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女童自杀丨宝贝,妈妈也曾是哭泣的小孩
↑ 点击上方蓝字“河青家长会”关注我们
河北青年报《家长会》周刊官微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本期插画:来自网络
今天早晨在后台看留言,有一条留言击中了我,说:“我想自杀”,她说,她想学艺术,想学吉他,爸爸妈妈都不同意,只知道让她学习,而且有了弟弟以后,父母对她的关心变得很少,“这是我想死的原因,但是我舍不得弟弟”。
看完之后,我慎重的一字一字的回复了她。希望这篇文章她的爸爸妈妈能看到。
当我们都是小孩子,也想过消失一阵子。
后来找到了小乐子,才想着过完一辈子。
作者 丨 刘娜
来源 丨 闲时花开(ID:xsha369)
01
入冬的2017年,悲剧不断。
这两天,一段长达3分25秒的告别视频和一封两页的手写遗书,让一桩10岁女童家中服毒自杀案,牵动千万网民心。
视频中,一位脸蛋圆圆双腮红红头发长长的小姑娘,奶声奶气地对着自拍镜头说:
“爸爸妈妈,对不起了,我要走了,我要上天堂了。
谢谢爸爸妈妈你们照顾了我这么多年。你们是打我骂我,但是我知道一切都是为我好……你们两个谁都不要和谁吵架。你们吵架我在天堂走得也不安心。
再见,我们会见面的。记住我的样子了么?我的样子很漂亮的。”
这个自拍视频最后定格在,穿着大红衣服、比着剪刀手的小女孩,歪着脑袋嘴角上扬天真无邪地看着视频里的自己。
只是,我们都记住了她漂亮的样子,她却无法看见我们含泪的双目。
而那两页遗书中,这位来自江苏徐州丰县华星小学四年级的女孩,这样写道:
“拜拜,再见了。还有给你们(指父母)不添乱,你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老师不让我考试了,我在世上也没有意义了。”
是什么,让一个或许还不明白死亡和天堂到底意味着什么的女孩,下决心以喝农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是父母与老师?是打骂和考试?还是她那份早熟的自责和忧伤?
事发后,面对新闻采访,女孩的母亲认为,是老师的罚站和不让考试,让女孩承受了巨大压力,而女孩的学校则解释,是父母的打骂和冷落,让女孩缺乏家庭的温暖,而学校并没有不让她参加考试。
面对一个尚未绽放就已凋零的生命,家校两方面各自洗白、相互推诿的解释,或许恰好诠释了这起悲剧发生的原因:
大人们对责任的无视和对孩子的误解,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
02
大人与孩子间最大的误区,是当大人成为大人后,就忘了自己也曾是少年。
在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头号原因的中国,每年就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有个非常残酷的数据是,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有过一晃而过的自杀念头。
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有专家学者们长篇大论的应试教育的压力、生命教育的匮乏、挫折教育的缺失和心理教育的缺席,但最重要的原因,就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所说,是孩子们因长期不被大人们接纳理解而对生命意义产生的无力感与绝望感。
简单说,就是大人们以各种名义(包括爱的名义)进行的控制强迫与误解戕害,让孩子们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这个结论,或许从今年发生的诸多案件中可见一斑:
2017年1月13日,广西梧州藤县一初中女生,在考试中离场进入厕所后从四楼跳下,留下字条称“不想学习,唯一的愿望是做个厨子”;
2017年1月17日,云南镇雄县一位17岁留守少年喝农药自杀。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只回来一次,而父亲一回来就打他。
遗书中,他写道:“爸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因为不会有什么事会烦你了……”
2017年4月19日,广东深圳一高三女生留遗书跳楼,称“父母都不理解我,万一没死给我一刀”。
……
或许,在大人们眼中,现在孩子真是太脆弱了:就因一句批评,一个误解,一顿打骂,一次罚站,就要草率地结束了珍贵的生命。
但在孩子心中,大人一个轻蔑的眼神,一句武断的指责,一次不分青红皂白的殴打,一回众目睽睽下的惩罚,甚至一句只是吓唬吓唬的“再不及格就不让你考试”的威胁,都会让他陷入自我否定的恐惧和孤立无援的绝望,唤醒他长久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情结,进而生出“我是个麻烦,我是个累赘,我看不到希望,我不想再活了”的念头。
03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天使。
遇到爱和阳光,他就会迎风飞翔,遇到恨与黑暗,他就会不停自伤。
十岁女童在家喝农药自杀案发生后,在公众号上有不少网友在留言中袒露自己年少的脆弱和忧伤。
一名叫“赫阳冬风”网友的留言获得很多点赞。ta这样写道:
突然想起小时候的我,多少次站在我家平房的边沿,我知道,那是绝望。但是如果都过去了,成长了,大了,就会意识到,童年只是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过去了,就没事了。
一名叫“罗莎Po3a”的网友留言居留言表第二位。ta这样说:
“别说是她,我那时候经常考年级第一,都想自杀。”
这些留言,让我想起经典老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12岁女孩玛蒂尔。
她和那个喝农药自杀的10岁女孩一样,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是家中最不受待见的老二。
她贩毒的父亲经常把她打得浑身是伤,她自私自利的后母对她冷若冰霜,她只想着减肥的姐姐对她恶语相向,惟有4岁的弟弟和她相依为命,彼此深爱。
她逃学,抽烟,撒谎,对生活充满绝望和仇恨,对大人充满敌意和憎恶,甚至不再畏惧暴力和死亡,直到她被外冷内热的杀手莱昂搭救。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影片中这句经典的台词:
人生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有小时候这样?
