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尾读完苏力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 书评
作者=鲁佳 法学硕士,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
原标题=另一个「苏力的世界」——兼评苏力《走不出的风景》
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苏力的文字时的场景:初入法学院,混迹图书馆,对法学学术领域尚不甚了解,对阅读法学论文还心怀恐惧。但我就在一本本法学核心期刊里,误打误撞找到了这如此吸引我的文字和叙事方式。这是严谨的法学文章,逻辑分析丝丝入扣;又似灵性的文学作品,文字运用句句精美。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法学思辨的魅力,理性与智慧的分析,还有作者那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我这个法学院新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原来法学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原来法律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这样去解读。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疯狂搜寻苏力在法学期刊上发表的各篇文章,用以满足我作为一名法学院新生,对法学论文的智识需求。很快,我就在当时位于海淀图书城地下一层的「国林风书店」买到了他的第一本专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本书让我全面爱上了法学,迷上了苏力。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苏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苏力的一篇篇文章和一本本专著,伴我度过了就读法学院期间,那些既单纯又美好的时光。毕业以后,虽然离开了法学院,渐行渐远于法学学术领域,也没有从事与学术研究有关的工作,但苏力的书我依然一本接一本的买,苏力的文章我也仍然一篇接一篇的读。他的思想和文字让我在精神上一直与法学学术领域紧紧相连。闲暇之余,看苏力如何用他独到深刻的法学思维,优美隽永的文字功夫,如庖丁解牛般剖析一个个社会事件,是一种「学术的欢愉」。除了坚持阅读苏力的文章外,还有一个我会自觉去做的学习行为,就是听贺卫方的讲座。「读苏力的文章,听老贺的演讲」是我自法学院毕业以后,还一直主动保留着的两大法学学习习惯。
记不清具体是从哪一天开始,网上突然渐渐流传起苏力每年在北大法学院迎来送往的一篇篇演讲。这让我这个一直追逐苏力的思想与文字的人,发现了一个对我而言,在苏力的法学论文以外更绚丽的苏力的世界。这些演讲的内容与法学有关,与北大有关,但更与社会有关,与中国有关。
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在演讲里,苏力完全摆脱了以往其写作的纯法学文章对学科的限制,更多地展示了他文学与诗性的一面。他骨子里的文人气质和诗人情怀,在这些演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我看来,这些演讲稿的价值,不仅不低于他的法学论文与著作,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对他的法学研究更是有益的填充。这些在网上被学生广为转帖的文字,与苏力自己的法学论文专著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完美的「苏力的世界」。
同时,苏力以北大法学院院长的身份,每年对学生做的这些情真意切,发自肺腑,不仅好看好听其实也非常有益有用的演讲,也在全国高校各大法学院的院长演讲中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文风。文笔清新浪漫,内容理性务实。可以说,苏力的这一篇篇演讲稿,开创了中国教育界领导演讲风格的新天地。这一次,苏力从学者以外的角度,也即是从法学院院长的行政身份这个角度,再次回答了他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自序中对他自己提出的「什么是你的贡献?」那个直击人心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些演讲,就是苏力以法学院院长的身份,为中国法学界,为中国学术界,甚至为中国官场(如果我们不否认法学院院长也是官员的话)作出的另一种有力的贡献。
苏力的这种演讲几乎成了一种惯例。在2001年之后的每年的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或者迎新仪式这样的场合,苏力都会推出一篇又一篇全新的演讲。而且每一篇都独具特色,令人惊喜。
实际上,作为法学院的行政领导,象这种原创而又别开生面的演讲,只需有一篇,就足以触动中国大学的官样演讲那一池静水。而苏力却年复一年地贡献新的作品,不断地超越上一年的自己。我当时一边在读他这些令我非常感动的文字时,一边甚至产生了这样的担忧,「他今年这篇演讲稿写得这么精彩,会不会到了下一次,就写不了这么独到的文章了,甚至写不出来了……」。毕竟,苏力不是演讲稿作家,他是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早已在法学界作出了太多学术贡献的法学家。写这些演讲稿,只能算是他作为学者的副业和爱好。有一篇两篇,就已足够点缀他那丰富的学术世界。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
苏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第1版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确实是杞人忧天,从2001年到2010年,苏力一直在用他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语言,精彩的修辞,以及思想、语言和修辞背后真诚的力量,贡献了一篇又一篇经典的致辞,打动了一届又一届法学学子。
从苏力的第一篇以法学院院长身份的致辞开始,他已经坚持了十年。到了后来,在各大法学院的BBS上,他的这些演讲稿被无数的学子转帖和引用。每到临近毕业或开学时,BBS上总会有人讨论「苏力这次又要说些什么」,他的演讲已经成为了学子们的一种殷殷期待,成了北大法学学子的一种特殊待遇。甚至在网上,还出现了学生们以苏力的口吻,模仿其风格而杜撰的演讲词。
一所大学的院系行政领导的演讲词被学生自发地讨论、期待、模仿、甚至届届流传,这在充斥着官样文章的中国大学里,本身就是一种另类,一种奇迹。甚至,这些演讲辞由于其自身文本的魅力、传播方式的自发与新奇、以及受众反应的主动与热烈,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是苏力以院长(而不仅仅是学者)的身份对中国教育界(而不仅仅是学术界)作出的特有贡献。迄今为止,这种贡献在法学界还未能真正被模仿和超越。
然而,正如苏力自己在演讲中所言,「流水是我们的命运,我们都将远去」,在干满两届北大法学院院长以后,苏力也已经卸下这份行政职务,更加安心于学术。这对于我们这些每年都还在期待他的全新演讲的人而言,对以后的法学院学子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但值得庆幸的是,苏力在担任院长期间所做的篇篇演讲,以及他在其他场合所做的一些演讲,都已经以文字的方式被记载了下来。而且最终,还形成了一本集子,一本书。
这本以《走不出的风景》命名的书,是苏力在其法学论文之外的另一个精彩的世界,同样也是「苏力的世界」。
这本书里面的大多数文章,尤其是对法学院学子的演讲部分,我都早已在网上看过,并从中获益匪浅,即使我早已从法学院毕业多年。现在又来重温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为了收藏和怀念。
这些文章,是一位智慧的学者对学生的真情独白。在这本书里,有飞扬的才思,有诗性的智慧,有暗涌的情感,更有人生哲理的传达。甚至可以说是一所大学的法学院院长为法学院的学生上的最重要的两堂课,第一课和最后一课。
这本书的内容横跨十年。十年以来,演讲中谈到的很多热点都成为了历史,很多预言都变成了现实。同时,当时表达的很多思想和观点也都超出了致辞时的具体时空,影响直至今日。这是一本与法学有关的文学演讲作品集,也是一本与现实有关的人生哲学书。这是苏力的情感、智慧与诗性的集合与结晶。这本书还很煽情,却又不失自嘲与幽默。
这本书的致辞对象大多是针对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内容有关北大,但又不仅仅只关于北大。我认为,任何一名法学院的学生,任何一名学生,或者任何一名关心我们社会的青年人或中年人,都可以从中获益,都可以从中学到法学与文学,校园与社会、演讲与修辞等各方面的知识、学识与智识。
这本书所记载的内容,就如同苏力为中国法学和法学院所作的贡献一样,早已经成了我们这一代法学学子共同的风景,我们走不出的风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