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609tw6wig&width=500&height=375&auto=0
▲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视频记录
发掘单位:
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项目负责人:王芬
焦家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西北20公里处的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平原地带,向南距离城子崖遗址约5公里。遗址主要时代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和汉代,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2016-2017年春夏,山东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两次发掘该遗址,发掘面积约2170平方米。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包括1圈夯土墙和壕沟、215座墓葬、116座房址和1座陶窑等。在发现的974座灰坑中,绝大多数属于大汶口文化,此外还包括少量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汉代灰坑。
发掘区域内的聚落功能表现出明显不同,从早到晚经历了I居住期、II埋葬期和III居住期三个大的发展阶段。I居住期的房址多为半地穴式,III居住期多为地面式,这批空间排列有序的房址材料,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居住形态研究的空白。
发现一批系统而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和祭祀材料。墓葬之间分化明显,大型墓葬全部都有重椁一棺或一椁一棺,面积在6-11.66平方米之间,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可达70件,常见玉钺、玉镯、骨雕筒、陶高柄杯、白陶鬹、白陶背壶、白陶杯和彩陶等。有大型墓葬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被毁坏的现象。在大墓附近还发现了集中分布的近20多座祭祀坑,应与大型墓葬有密切关系。坑内或是堆满打碎的陶器,或是埋葬整狗、猪、鹰等,值得关注。中型墓葬数量较多,葬具为一棺,在墓主头端和脚端位置放置陶鼎、陶罐、陶杯等,随身佩戴小件的玉石、蚌类装饰品。小型墓葬规模较小,多无葬具,无随葬品或仅见少量陶器、骨器和蚌器等。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到晚期,墓葬分化表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另外高达62.8%的葬具使用率,这在全国同时期的其它墓地中极为少见。48.4%的墓葬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玉器,玉器分礼器和装饰品两大类。礼器多见玉钺,装饰品则多见玉镯、指环、玉环、串饰和耳坠等,该遗址应是黄河流域一处极为重要的用玉中心。除此之外,还存在双人合葬、拔牙、手握獐牙和随葬龟甲器、贝类、彩陶彩绘陶及白陶等现象。
在发掘区南区的中南部位置,发现了夯土城墙迹象,墙体外侧为壕沟。墙体现存宽度约10-15米,现存高度约0.45-0.90米,每层夯层的厚度约10厘米,已出现版筑技术。墙体有增筑现象。壕沟宽度25-30米,深度约1.5-2米。为了解壕沟的走向和结构,对其进行了重点勘探。勘探结果显示,壕沟平面形状近椭圆形,外围东西长425-435米,南北宽250-360米,总面积约12.25万平方米。壕沟东北角有近80米宽的缺口,在缺口以北约80米处,有东西直向的长约300米的壕沟存在。从发掘的地层关系来看,一些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大型墓葬直接打破夯土墙。因此,夯土墙的年代不会晚于大汶口晚期。种种迹象表明,焦家遗址应是目前发现的海岱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为龙山时代诸城林立的盛况找到了本地的源头。
焦家遗址距离著名的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城址——城子崖遗址只有5公里。夯土城墙、环绕城墙的壕沟和一大批高等级墓葬,加之大批量的高端产品――玉器、白陶和彩陶的发现,昭示着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焦家遗址已成为鲁北古济水流域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意义的都邑性聚落。
▲ 小型墓葬M5
焦家遗址秉承聚落考古和多学科合作的思路。在发掘过程中通过筛选和水洗浮选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的各种自然遗物标本,系统采集土样进行检测和分析,聘请相关专家开展环境、地貌、土壤、水文等专题调研,为全面研究当时的聚落与社会、生态环境、生业结构、人地关系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期、系统的开展焦家遗址的聚落考古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于探讨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内涵、聚落结构和人地关系、更大范围的区域联系以及文明化进程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陈 梅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