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周三的工作日下午两点,我被陆家嘴中心绿地的人流量震撼了:预约通道已经排起了队伍,往围栏里面眺望一眼,全是密密麻麻的来参加陆家嘴咖啡文化节的人群。
在聚集了上海最繁忙的打工人的地方,除了我这样抱着采访任务来的,居然还有这么多人?他们不要上班的吗?
在来之前,我已经做了些陆家嘴咖啡文化节的功课:2016年首办,迄今合作过上千个咖啡品牌,本届咖啡节是第九届,也邀请到了70多个城市的260多个精选品牌、100多家精品咖啡馆,以及20多位咖啡行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磅嘉宾。但亲眼体会到这样的人气,还是超出我的预想。
这使我更加好奇,上海的咖啡是出了名的卷,各种独立品牌、咖啡馆遍布街头,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咖啡节到底要怎么办,才能让人觉得放弃店内惬意的环境和空间,在工作日里人挤人是合算的?
最容易想到的答案肯定是咖啡品质。这话不算假,在现场,我看到了波兰冠军创办的品牌Sheep & Raven、瑞士知名精品咖啡MAME、丹麦很有名的烘焙品牌La Cabra……一天内能喝到世界冠军级别的出品和豆子,对于资深爱好者来说肯定是值得的。尽管基本上价格要上三位数,现场排队的人依然不算少。
但资深爱好者是一方面,从我和路人闲聊的体感来看,像我一样每周蹭个瑞幸9.9、自带杯喝manner的普通人 也不少,把咖啡当成“续命饮”的大家其实也不是很能喝的出巴拿马和埃塞俄比亚产区的区别。
这时候,上海的“打卡基因”就充分发挥了作用。抬头就是陆家嘴三件套,低头则是中心绿地,不少人来到这里,实际上是把咖啡节本身当成体验的一环,和“生活节”“美食节”也没太大差别。
这一点,从特调在咖啡节里随处可见的地位,就可见一斑。特调这事吧,上下限差很大,但配上好看颜色和名字,吸睛效果绝对拉满。还有的店,专门凸显地域特色,1+1>2,比如山西老陈醋美式,比菠萝披萨还能随机震惊一个老外。有店长和我说,“咖啡节做的咖啡,我们确实也会考虑视觉效果,特调颜色要更漂亮一点,出片。”不光是特调,有的店头,一看就专门为“打卡”设计过。精心布景,可爱吉祥物,配合适合的座椅角度,难怪我这两天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一刷一个咖啡节出片。甚至也有店家,直接提了关注+小红书打卡,就有挂件、透扇等小礼物赠送,给羊毛党们也准备好了用武之地,十八般武艺,总有一样留住你的心。但就在我等待和店长聊天的空隙,我发现,后面的煎饼果子摊(虽然全套要18元)已经排起了长队。好吧,无论在哪,中餐总有一席之地。外人看着摆摊虽热闹,一通忙下来,商家来却可能是“赔本”买卖。有摊主告诉我,在上海参加咖啡节的基础成本开销比其他城市要大很多,“如果只是考虑营收,我们不会过来。”但还是来了。显然,咖啡节的意义不只是赚钱,有时候,赔本赚来的吆喝,反而更值钱。奶茶品牌古茗今年第一次参加,带来的是限定款咖啡产品。古茗咖啡相关负责人称李文豪说得直接,目的就是在全国规模和专业度一流的咖啡节上亮相,让大家知道古茗也开始做咖啡了,能够看到并喜欢上新产品。“没有设定销售目标,还是希望更多人了解到在古茗也能买到一杯好喝的现磨咖啡。”说白了,这不是日常做生意的逻辑,而是一次绝佳的在业内外曝光的机会。这两年的陆家嘴咖啡文化节,各种特调咖啡“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人甚至说,咖啡节变成了特调节。对一些小众特调咖啡品牌来说,最需要的是创新创意,这离不开与同行的较量与交流。28岁的小陈在广州经营一家名叫河狸的咖啡店,主打各种创意特调咖啡,今年也是第一次来参加上海的咖啡节。他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来中国咖啡店数量最多的城市寻找更多创意特调的可能性,为此,他和团队专门设计了几款限定咖啡,收获了长长的队伍。“上海这边的咖啡爱好者,对特调的接受度会更高一些,这次也是想来看看市场的反应和接受度,其实也没有太考虑营收的问题。”小陈说。小陈之所以进入这两年“卷”得飞起的特调咖啡赛道,也是因为上海。