,陈光标过去10年中对各地地震、武汉新冠疫情以及郑州洪水等大事的捐款捐物又被呈现到公众面前。数据表明,争议声中的陈光标坚持在做好事。无论如何,这是值得被看见的。至于是高调还是内敛,或许只是个人方式不同,正如甘肃积石山县发生地震后,陈光标的妻子和孩子也在灾区当志愿者,但他们并不喜欢和陈光标一样抛头露面。
作为一名企业家,陈光标的目标是“做好事,像雷锋一样载入史册”。这个目标和他的高调慈善一样,乍听让人惊讶,但如果无伤慈善本身,公众不妨抱有更多宽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谢飞君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huisong
◢ 猜你喜欢↓↓
太辣手!上海知名艺术家吐槽:动辄两三百元;网友吵翻:明明可以直接抢,却办了展给我看?
刚刚宣判!上海奉贤区原副区长顾佾一审获刑11年,非法收受财物1696万余元
结棍!上海阿姨爷叔每天打卡,价格实惠,覆盖全市,不少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