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大伟:腐败官员进法学院 (又添新例) | 麦田书坊

2014-12-22 周大伟 麦读

【编者按】今天公布的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金道铭因严重违纪被双开一案,编者习惯性地检视他的履历,发现几年前周大伟先生揭示的“腐败官员进法学院”现象再次应验,这位落马高官的履历显示:“1995.04——1997.04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法律系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03.03——2004.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职学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腐败官员为什么会热衷于进法学院?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课题。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背后一定有某种规律性的原因,如果有谁深入研究一下,相信一定还能挖出更多新鲜劲爆的材料。


这些年里,不知从那一天起,我开始关注那些因腐败而落马的官员的学历背景。当下,许多官员的名片上,常常拖着硕士、博士之类的学位,甚至还挂着教授、硕导、博导等称号。我吃惊地发现,有不少腐败官员都持有那些中国名牌法学院授予的“在职研究生”学历。

比如,因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市长许宗衡的履历表明,许宗衡在1994年7月-1996年8月担任深圳海天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期间,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民商法专业研究生班学习。用今天时髦的话说,他的学历属于“在职法律研究生学历”。

大概是个偶然的巧合,确切地说,许宗衡市长和我学的是同一个专业:民商法。在法律专业中,民商法并不容易读。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读民法专业时,感到学习压力很大,看专业书、强化外语(包括第二外语)、翻译并精读经典原著、外出调研、写毕业论文,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我和同学们几乎总是把星期天当成“星期七”在用。许宗衡当时身兼要职,正在日以继夜地为出版社扭亏为盈操劳不停,能有多少时间来读书、应付课程、考试和写学位论文呢?

更有趣的是,1998年秋天,笔者和许宗衡在深圳一宴会上相邻就座,有过一面之交,当时我曾主动告诉许先生我的专业是民商法(当时并不知道他的学历背景)。我清晰地记得,许宗衡对我提到的这个专业名称没有任何反应。凭借一个普通人的想象力,都不难觉察到,许宗衡这个学历有点儿可疑。

原以为,腐败官员只对金钱美女感兴趣,没想到他们对大学里的学位甚至职称也感兴趣。这些年来,海内外以各种廉价方式出售给官员的学位主要是两种:法学和经济管理学。其中,在国内官场里,拥有在职法律学位(硕士或博士)的领导为数众多。千龙新闻网曾有报道说,三年前,河南某县官场就“人才济济”,从县委书记、县长、副县长到乡长、派出所长,递上来的名片大都印有“法学硕士”、“经济学硕士”。可这个县尽管有那么多高学历“人才”,至今还让全县100多万群众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突发奇想:官员们进法学院的很多,倒很少听说有进医学院的。写到这里,人们的思绪不由得会联想到十几年前贺卫方教授那篇著名的《复员军人进法院》一文。贺教授在该文中曾大胆发问:复员军人为什么被安排进法院而没有进医院?法学和医学难道不都是与人命相关的职业吗?今非昔比,如今复员军人进法院已经不那么容易了,但在职官员们进法学院倒成了一道新的风景。说到底,我们的社会(包括法律人自身)还是太没有把法律学科当回事儿,和医学相比较,我们的法学门槛还太低、法学课程还太幼稚、法学论文还太容易抄袭、法学学位还太廉价。

近些年来,官员们的学历年年跃进,文凭逐浪攀高。官员们喜欢读书,本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我们今天所见所闻的事实则与此大相径庭。很多官员平时并不热衷读书或忙于事务无暇读书,但却千方百计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公款,与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其中的某些自然人)“合谋”,以弄虚作假的方式——在短期内“大跃进”式地完成了“文凭交易”。那些身居高位或者准备身居高位的官员们,之所以需要这样一纸文凭,显然不是为了更新知识,而是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升迁铺路石。官员学历造假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腐败行为,不但损害了高校的学术风气,助长了官员的造假之风,也动摇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和信用基础。

