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总是被“黑”?豫园商圈多次“躺枪”?原来谣言也有“关键词”→

上海辟谣平台 上观新闻 2024-01-10


2023年虽然进入尾声,但网络谣言仍旧蠢蠢欲动。这两天,一条“上海某企业捐赠甘肃地震灾区的羽绒服在二手交易平台被倒卖”的谣言引发热议,上海辟谣平台的粉丝纷纷通过留言,批判造谣者蹭流量兜售商品的行为。截至发稿,相关方面已迅速行动,惩戒造谣者——二手交易平台永久封禁了该用户的账号,公安机关也追查到当事人,依法对其刑事拘留。


可见,社会各界对谣言的态度很一致:拒绝谣言,严惩造谣行为。而上海辟谣平台盘点一年来澄清的谣言发现,谣言也有“关键词”。对公众来说,掌握“关键词”,能更好地识别谣言;对平台而言,“关键词”能为制止谣言发布和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地域


“为什么总是‘黑’上海?”“能不能管一管‘蹭上海’行为?”很多粉丝向上海辟谣平台提出。一年来,有不少谣言将地域、地标等作为“流量密码”,部分知名城市、地标成为谣言的受害者。


以上海为例,豫园商圈多次“躺枪”:有的造谣者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将没有买到自己想买的冰淇淋品种,捏造成“上海豫园没有国产冰淇淋”。有的造谣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混淆“城隍庙周边某新开发地产项目”与“城隍庙地区、豫园商圈”的关系,将单一项目停工解读为区域发展不理想。



以上谣言,显然是故意为之,目的是利用地区、地标的知名度,博取关注度。


值得关注的是,在“一切朝流量看”的造谣心理下,某地的正常现象甚至好人好事,也会演变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9月初,上海天空的一道尾迹云曾引起网友好奇,觉得它与常见的尾迹云不一样。这本是科普话题,经过气象专家的解释,完全说清楚了。谁知到了造谣者手里,尾迹云与有关不明飞行物图片、太空照片或影视剧截屏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上海现不明飞行物”这一谣言,无知且荒谬。



再如6月下旬,上海某地铁站,有小乘客出现高烧惊厥,地铁站工作人员、警察和热心乘客立刻提供救助。为了减少围观,警察用围挡将患者和家属与其他乘客隔开。这本来是突发事件发生后,众人相助的暖新闻,却变成造谣者口中“上海地铁站无差别杀人”的惊悚案件,不仅颠倒黑白,而且制造恐慌、扰乱公共秩序。



可见,在涉及地域、地标的谣言中,哪怕有时间、地点,也未必有事实。相关地域、地标只是“标题党”的工具,造谣者知道它们有影响力,就拿来做标题,以偏概全甚至胡编乱造。


所以,对那些冠以地域、地区名目的传言,若非权威发布、若无前因后果,可信度很可能有水分。不仅公众应加以辨别,平台在发布、推广时也应谨慎,避免成为谣言的助推器。


关键词二:矛盾


另一类谣言在短视频平台频繁出现,主角不同、情节不同,却似有共同的关键词:“矛盾”。家庭矛盾、工作矛盾、地域矛盾……“强势方”与“弱势方”之间有对比、“新风”与“旧俗”之间有冲突、“富有”与“贫穷”之间有差距,但经过查证,要么是捏造的故事、要么是夸大曲解的结果。


比如,此前多个账号传播“外卖小哥为28万彩礼加班活活累死”,经调查,是造谣者将正规纪录片的画面剪辑拼凑后捏造而成。原纪录片主题与谣言主题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不仅没有“为彩礼累死”这一结局,就连“外卖小哥”的身份都是杜撰的。



另一则“商场驱赶外卖小哥”的谣言,经核查,实为当事外卖小哥与商场保安之间因语气态度等发生冲突,而非造谣者导向的“商场嫌弃外卖小哥”结论。包括涉事商场等很多商场内,都有专门为外卖小哥设置的休息区,更有不少外卖小哥用亲身经历辟谣。然而,造谣者将一场小冲突演绎成外卖小哥与商场之间的矛盾,且上纲上线到贫富差距等话题上。


以上种种,体现了这类谣言的套路:利用公众焦虑、宣泄情绪、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搬运加工、二次创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等,挑动情绪,污染网络生态。至于目的,无非是老一套:博眼球、拉流量、换利益。


所以,从根本上杜绝这类谣言,平台责无旁贷。


目前,有部分平台提出,演绎类短视频要打上“纯属虚构”等标签,并通过自查下架并曝光了部分违规视频。但从实际效果看,造假行为仍未根治。原因在于平台的流量分成机制没有改变——只要有流量,造谣者就有利可图,而且被封停一个账号,还有机会另起炉灶。


可见,有必要改一改平台“流量为先”等机制,加大造谣者的违法成本,让他们无法从造谣获利。


事实上,管理部门已明确对虚构情节传播不实消息的做法说“不”,更加大了打击力度。今年,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网络谣言打击整顿专项行动,公布了一系列典型案例,并明确将坚决打击整治依托谣言博取关注、吸粉引流、增加广告收入、赚取平台补贴、直播带货等违法犯罪行为。


关键词三:健康


统计不同机构、平台发布的谣言榜,会发现健康养生类谣言占比不低。从上海辟谣平台澄清的谣言看,也有相当一部分与“健康”有关。


欺骗性较高的主要有两种:一种假借或曲解学术杂志、学术机构或权威组织的名义、报告等,传播不实消息。比如称“湿发睡觉会致癌”的谣言来自《自然》;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有“神秘肺炎”等。另一种是冒充医生、营养师、实验室研究员等专业人士,甚至捏造出“老中医”“活神仙”的子虚乌有的身份,为错误信息背书。



以上种种谣言利用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贩卖焦虑,获取关注度。或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尤其是普通公众对专业的科研成果、学术报告不了解、不理解,造谣者就用看似贴心的“提醒”来传播错误信息;甚至故意歪曲误导,不仅收割流量,而且作为带货、推销的软广告。


这类“假健康”信息还有一个共同点:大部分不具备“原创”标签,而是东拼西凑、改头换面、互相转载的结果。造谣者既没有底气标原创——即使标了,也可能因为内容雷同被平台拒绝;又借助“非原创”推卸责任——一旦被发现造假,就用转载、摘编等搪塞。



以上种种说明,想要阻断健康类谣言,需要相关部门、媒体、专业人士的共同作用,也离不开公众的自我修养。


一方面,相关部门、媒体、专业人士等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回应公众对健康领域的关注,及时提供权威的解释解读科普,满足信息需求。


另一方面,公众也要注意自我防范,加大对健康类谣言的辨别能力。比如,不轻信“白大褂”,因为“白大褂”人人可以穿,穿上的不一定是医生或研究员。看到带有商品销售链接的“科普”“健康提示”等,更要留个心眼,因为原文或原视频很可能是在为推销做铺垫。还有,“宁可信其有”不是科学的态度,错误的健康提醒、养生信息不利于健康,只会加重焦虑。


总之,面对纷繁的网络信息,需要擦亮眼睛,理性判断,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家园。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上海辟谣平台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皮小姐


◢ 猜你喜欢↓↓

一张有思想的党报,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上观以十年作答

十年奋楫,焕新出发!上观新闻客户端10.0版上线,媒体融合传播实践基地成立

今天开业!上海这里人山人海,有人特意请假来,生鲜区、零食区挤得水泄不通,百余款新品卖爆了→

上海阿姨吐槽:每次进地铁站都提心吊胆!不少年轻人感叹:这设计耽误时间…地铁方也很无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