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4.浙江绍兴兰若寺墓地

2018-03-28 中国文物报 文博中国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6090uuuls&width=500&height=375&auto=0

▲ 浙江绍兴兰若寺墓地视频记录


发掘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考古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黄昊德、罗汝鹏

▲ 考古队员合照

为配合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兰若寺水库裸心湖建设项目开展,平水镇镇政府向浙江省文物局申报考古勘探工作,2016年11月1日始,浙江省文物局委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联合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考古处对建设规划范围进行考古探勘,至12月底基本确定该区域内应存在一处大规模、高等级的南宋时期墓地(下称兰若寺墓地)。

▲ 兰若寺墓地地理位置

兰若寺墓地位于平水镇东部,青龙山与日铸岭之间的峡谷地区,小地名称皇坟山,墓地距离南宋皇家陵园宋六陵仅6公里。

▲ 兰若寺寺庙遗址位置图

▲ 兰若寺墓地墓园发掘成果图

田野勘探发现,兰若寺墓地由风水环境、墓园、坟寺等组成,为配合建设项目开展,本次考古工作主要针对墓地的墓园部分进行抢救性发掘。

▲ 兰若寺墓园建筑格局

▲ 墓园正门遗迹

▲ 殿门及厢房遗迹

▲ 享殿及庭院遗迹

墓园的选址采用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丧葬习俗的理念,具备完整的风水格局,是典型的“怀抱之地”。

▲ 主墓保存状态

墓园坐北朝南,至少由四级大台地构成,中轴线方向为323°,已知面积达12000平方米,根据建筑布局差异,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园区。其中,第一级台地为下园区,第二至第四级台地为上园区。

▲ 上园区附属建筑区

▲ 下园区东部平面状态

下园区由围墙圈定,墙体的石砌墙基基本保存完整,构成封闭区域。园内除保存部分神道、正门遗存以及便门遗存外,其余遗迹基本破坏殆尽,该区域推测可能是与南宋帝陵单独建设的用于日常祭享和守陵人居住的“下宫”具有相似意义的院落建筑区。

 墓室结构

上园区建筑遗存保存较好,核心建筑皆中轴对称,目前已发现多级石磡、月台、殿门、厢房、享殿、庭院、祭台、拜台、阙楼、环墉、墓室围墙、墓穴等遗迹,其中殿门与享殿皆为面阔七间、长度约30米左右的大型建筑,是目前已知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墓园建筑。核心建筑东侧另有一部分建筑结构简单的小型建筑区,推测可能为神厨一类的附属建筑分布区。

兰若寺墓地主墓部分与南宋时期高等级贵族墓特征基本一致。墓室乃同坟异穴、东西并列的两个长方形墓室组成,以砖石混筑墙体、大型石板盖顶的方式构筑。墓室被盗严重,通过对盗洞的解剖分析,可知墓室应在宋元之交已经多次被盗毁,同时亦有明显的后期填补、修筑痕迹,与历史记载的“妖髡毁墓”颇为契合。

▲ 陶质建筑构件标本

另外,在墓园东侧约200米处暴露出兰若寺寺庙遗址,从地表采集遗物以及建筑构筑方式看,兰若寺寺庙很可能为墓地赐享的坟寺遗址。

 陶质建筑构件标本

兰若寺墓地的建筑,石材耗费量巨大,存在多种石料,石雕精美,尤以高浮雕构件最为突出。同时,墓园中出土了数量庞大的陶质仿木构建筑构件,与宋六陵遗址采集遗物特征一致,当是严格按照宋代官式建筑营造法式微缩而成,具备很好的复原研究价值。另外,在墓园垫土中还出土了一批建筑构件陶范,另有带商标类戳印文字的贴塑花砖,结合墓园西侧发现的袖珍陶窑遗迹,应是论证墓园营建模式的重要资料。

▲ 建筑构件陶范标本

兰若寺墓地考古工作在严格执行田野考古规程的同时,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开展,充分利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力量,同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展开积极合作,在高精度数字化记录、古建筑学与考古学交叉研究、金属文物保护性研究、陶质、石质建筑材料科技分析等方面皆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这是对历史时期晚段墓葬类考古研究工作一次有益的实践。

▲ 带戳印文字的贴花陶砖

▲ 高浮雕须弥座构件


▲ 建筑构件拼对复原效果图


▲ 兰若寺墓地墓园复原效果图

从考古成果分析,兰若寺墓地建于南宋晚期,使用年代下限不晚于元代初年,当是目前已知南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茔园最完整的贵族夫妻合葬墓地,在宋六陵已遭毁坏、布局不清的现状下,兰若寺墓地对于研究南宋墓葬制度、南宋帝陵制度、南宋建筑史、宋元之际历史事件、南宋墓葬田野考古技术方法等专题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搬运石块 

▲ 封土土样提取


▲ 绘图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陈 梅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