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hat ID maitianshufang Intro 法律人与好书的连接点。 作者=戴维·奥布莱恩 译者=何帆 来源=《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导论 与过去相比,大法官与法官近年选择更多场合发声,发言频率也有所增加。罗伯茨法院(2005年至今)九人全部在公共事务电视台(CSPAN)的专题片《最高法院:美国最高司法机关》(The Supreme Court: Home to Americas Highest Court)(具体访谈内容已收入〔美〕布莱恩·拉姆、〔美〕苏珊·斯温、〔美〕马克·法卡斯编:《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何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译者注)中出镜,还同意接受一些拟撰写最高法院题材书籍的记者访谈。首席大法官约翰·G.罗伯茨(John G.Roberts)在美国广播公司(ABC)黄金时段播出的《夜线》(Nightline)节目接受采访,露丝·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大法官接受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的采访,安东宁·斯卡利亚(Antonin Scalia)和斯蒂芬·G.布雷耶(Stephen G.Breyer)大法官就最高法院能否适用外国判例和法律在庭外展开论战,有8位大法官参加过关于法律论辩技巧方面的访谈。 他们不再忌讳谈及一些争议性话题,包括那些已经诉至,或者可能诉至最高法院的案件。例如,曾与掌管能源事务的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一起猎鸭的斯卡利亚大法官,就公开为自己拒绝在一起与切尼相关的案件中回避而辩解:“如果你们连自己的最高法院大法官都不信任,那还能相信谁……我在审判席上最引以为豪之事,就是从不允许自己放弃审判职责。” 这还不是头一回。在另一个场合,斯卡利亚大法官曾公开批评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判定“效忠誓词”中的“上帝庇护下的国家”之表述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判决。他说,那个判决“把上帝排除在公共论坛和政治生活之外”,根本就判错了。 最高法院2004年批准复审这起名为“埃尔克·格罗夫统一学区诉纽道案”(Elk Grove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v.Newdow)的案件时,原审原告迈克尔·A.纽道(Michael A.Newdow)就依据斯卡利亚大法官针对本案的庭外评述,要求他主动回避。斯卡利亚大法官还曾直言不讳地阐明过最高法院在堕胎领域的立场,这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他并不是唯一一位就此话题发声的大法官。金斯伯格大法官曾大胆放言:“我根本不相信最高法院会推翻‘罗伊诉韦德案’(Roe v.Wade)判决,进而禁止女性堕胎,这事不可能发生。这对贫困女性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 一些现任大法官——如克拉伦斯·托马斯和萨缪尔·A.阿利托(Samuel A.Alito)——很少公开发言,但在法学院讲座或小范围的学生群体面前,有时也会发发牢骚。例如,托马斯大法官曾抱怨罗伯茨法院大包大揽了太多“棘手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更应交给民选官员去处理。 美国公众对法院工作和司法制度知之甚少。前国会议员、后来担任联邦上诉法官的艾伯纳·J.米卡瓦(Abner J.Mikva)在回答某位记者关于普通美国人是否了解司法制度的问题时,说道:“不。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法院的了解比对国会更少。大家对国会的许多认识都是错的,但法院对他们而言则充满神秘感。我非常担心这一点。我的一些法官同行认为,与另外两个政府分支相比,法院要受到更多尊重。我则遗憾地认为,我们之所以受到爱戴,只是因为人家不了解我们罢了。” 事实上,就像退休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2011年在佛罗里达大学一次演说中提到的,调查显示:2/3的美国人至少可以说出福克斯频道《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节目一位评委的名字,但不到1/2的人可以说出最高法院一位大法官的名字。 对司法的神秘感,部分源自杰罗姆·弗兰克(Jerome Frank)法官所说的“法袍崇拜”。 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大法官则形象地将之比喻为“法官慎言”。“法官慎言”的传统来自一系列制度、政治和历史方面的考虑。宪法第三条将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和国会设立的联邦下级法院,要求司法机关只能处理具体案件与讼争。建国之初,联邦法院系统曾据此拒绝就抽象或假设议题出具咨询意见或建议。私下出具咨询意见的做法,违反权力分立原则,有碍司法独立,大法官和法官大都坚持不在庭外对自己的判决或意见发表评论。正如小威廉·J.布伦南大法官所述: 我家乡[新泽西州]伟大的首席大法官亚瑟·T.范德比尔特[Arthur T.Vanderbilt]曾被记者问及他所撰写的某段判词的含义,这段判词在外界引起很大争议。首席大法官回答:“先生,我们负责写判决,但不负责解释判决。”