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瑞华推荐:法律人读这 6 种书 建立多学科知识体系 | 麦读书单

2017-06-06 陈瑞华 麦读


麦读 2017 年第 12 期书单*

法律人如何建立多学科知识体系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套装

*查看所有麦读书单点击:麦读菜单-必读栏目-麦读书单;往期荐书点击:麦读菜单-麦读书店




来源=《论法学研究方法》

作者=陈瑞华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从经验到理论这一惊心动魄的跳跃,青年学者应该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知识和素质的培训呢?


途径还是有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博览群书,逐步做知识上的积累。各门学科的经典著作都要涉猎,要自觉建立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近几年来,我越来越体会到,真正能使你提出理论的,有时候不一定是法学的知识,而是多学科知识积累和交叉的结果


比如我们要研究业绩考评制度,如果没有点经济学的知识做背景,又怎么能够提出新的理论呢?这些年来,我之所以能够对社会科学方法有了一点心得并进行了研究上的转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作品。


(1)经济学著作



其中首推林毅夫教授的《论经济学方法》,在这本书中,他通过与学生对话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把经济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表述了出来,我在里面发现了社会科学共通的研究方法,对我启发很大。


还有张五常教授的一系列作品,包括他博士论文《佃农理论》的序言。张五常教授善于把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且社会生活中的例子也是信手拈来,往往能够通过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2)历史学著作



比如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部仅仅描述某一年份中几个人物和几个事件的小册子,能够洛阳纸贵,人手一册,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可以吸引各种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我发现,与传统历史著作单纯叙述故事不同的是,黄仁宇先生在这本书中,既有理论提炼和分析框架,又有对历史深层结构的宏观把握和深刻透视,比如他提出中国传统政治缺少「数目字管理」,这一概念在学术圈内的影响非常之大。按照这一总结,黄仁宇先生实际上作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即使没有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在缺乏「数目字管理」的传统政治框架下,中国早晚也是要出问题的。类似这样极为精辟的理论观点在文中还有很多。


历史学著作中给我带来震撼性影响的还有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在这部著作中,唐德刚先生用其渊博的知识对很多历史事件作出了重新的阐述,他使我们对一些历史问题的成见受到了一种震撼性、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比如对义和团的评价,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对李鸿章的评价,对太平天国的评价,都让人耳目一新。究其原因,在于唐先生的研究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比较,处处充满了比较史学的方法,特别是在他的历史研究中提出了「历史三峡说」,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具有极大的理论穿透力。


(3)社会学著作



比如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极为深刻地解释了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文化原因,尽管费老在文中对差序格局并没有进行多少学理上的论证,而更多的是一种散文性质的描述,但我们却能够发现这个概念背后天才般的想象力


另外,涂尔干(又称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也很值得推荐,这本书堪称社会学学科诞生以来第一部研究社会问题的著作,在此之前,很多人都研究过自杀现象,有的人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有的人则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但都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而没有把自杀当成一种社会现象,涂尔干则站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研究自杀问题,从而得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他认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运动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原来那套维持整个社会、能解决这些心理困扰的社会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随之崩溃,最终导致了自杀现象的大规模出现。类似这样的经典著作非常之多,像胡适的作品、波普尔的作品都在不同时期给了我相同的震撼和巨大的启发。一旦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理论上的感悟和想象力自然就能够水到渠成。所以青年学生不要着急,要通过阅读来逐渐接近研究的更高境界。



猜你喜欢:法学论文写作的 5 大硬伤及对策为什么我们写不出畅销的人文学术图书?《法学论文写作》精华集锦关于中英文法律写作 推荐这 6 本书法律人论文写作有哪些「神网站」陈瑞华:这是理论创新最好的时代白建军:大数据对法学研究的影响陈兴良:学者就是作家苏力:写作是一种交流



投稿邮箱:lushuhui@maidupress.com;添加麦麦个人微信( xmxm2025 )加入「麦读书友会」,第一时间获取麦读书店福利和图书资讯。

  进入麦读书店购买法学论文写作套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