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定了!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是它→

上观新闻
2024-09-07

‍当地时间7月26日

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

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

顺利通过评审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等5处提名地

正式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

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



五年磨一剑


“五年磨一剑,从2019年开始的期盼终于成真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听闻消息,激动不已。他表示,保护区今年上半年就已基本完成相关准备工作,这几天更是天天攥着手机,生怕第一时间错过任何来自4000多公里外的消息。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世界范围内的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于1976年设立的保护形式。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黄(渤)海沿岸是全球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经济迅速发展的区域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江苏盐城的两处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同时,中国继续开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力争将黄渤海区域更多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期早期包含11处栖息地,上海和山东各1处,河北5处,辽宁4处。”钮栋梁表示,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虽是二期最南端,但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来看,位于黄海生态区南缘的上海崇明东滩反而是中间节点。


但这次最终过关的仅有5处栖息地: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崇明东滩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是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遗产地的重大边界调整。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茂君摄


2016年,在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范围内,记录到了小天鹅29只。张春海摄


三鹤同框,从左到右依次为灰鹤、白头鹤、丹顶鹤。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申报世界遗产主要有5个重要环节:列入预备名单,缔约国准备并提交申报文件,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处进行文件完整性审查,咨询机构评估(包括书面评估、现场考察和专家组会议审议等环节),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


经过多年精心筹备,崇明东滩就差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这“临门一脚”。


2023年,保护区迎来世界自然遗产的咨询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评估,钮栋梁透露,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保护区当时准备充分,基本得到了肯定。


然而,组团申遗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其他一些“团员”(栖息地)却不太顺利,由于部分栖息地未完成专业咨询机构国际专家的实地评估,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未赶上2023年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


在早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中,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还提出了“批准重大边界修改”的建议,这意味着有部分申遗的栖息地可能未满足要求或出于其他原因需要调整。


从结果来看,组团申遗的11位二期“团员”的确有掉队的,虽有遗憾,但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用良好的表现入围,“升级”为上海首个世界遗产,对所有上海市民来说,都是令人振奋的大好消息。


为何获青睐?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获得青睐,“天赋异禀”是很重要的因素。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横跨东北亚和澳洲,由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经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纵贯22个国家,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为数千万只水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然而,大多数候鸟无法连续完成如此长距离的迁徙,需要降落在崇明东滩这座“机场”歇脚和觅食。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调查记录到鸟类300多种,是中国履行国际有关公约和协定的重要窗口。“今年8月左右会再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目前预估鸟类记录在320种左右。”钮栋梁表示。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9种,如白头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9种,如小天鹅、鸳鸯、白琵鹭、大滨鹬等;22种鸟类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罗纹鸭、斑嘴鸭、大杓鹬、黑尾塍鹬、普通燕鸥、翘鼻麻鸭、小天鹅、花脸鸭、红颈滨鹬等12种鸟类达到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数量标准(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


此外,崇明东滩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处于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长江口与东海、黄海形成的T字形结合部的核心部位。长江下泄巨量泥沙,使崇明东滩湿地不断淤涨,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快速演替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这里丰厚的生物多样性“家底”能为栖息地“精灵”的繁衍生息提供充足保障。


“天赋异禀”只是崇明东滩冲击世界遗产成功的主要优势之一,生态红线、法律法规等有力保护措施,专业管理机构、资金和专家保障,也是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遗的强大底气。


“提名地的区域划分是否合理,科普教育功能是否丰富,与周边的互动是否充分,这些也是考察重点。”钮栋梁介绍,保护区近年的重点工作是让更多市民走进崇明东滩的同时,让崇明东滩走到市民身边。


坐落在崇明区中兴镇富圩村的村民自然中心就承担了“走出去”的功能,大量以社区为主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已在那里举行,成为一个距离市民更近的“东滩”。


近年,为增加申遗的胜算,保护区还多方奔走,改建或增设了一批自然科普教育场馆,增强保护区与公众的互动。“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不了解,何谈兴趣和热情?”钮栋梁表示,在国际上,不少保护区与世界遗产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互动”不够。


记者7月24日在现场看到,保护区内以申遗为主题的“生命之源”馆,以自然教育为主的“生命驿站”馆、“生命映像”馆、归去来栖自然中心等场馆均已建成并对外开放预约参观。其中,“生命映像”馆收集展示了近250种鸟类标本,近80种鱼类标本,近30种底栖动物标本。申遗成功后,崇明东滩将迎来更多关注的目光。


科普场馆之间用栈道连接。陈玺撼摄
科普场馆内介绍鸟哨和环志等方面的知识。陈玺撼摄
市民游客参观科普馆。陈玺撼摄
申遗成功也将为崇明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生态旅游目的地带来机遇。崇明可以积极拓展旅游主题产品,比如湿地观光、湿地文化体验、湿地科普研学、湿地科考探险等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进而带动全域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自然遗产不应孤芳自赏,保护区是市民共有的生态和精神财富,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钮栋梁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崇明东滩和上海的未来都会更加美好。‍
如今的崇明东滩是一处水土丰茂的鸟类栖息地,但在过去,这里也曾面临挑战。
修复生态基底守护湿地环境