这并非傲慢自大——而是在直言不讳地提醒记者,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法官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写出的判决,而不是法官事后的解释或评论,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司法独立。 解释判决之所以不妥,可能基于各种原因:雨果·L.布莱克(Hugo L.Black)大法官认为,法官庭外对案件的评论有未审先判之嫌;哈伦·F.斯通(Harlan F.Stone)大法官则指出,这样的公开讨论只会激起争议。 无论是一审判决,还是上诉审判决,都不会完整描述判决形成的过程。它们的目的是证明具体个案判决的正当性,只会简单叙述案件诉讼流程。法兰克福特大法官说过:“法院判决过程中可能蕴含的妥协,可能承载的合力,可能影响裁判却未能明言的诸多考虑,以及正式判决作出前文书内容的多次调整——这些因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体现在判决书正文里。” 本杰明·N.卡多佐大法官奉行法官“自律准则”,在最高法院任期内,从不泄露任何关于合议和审判过程的内容。与立法决定不同,法院判决,尤其是最高法院与上诉法院的判决,通常采取合议制,是在小刘易斯·鲍威尔大法官所谓“相互交流沟通的最后堡垒”内形成的。由于终身任职的大法官必须坐在一起合议案件,因此,对案件审议过程的庭外评述,应当确保克制、秘而不宣,无论对内部流程还是合议内容,都应严格保密。厄尔·沃伦首席大法官曾回忆:“进入法院工作,你就必须使自己适应这个机构,就像适应一段婚姻那样,你要认识到,你不可能每天工作时勾心斗角,在工作之外却怡然自得。”一系列历史教训表明,法官不仅应当控制自己针对诉讼程序和法律立场的发言,对政治言论更应谨慎。 建国之初,各种政治力量对宪法含义存在激烈争议,法官时常会卷入其中。约翰·杰伊(John Jay)首席大法官曾竞争纽约州州长之职,但没有参与竞选,威廉·库欣(William Cushing)大法官曾角逐马萨诸塞州州长;塞缪尔·蔡斯(Samuel Chase)大法官与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竞选过总统。然而,从19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民间对法官积极介入政党政治的不满日益强烈,尤其是约翰·麦克莱恩(John McLean)大法官的所作所为。不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大法官和法官继续承担了许多司法职权之外的职能,如裁决边界争议或执掌特别委员会。1916年,查尔斯·埃文斯·休斯(Charles Evans Hughes)辞去大法官职务,与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竞选总统。威廉·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首席大法官曾向共和党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法兰克福特和路易斯·D.布兰代斯(Louis D.Brandeis)大法官与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总统的交情都很深。在特定情况下,最高法院成员还会受领一些司法职权之外的特别任务。较典型的是,欧文·J.罗伯茨(Owen J.Roberts)大法官曾领导一个总统委任的委员会调查“珍珠港事件”;罗伯特·H.杰克逊 (Robert H.Jackson)大法官曾在纽伦堡审判中作为首席检察官,指控纳粹首脑的战争罪行;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后,厄尔·沃伦勉为其难地出任调查委员会主席。最近的实例则是,威廉·H.伦奎斯特首席大法官曾根据宪法规定,主持参议院对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弹劾审判。 19世纪初,法官就司法事务和政治事务发表立场的主要平台由国会提供,国会立法要求最高法院大法官在各地巡回听审,审理大陪审团提交的案件。尽管绝大多数大法官限制大陪审团就宪法原则或最新立法兴讼,不少人还是借此进行政治攻击,并卷入联邦党人和杰弗逊共和党人之间的激烈党争。这类做法在1805年,因针对塞缪尔·蔡斯大法官“漠视司法尊严,玩忽职守行为”的弹劾审判达到高潮。扣在这位大法官头上的罪状是“对大陪审团滥用司法权力……散布缺乏节制、有煽动性的政治言论……这种行为应当受到强烈谴责,与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之职位极不相称”。 尽管存在制度、政治和历史方面的顾虑,法官的庭外评述仍很常见。不过,历史上确实有一些非常低调的法官:罗杰·B.坦尼(Roger B.Taney)、莫里森·R.韦特(Morrison R.Waite)、爱德华·D.怀特(Edward D.White)、哈伦·菲斯克·斯通(Harlan Fiske Stone),还有卡多佐和瑟古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这些人出任大法官后都很少发声。当代大法官中,戴维·H.苏特大法官仍严格依循上述传统。但是,还是有些法官——如法兰克福特大法官——虽然公开宣称“法官慎言”,但还是就司法事务和非司法话题频频发表公共言论。 事实上,尽管存在“法官慎言”的传统,但这个表述的修辞意义远大于实践价值,长久以来,大法官和法官们仍习惯直言不讳。与历史传统的不同在于,大法官和法官们似乎更热衷于表达自己对重要法律和政治争议的观点。 许多大法官和法官在宪法和公法领域的著述,是一种典型、抽象,至今仍很常见的庭外评述形式。 大法官和法官们在庭外发声以何种形式,有哪些主题,这些评述有何价值,对美国司法有何影响?赞赏后您将收到全文和语音朗诵版(本期主播:田书君)↓ 进入我们的秘密王国吧↓ Reward people gave a reward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