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 浙江宁波大榭史前制盐遗址

2018-03-21 文博中国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610faabgh&width=500&height=375&auto=0

▲ 浙江宁波大榭史前制盐遗址视频记录


 发掘单位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雷少

▲ 考古队员工作场景

浙江宁波大榭史前制盐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榭街道(宁波大榭开发区)下厂村,面积约2万平方米。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因配合工程建设,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实施了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Ⅰ、Ⅱ两期发掘。

▲ 大榭遗址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

遗址地处大榭岛北部盆地内的涂毛洞山脚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海拔约2.5-3.5米,地理位置与环境独特。

▲ 大榭遗址Ⅰ、Ⅱ期发掘区探方航拍(合成截图)


文化堆积

遗址文化堆积由早至晚分别为史前、东周和宋元时期,其中史前时期又包括一、二两期遗存,时代分别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和钱山漾文化时期,是为遗址的主体堆积。

▲ 大榭遗址典型地层堆积剖面


主要发现

大榭遗址一期遗存 第⑤层堆积。遗迹发现有墓葬4座、灶坑5座、灰坑66个、灰沟2条、烧结面18处和木桩若干。聚落分为早、晚两段,早段分布在地势较高处,晚段分布在人工土台上。遗物以陶、石器为主,有较多动植物遗存。陶器中一类具有比较典型的良渚文化特征,另一类则未见于良渚文化;石器中有段石锛数量最多,且有不少半成品和改形器。

▲ 大榭遗址一期早段H25平面及出土遗物

▲大榭遗址一期晚段烧结面SM11和SM15平面

▲大榭遗址一期灶坑Z1和Z2平面

▲ 大榭遗址一期晚段土台及其边坡废弃物堆积


大榭遗址一期M1平面及随葬品照


▲ 大榭遗址一期陶器


▲ 大榭遗址一期有段石锛

大榭遗址二期遗存 第④层堆积。遗迹发现有盐灶27座、制盐废弃物堆18处、灰坑5个、陶片堆2处。聚落分布于两座人工土台上,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盐灶均位于台Ⅰ之上,成群分布在三片区域,其结构可分两种,一种为单一型,仅1个灶眼,共5座;一种为复合型,有多个灶眼,共22座。制盐废弃物堆中包含有大量烧土块、碳酸钙小颗粒和制盐陶器。在台Ⅰ边缘下的低洼处还发现两个较大的灰坑,其填土与潮间带滩涂的土质土色接近,可能亦与制盐活动有关。遗物出土有较多陶器和少量玉、石器。陶器中日用器较少,既有比较典型的钱山漾文化特征,又有自身特色;制盐陶器数量最多,可辨器形主要有缸、盆、支脚等。经测年,盐灶及制盐废弃物堆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400-2100年间。

▲大榭遗址二期盐灶群一、二平面

大榭遗址二期土台Ⅰ制盐区遗迹平面航拍

▲大榭遗址二期盐灶单体平面


大榭遗址二期制盐废弃物堆积照


▲大榭遗址二期石、玉器

东周时期文化遗存 第③层堆积。遗迹仅见少量灰坑和灰沟;遗物出土较少,主要有陶鼎,硬陶罐和坛,以及原始瓷钵等。第②层堆积。遗迹仅见少量灰坑和路面;出土遗物中有大量来自我国南方不同窑口的瓷器,以及砖瓦等建筑构件。


科技考古

环境考古 大榭岛约在9000年前成岛,当时遗址所在还是典型的海湾环境;后随着海平面趋稳,逐渐转为淤泥质滩涂;约4900年前,靠近山麓的狭窄地带由滨海微咸水沼泽环境转为淡水环境,但遗址外围仍有大面积淤泥质滩涂,并伴有从西、北侧进入的两条潮沟系统,其中西侧潮沟系统可直达遗址附近。

盐业检测 经对制盐废弃物堆和陶盆上的碳酸钙颗粒作氧同位素分析,其析出温度约为37度,表明其可能为日晒提浓卤水过程中析出后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制盐陶盆残块上的碳酸钙粉末也经历过较高的温度,说明陶盆应曾经过某种形式的加热。经对土台Ⅰ堆土样品作粒度、无机元素地球化学和重矿物分析,显示其受过海水影响且部分来自滩涂。可见这些遗存均与海盐制作有关,且在制盐过程中有采集盐泥、日晒提浓和加热卤水等步骤。

▲ 考古队员工作场景

价值意义

经综合研究分析与多轮专家论证,大榭史前制盐遗址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遗址二期遗存中发现了目前我国最早的制作海盐的证据。这些制盐遗迹和遗物与英、德、法等国同时期的盐业遗存非常相似,从而为探讨古代海盐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浙东沿海地区的交通、贸易和社会复杂化等课题提供了重要实证。

遗址一、二期遗存中既分别有着比较典型的良渚文化和钱山漾文化因素,又各有鲜明的自身特色。这为构建浙东沿海地区的史前文化序列、完善史前文化谱系提供了珍贵资料。

遗址位居宁绍平原和舟山群岛之间,地理位置独特,其发现为探讨当时的人海关系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的案例。

▲ 考古队员工作场景


▲ 考古队员工作场景


▲ 考古队员工作场景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陈 梅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