2003年起,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滩涂快速蔓延扩散,对本土植被底栖动物及鸟类的正常生长、栖息构成严重威胁。针对这一严峻挑战,东滩保护区开展了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最富有挑战的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生态修复优化工程,系统性实施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不断恢复长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栖生物群落,为迁徙水鸟提供了优质、安全、稳定的栖息场所。

知名生态摄影师张斌自2003年就常来崇明东滩拍摄,对于东滩生态环境的变化,他拥有十足的发言权。“我最早来保护区拍摄的时候,不少水鸟都在保护区外的鱼塘活动,后来随着互花米草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的不断深入,鸟类渐渐回到了保护区。”张斌说。


漂浮垃圾是另一个“大敌”。对此,保护区发挥公益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社会大众等几方面力量,彼此紧密联动配合,推动海漂垃圾捡拾、“净滩”等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并不断取得新成效。


生态环境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为功。为守护好这片生态沃土、打击损害到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保护区及相关公益组织、志愿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

加强巡护监测是基础。据统计,仅2023年度,保护区共开展陆域巡护2400次,巡护人员达到12000人次,巡护总里程219936公里。与此同时,保护区依托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升区域管理智慧化水平。通过监控系统,及时发现违法捕捞人员、垂钓人员并及时处置;结合AIS平台工具,对保护区水域的陌生船只保持跟踪监视。针对部分区域游客误入、不文明行为等情况,保护区完善了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依托属地力量开展联合巡查、联合执法、联合办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东滩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钮栋梁表示,各种人类活动,总会在有意无意间对这份美丽构成威胁,“这就需要我们主动采取措施,驰而不息地开展生态修复提质和保护工作,呵护好这份大自然的伟大遗产。”


打造候鸟天堂
开展科学研究

海风吹拂下,弥望的芦苇轻轻摇曳;云卷云舒间,阳光在大地洒下写意的笔触。伴随着清越的啼鸣之音,鸟儿们翩跹而起,如海浪般舞动……东滩的一切,美好得如同一部诗歌。

系统性开展鸟类调查研究工作。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根据保护区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持续研究统计,保护区累计记录到鸟类300余种,以鸻鹬类、雁鸭类、鹭类、鸥类、鹤类5类鸟类类群为代表性物种,包括22种全球受胁物种、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5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为了研究和保护好鸟类资源,东滩保护区坚持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系统性推进鸟类调查统计工作。仅2023年的前11个月,保护区就组织调查达17次,累计记录水鸟101种378564只次。2023年12月,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这不仅是东滩保护区首次记录到野生丹顶鹤,也是我国沿海地区丹顶鹤最靠南的越冬纪录。

在此基础上,保护区同科研院所、公益组织等合作,通过涉禽环志、水鸟同步调查、修复区繁殖鸟监测、卫星跟踪大型鸻鹬类监测以及林鸟监测等一系列工作,对区内鸟类活动展开深入研究,还通过照片、视频等媒介,为鸟类活动留下了珍贵的一手素材。


如今,越来越多的候鸟佩戴上独属于崇明东滩的标志。截至目前,崇明东滩历年合计环志鸻鹬类水鸟约60种,总数超过5万只;仅2024年春,崇明东滩就为超过300只鸻鹬类水鸟进行环志,不仅为其研究保护工作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也推动东滩自然保护区在水鸟监测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曾引入了这样一条评价标准:“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吴巍介绍,“这是反映崇明东滩在全球候鸟保护领域重要地位的一项关键指标。”


2012年,崇明东滩记录到的“1%”还不过7种。2023年,崇明东滩拥有的“1%”总数已达到12种。经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水鸟种群评估》比对,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罗纹鸭、斑嘴鸭、大杓鹬、黑尾塍鹬、普通燕鸥、翘鼻麻鸭、小天鹅、花脸鸭和红颈滨鹬12种水鸟的数量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球总量的1%,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这项‘1%’的稳步增长,已然成为崇明东滩候鸟保护工作不断发展的缩影。”钮栋梁说,在此次申遗过程中,有关“1%”的故事也成为各国专家深入了解崇明东滩的重要切入点,“未来,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将候鸟保护事业向纵深推进,让东滩成为更多鸟儿栖息的乐园。”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陈玺撼 黄子骏 朱远哲 沈思怡
微信编辑:Rong
校对:皮小姐


◢ 猜你喜欢↓↓
“在外滩,我被黑导游转手6次”!记者暗访遭导游怒斥:你怎么废话这么多
注意:“格美”深入内陆!上海多个预警高挂...紧急通知:这一活动取消
上海这些干部苦练英语,竟是为了“搭讪”?!空余时间全都在背单词、练口语...
悲剧!消息传来:上海21岁小伙为救父亲溺水身亡...“系独子,正办理丧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观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