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生到这里被惊呆:诊室竟然没有自来水!他们决定做出改变→
这是中国最长的国道——G219,从新疆喀纳斯到广西东兴,沿中国边境绵延1万公里,名副其实的战略要道。
75年来,无数人在这里用血肉身躯,构筑起守护国土完整、守护边境安宁的钢铁长城。今天,沿边开放的新语境下,世代坚守的国门,也在更好地“开”。
“治国必治边”,今年6月至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先后前往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四省区,沿着219国道一路寻访,领悟这几个字的深意。
在这条公认的“国之大道”上,我们读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也看到开放合作、睦邻友好。这背后,正是一个大国的强盛之道。
从上海出发奔赴五千公里外的西藏日喀则,再从日喀则市区驱车10小时到达仲巴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三批援仲巴医疗队医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行前,他们对当地条件的艰苦有充分估计,但现实还是出乎预料。“很难想象,诊室里有水龙头,却都没有自来水;医院有手术室,但缺乏外科医生,好几年没有开展常规手术。”来自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刘佩玺说。一边是糟糕的自然和医疗条件,一边是期待得到治疗的病人,医疗队一行五人决定,要尽己所能为当地多做点事。
今年6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沿219国道寻访时,曾到过仲巴县人民医院。8月,记者又做了一次电话回访。几个月时间,他们给当地带来了哪些改变?
蹚水过河徒步开展病人随访
仲巴县位于日喀则市最西端,下辖1镇12乡,面积差不多是上海市的7倍,人口却只有2万多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牧民。为了把优质医疗带给乡里的每一个人,下乡开展健康体检和诊疗工作是基层医院的重要内容。
出发前,在仲巴工作了25年的院长普琼次仁反复提醒援藏队员,这里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下乡的路可不好走。刘佩玺记得,有一次下乡时正逢雨季,本可一脚迈过的小溪水量暴涨。为了不耽误时间,大家选择把车子停在河边,徒步蹚水过去。
“当时水流很急,我们挽起裤腿,手拉着手,还是被冲得摇摇晃晃。我下水不到半分钟腿就冻麻了,现在想来,确实有点后怕。”刘佩玺说,过河后,他们徒步走了一两个小时,给三位牧民检查了身体康复情况。随访完,他们还得原路走回去,一天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有些藏族牧民汉语不好,需要当地医生(左一)帮忙翻译
这是当地医生的常态。即使当地的镇和乡都设有卫生所,也很难照顾到所有病人。有时医生去村里看病,卫生所可能就空了。由于医疗资源不足,一旦遇到稍微严重点的病情,就需要往日喀则市转运。可是,从仲巴到日喀则市的路途遥远,正常情况下开车需要12个小时左右。
“有一位藏族同胞脑部出血,放在很多城市,一个脑外科手术就能救回来。但我们这里没有手术条件,只能送往日喀则。”刘佩玺说。类似的情况,来自华山医院皮肤科的张臻也遇到过。她曾经接诊过一位女孩,虽然年纪轻轻但已多次流产。又一次因流产住院后,张臻叮嘱她的家人,要给她补充些营养,“但当天查房时,我看到女孩的午饭仅仅是一点糌粑”。说到这里,张臻有些哽咽。
翻新手术室改善硬件设施
这些亲历的场景,更加坚定了上海医生治病救人的信念。还没有完全适应4500多米的高原环境,走路、爬楼梯依旧气喘,他们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每天他们都和当地医护人员搭班,一起看门诊、巡视病房,忙得不可开交。
“你的伤口都要烂了,得赶紧住院,不然很危险。”6月,记者跟随刘佩玺到门诊,正好遇到一位中年大叔前来复查。他在县里一处工地干活时小腿不慎受伤,刘佩玺检查后发现,他没有遵医嘱好好休息及处理伤口,伤口出现溃烂,有感染风险。
“住院要花钱,还耽误做工。”尽管包工头已经承诺承担医药费,大叔仍然絮絮叨叨个不停。刘佩玺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好久,才让他改变主意。
在仲巴,由于很多科室缺失,医疗队员都是全科医生,什么病都得看,这也让他们不得不改变一些原有的工作习惯。比如,开的药和上海明显不一样了。
在仲巴县人民医院的药房,记者看到里面堆放着感冒灵颗粒、胆舒软胶囊、抗病毒颗粒、口腔炎喷剂等药品。“在上海,这些药在药店就可以买到,但这里没有这个条件。”张臻说,援藏队员还分析了当地居民的常见病,根据需要,专门开设了皮肤科专科门诊,从华山医院皮肤科引进大量皮肤病自制药,还推行24小时放射科读片,增加放射检查准确度,尽可能多地帮助居民。
张臻在门诊给当地小朋友看病
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之余,上海医生们也在努力改善医院本身的条件。医院虽然有一间手术室,但因为洁净度等级不足,用水困难,手术感染率也高。为此,他们参与设计翻新手术室,每天去看施工进度。针对手术器械不足,无法开展专科手术的问题,刘佩玺向上海求援,添置了两套开颅手术器械。
“新的手术室预计9月中旬就可顺利投入使用。”刘佩玺高兴地说。
通宵备课培训当地医护
按照援藏工作安排,医疗队的五位队员今年11月就能完成任务返回上海。时间所剩不多了,但想做的事还有很多。“除了尽可能多看病人,引进更多更合适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外,我们还在想办法提高本地医护人员的能力,把医院的‘里子’搞好。”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但是当地医生毕业后的学习是不够的,更别提接受再教育了。在刘佩玺的努力下,七大箱医学书籍从上海出发,千里迢迢运到了仲巴,院长还把自己的办公室让出来,改造成了阅览室,供当地医护人员学习、培训使用。“把这些书运到这里太不容易了,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刘佩玺感慨。
仲巴的职业医师通过率非常低。除了平时的专题讲课,医疗队还开展了复习“突击班”,期望帮助更多当地医护人员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为了能讲好这些医学课,医疗队员首先自己得重新温习一遍,这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在上海的亚专科已经分得非常细。考前一周,吕玉宝吸着氧气,通宵备课了,连续三天为考生培训,周日的最后一节课,吕玉宝讲到天黑,3个半小时滴水未进。
“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医疗队员们说。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王闲乐
校对:泰妮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