如今,硕士学位早已不能满足官场的需求,随着“博士学位成为提拔指标”,博士学位开始变得供不应求。为了适应官场愈来愈旺盛的需求,各大学里已经展开了提高在职博士学位产量的新一轮竞争。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纪宝成曾抱怨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都在官场。但是,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这些廉价的文凭又是如何出售给官员的呢?难道我们的大学就没有责任吗?显然,没有某些高校法学院的“积极配合”,官员混文凭恐怕也难得逞。不知从哪一天起,中国各地大学法学院的硕导和博导们,开始成为官僚政客们追逐的对象。在一次次觥筹交错之间,一桩桩廉价出售学历的交易迅速达成。高校的官员们和导师们甚至为此公开互相攀比,看谁招募的官员数量多、官衔高、名气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尤其对于那些显赫一时的现任或退休高官,别说区区一纸文凭,就连兼职博士生导师的名头,都有学校破格送上门去。

2009年中国法治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法学教育至今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育准入制度,更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改革开放30年增长了105.6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达6万多人,30年增长了260多倍。2008年,中国法学博士毕业生人数1700余人,法学博士招生人数2500余人,法学博士在校学生人数8500余人。此外,全国还大约有300万党校文凭的持有者,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持有法学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文凭。方流芳先生在《追问中国法学教育》一文中尖锐地指出:“在21世纪的中国,每个法学院、系的名称都和‘研究生课程班’、‘在职研究生班’、‘本科双学位班’、‘专科升本科班’、‘在职法律硕士班’、‘法律文凭自学考试班’等光怪陆离的招生广告联系在一起,公立大学同时在经营着不折不扣的营利性项目”。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劳伦斯·弗里德曼在《美国二十世纪法律史》一书中回顾到,在100多年前的美国,也曾有过各类法学院像野兔子一样野蛮生长的年代。当年,很多匆匆成立的法学院为了扩大生源,在全日制大学招生外,特开设各种“法律夜校”并向夜校生发放法学文凭。前来读书的学生大多是蓝领工人和家境贫困的少数族裔群体。尽管“法律夜校”也曾培养出若干法律专才,但大量法律文凭的滥发,导致整个法学教育质量的急速下滑。此刻,哈佛大学法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等著名法学院就断然拒绝降低招生标准,不仅不随波逐流,反而顶风而上——提高招生门槛:要求法学院的学生入学前必须已经取得过一个本科学位。到了上世纪30年代,几乎所有美国法学院都采用哈佛法学院的“高标准、严要求”,由此奠定了美国法学院高大上的声誉。此后的年月里,这些世界著名法学院,如同一只只美丽耀眼的孔雀,像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珍惜自己的名誉,不以任何名义廉价“出售”自己的文凭。

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名牌大学法学院可以为了区区小利“傍官员和大款”,低三下四地敞开大门让他们自由进出呢?看来,今天的中国,那些已经感觉自己是“中国最好的”以及那些打算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法学院们,对什么是“真正的”法学院还理解不深。我们靠负债建设在硬件上大干快上,靠降低门槛对廉价卖文凭一路绿灯,但还不知道知识与学历大量注水后会严重扰乱公正公平并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看来,在浮躁的生活烟尘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正在轻易地翻越我们法学院的神圣围墙。中国的法学院如果不能形成行业自律,如果继续纵容腐败势力,如果继续对招生舞弊等现象集体失语,那么中国法学教育的沉沦将指日可待。时至今日,悬崖勒马,未为晚也。否则,就像张爱玲早年那句漫不经心的话语所说的:“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这篇稿子写到这里,本应收笔打住。在关闭电脑前,又顺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与许宗衡案牵连的另一位深圳落马官员余伟良的学历。不料,又有惊诧的发现:余伟良,深圳龙岗区区委原书记,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因涉嫌腐败,已被双规。

请大家继续关注,看看到底有多少腐败官员曾经进过我们神圣的“法学院”。



“麦田书坊”,或以守望自期,但它首先致力于播种,耕耘,贡献希望之果

——张思之


麦田书坊致力于法政人文阅读,投稿请寄:maitianyuedu@126.com,

也可添加麦田书坊出品人曾健个人微信号:dafengqy,获得更多出版动态、阅读分享与交流,时有私人礼物相赠,验证方式:麦田+职业

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

作者名+麥田書坊出品+微信号:

maitianshufa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