他曾在上海从事咖啡相关工作,大概五年前,他看到上海几家特调创新咖啡店成长起来,也想做些不一样的东西,决定回到老家创业。这些年,他带着团队跑了全国30多个城市,参加各种咖啡节和同行切磋,今年终于回到了起点上海。像小陈这样从当地走向全国的咖啡品牌还有很多。来自广州的特调咖啡墟的创始人Money说,走出来是重要的,做咖啡特调,要收吸很多新鲜事物,如果一直在一个地方故步自封,很难会有进步。在Money看来,上海咖啡的多样性更强,有基础产生更多可能性的变革,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人愿意去尝试新品。“人群的基数大了,各花入各眼,无论多奇怪多小众的产品,总会有人喜欢的。”而对一些新入局的咖啡品牌来说,参加咖啡节更多是接受市场检验。半年前成立的XPRO KOFFEE是一家线上售卖精品咖啡豆的品牌,品牌创始人夏锐带着团队从北京飞来上海参加咖啡节,用他的话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要拿出来遛一遛,检验一下自己的品牌。”新品牌,往往更需要和客户点对点、面对面的交流。除了让消费者知晓品牌,或许更重要的是检验产品逻辑、销售链路对不对,如果发现问题,可以迅速修正。“上海消费者对精品咖啡相当专业,让最苛刻的消费者来对我们做验证,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儿了。”夏锐说。上海陆家嘴的咖啡节办了9届,来参加的咖啡品牌数量一直在增长。与此相匹配的,是整座城市的咖啡馆数量,截至去年底,上海咖啡门店数量已经达到9553家,全国第一。摆摊的老板们给了我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人均年饮用数已上升到16.74杯,但全世界的平均数是年均130杯,韩国人更离谱,平均每人每年要喝掉353杯咖啡。顺便说一句,据在韩国留过学的小陈说,他们那喝最多的是大杯美式,“然后不睡觉,一天睡三小时。”巨大的潜在需求量,是人们源源不断进入这个行业的底气。不止一位老板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中国的咖啡市场还有更大的机会和可能性。这种机会在上海显然要明显得多,看上去这里的咖啡市场已经卷到饱和,实际上,打工人的基本盘庞大,对咖啡的需求只会多不会少。一个网络笑话是:入职前搜一下公司附近Manner门店数量,因为这可能是根据加班程度高低进行疏密分布的。这甚至对上了另一个流行梗:上海人不睡午觉的吗?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3中国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上海市午休人群占比是全国倒数第2,仅占总人数的49.6%。在生活和工作节奏足够高速的上海,咖啡是一针打工人的“强心剂”。人类学学者克里斯塔尔·德科斯塔曾这样写:“我们生活在一个时时刻刻都要求高效的时代。而咖啡作为一种精神刺激物,成为我们在感觉自己效率不高、精神不振时,理所当然想要选择的东西。”咖啡节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上办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摊位前抿一口打工人续命水,抬头看到的全是全球头部金融及相关企业,大概有30万白领在这附近上班,咖啡在这里是实实在在的功能性提神饮料,为上海的经济引擎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价值。甚至,陆家嘴商圈的连锁咖啡店的含量,本就是全上海最高。据《上海通志》记载,1853年英国人劳惠施(J. Lewellyn)在上海花园弄一号(现在的南京东路)开的老德记药房,是上海最早售卖咖啡的地方。今天,南京东路商圈的咖啡馆已经开到40家左右。倏忽已经近两百年,从远洋外舶来的咖啡,就这样嵌入了这座城市的日常,成为它高速流淌的血脉里,一样永不停歇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