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的艾美奖获奖纪录片 是《北京折叠》的影像版 | 麦读剧场
什么是地区艾美奖
什么是雨果奖
《北京折叠》的三个空间
获奖纪录片里的第三空间
读完大概需要五分钟。
艾美奖科普时间
2016 年第 68 届洛杉矶地区艾美奖(68th Los Angeles Area Emmy Award
)「最佳社会与法制类节目奖」(Best Crime / Social Issue Programming)颁给了一部中国影片——《中国能实现和谐吗?》(Can China be Harmonious?)。影片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是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China's Challenges)第二季第一集。
68th Los Angeles Area Emmy Awards, held on July 23, 2016.
艾美奖(Emmy Awards)是美国电视界的最高奖项,地位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音乐节的格莱美=戏剧界的东尼奖。艾美奖主要分为黄金时段艾美奖(Primetime Emmy Awards),日间艾美奖(Daytime Emmy Awards)和国际艾美奖(International Emmy Awards)等六个主要的奖项,分别由三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机构颁发,热度和权威性亦大不相同。
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是黄金时段艾美奖,顾名思义主要奖励每日下午 6 点到次日凌晨 2 点的黄金时段播出的剧集。比如《权力的游戏》《周六夜现场》。
除此之外还有 20 个地区艾美奖,是国家电视艺术与技术学会(NATAS)的各个分会给自己覆盖的地区电视节目办的一种地方性的艾美奖,有各自的评奖规则。其中又以洛杉矶地区艾美奖为其中翘楚,是地区艾美奖中唯一一个由电视艺术与技术学会(ATAS,日间艾美奖的评选机构)评选的奖项。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获奖之人都统称为艾美奖得主(Emmy Award winners)。本次获奖的纪录片《中国能实现和谐吗?》在美国公共电视网南加州台(pbs socal)播出,因此送评第 68 届洛杉矶地区艾美奖并获奖。
雨果奖科普时间
雨果奖(英文:Hugo Award)是「世界科幻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简称WSFS)颁发的奖项,得名于《惊奇故事杂志》(Amazing Stories)的创办人「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自 1953 年起颁发,每年由世界科幻年会(Worldcon, World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的参加者投票,从上年度内的作品中选出获奖者。与星云奖同为科幻界最受瞩目的年度奖项。雨果奖的评奖对象不限于科幻(Science Fiction),还包括奇幻(Fantasy)作品。例如,2015 年短篇戏剧奖提名就有《权力的游戏》第四季第八集「The Mountain and the Viper」。
雨果奖和星云奖之于科幻艺术界=电视界的艾美=电影界的奥斯卡=音乐节的格莱美=戏剧界的东尼奖。
刘慈欣与郝景芳获奖作品的翻译者皆是刘宇昆,一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科幻小说的来自波士顿法律圈的律师……
去年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2016 年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中短篇小说奖。
《北京折叠》的三个空间
《北京折叠》里 22 世纪的北京(为了解决人口爆炸问题?)把自己折叠成了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住着管理者,第二空间是中产,第三空间则是底层劳动者。
已经实行 48 小时制的北京,24 小时属于第一空间,16 小时属于第二空间,留给第三空间的是 8 个小时。时间一到,大地翻转,另两个空间则通过胶囊进入休眠状态——此为折叠。
故事主角是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了让处理垃圾时捡来的养女能上一个好点的幼儿园,他要离开第三空间,从第二空间送一封信到第一空间,而这是非法的,被抓到会坐牢。同样挣十万块,第三空间的老刀要 10 个月,第二空间的银行职员要 1 个月,第一空间的贵妇人只用 1 周。而老刀一个非法来回可以赚 20 万。
第一空间只有 500 万人,主要活动是社交和思考,配置着三个空间的时间和资源。第二空间有 2500 万人,有空闲时间自我提升,培养技能。第三空间有 5000 万人,单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
从作者对三个空间建筑、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述看,空间划分其实异常简单粗暴,第一空间对应在帝都中央四合院办公或起居的城市管理者;第二空间对应有一技之长的中产;第三空间对应清洁工等底层人士。(小说原文大家应该都已经读过了,没读过的点击「阅读原文」直达。)
雨果奖和艾美奖,不约而同,把奖项颁给了反映中国社会阶层割裂的作品。毫不夸张地说,获得艾美奖的《中国能实现和谐吗?》是对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的人物和问题的具象化。
镜头下的中国空间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上海广播电视台(SMG) 2014 年推出的重大纪录片项目。节目由上海外语频道联合国际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中国三十年》的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精心打造而成。纪录片聚焦当下中国经济、民生、创新、政治和价值观五大热点问题,客观呈现了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库恩担任全片的策划、撰稿、旁白。
节目列表,点击放大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所拍摄的纪录片是要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库恩
为展现一个丰富、多元和复杂的中国,摄制组从贵州遵义习水县的留守儿童杨莹莹,到北京著名的「城中村」皮村别开生面的打工春晚;从山东滨州有着百年草柳编传统的湾头村如何变身「淘宝村」,到上海自贸区进行的各项金融和体制创新;从居住长江源头的藏民自发保护生态环境,到上汽致力新能源车的研发。话题触及教育、养老、城管、农民工、留守儿童、农村土地流转、电子商务、自主品牌、科技创新、国学热等等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
节目的采访与拍摄历时超过一年,总行程逾40,000公里。旨在向国际社会解释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中国梦」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中国能实现和谐吗?》是《中国面临的挑战》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集。本集关注的主题是社会与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01649t9zw&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观看《中国能实现和谐吗?》
本集内容涉及两亿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留守儿童怎么办?教育公平能实现么?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打工,融入城市的梦想能实现么?城管的工作、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如何解决?
《中国能实现和谐吗?》导演戴导得知获奖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写:
我就记得为了找到留守贵州的莹莹在上海的爸妈,在大冬天里一次次往浦江镇跑;在终于找到他们的那天晚上,因为担心我赶不上回家的地铁,打工兄弟用他那辆清零桄榔哪儿都会响的电动车载我去地铁站;第二年的小年夜也是挤在他们 10 平米的出租房里拍摄。到后来,打工兄弟的电动车在工地被偷了,发短信来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向他老板索赔。同为新闻「民工」的我却只能默默地回过去,「这事儿估计警察都没办法。」
那年采访的人物里,有三组主人公已经离开了拍摄时的城市。因为际遇,他们在某一段时间里,与这座城市相遇、奉献,又分离,留下不一定意味着美好,离开却未必是主动选择。罗哩叭嗦那么多,其实只是想祝贺「中国面临的挑战」得奖时,希望这份好运气,也可以落到他们身上。——以上摘自微信号「虎皮妈的夜般船」
中国能实现和谐吗?借用《北京折叠》中的话语就是:三个空间的人能够融合吗?基尼系数能消灭吗?中国能实现资本主义一直无法解决的阶级分层病吗?
在呼啸而来的经济超速发展和衰退中,如何让三个空间的人和平共处,解决资本主义文化体系一直在鞭笞从未彻底解决的难题。除了是对执政者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考验,似乎也是对另一种治理智慧的考验。
不借助科幻,人类能通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