总是如此。
12岁的玛蒂尔和心中同样住着一个12岁男孩的莱昂,最终在牵挂和照顾、给予和付出、救赎和成全中,觅得了爱和希望。
莱昂用执着和生命救下危机四伏的玛蒂尔,玛蒂尔像莱昂那盆原本无根却最终扎根泥土的绿色植物一样,重返校园,认真学习,努力活成莱昂期许的模样。
04
是的,唯有时间和成长、接纳与深爱,才能带来治愈和力量。
初中三年级时,有段时间,我因为成绩下滑压力巨大,感觉自己每天都窒息得快要疯掉。有天,正在上课,我头痛欲裂,烦躁不安,忽然从班里跑出来,边哭边跑回十里外的家中。
我爸我妈看见我这样跑回家,不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一直询问。我看见他们关切的眼神,再也忍不住哇哇大哭。担心的母亲以为我遭遇了什么不测,也跟着抹眼泪。
等我说出内心的恐惧和委屈,我老实巴交的父亲拍拍我的肩膀说:“没事,别怕,考得再差,也是俺闺女。”
那一刻,幼小的我忽然感到沉重疼痛的肩头瞬间松弛下来,一股哀伤的气体从腹腔深处涌到头顶七窍,慢慢消散。
多年后,当我开始翻看心理学,我才明白,是父亲那句话,让心理承受莫大压力的我,得到接纳与理解,看见肯定与疼爱,学会了放下和接受。
后来,我慢慢走出绝望的低谷,摆正学习的心态,找到勇敢的自己。
05
如果直面内心,很多人都会发现,在我们都是小孩子,也想过消失一阵子,后来找到了小乐子,才想着过完一辈子。
它可能是在校期间总被某个老师无心嘲弄引起的哄堂大笑,也可能是放学路上总被同学合伙欺负后的一路哭泣,可能是回到家后总要忍受的父母争吵,可能是每当缴学费时都害怕被老师点名的恐慌,还有可能是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大人们期望的挫败……
而这些在大人们看来或许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儿,竟然成了当年差点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慢慢化身为潜伏我们内心深处的幽灵。
多年后,当我们侥幸长大,工作生活,恋爱结婚,为人父母,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对最信赖最亲密的人进行伤害,我们才恍然大悟:多年前,那个一直哭泣的绝望小孩,从来不曾离开。
他就住在我们心里,一直在抗拒年少的不公和戕害:别嘲笑我!别蔑视我!别小看我!走近我!抱抱我!好好爱我!
幸好,当年的我们足够幸运和坚强,在绝望中看见光明和希望,在伤害中放弃自戕和自伤。
所以,我们才有机会走更长的路,遇见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爱,并最终接纳了自己。
06
生活中,不少大人以为,小孩子不用工作,不用挣钱,不用纠结于人情世故,不用牵绊于男欢女爱,哪来这么多压力和痛苦。
我们恰巧忘记了,孩子们最大的痛苦,正是大人们这种理所当然的认为和自以为是的傲慢。
《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先生曾说: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
最爱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小林先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用倾听和关爱、认可与接纳、平等与理解,让很多孩子得到了治愈和力量。
在小林先生的影响下,窗边的小豆豆从一个老师讨厌、家长头疼的怪孩子成为心中有爱又有梦想的女生,巴学园其他很多看似古怪的孩子,也在接纳理解中重拾信心,找到自己。
而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拥有生命的质感和力量,不仅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更是所有教育的终极目的。
大人们,或许,是时候别再以理直气壮的爱之名目对孩子进行绑架和控制了,也别再以自以为是的教之行为对孩子进行指责和伤害了。
我们尝试学会,走过去,蹲下来,看见孩子的疼痛和哀伤,听见孩子的迷茫与呐喊,接纳孩子的残缺和倔强,理解孩子的脆弱和坚持,温和而坚定告诉他:
“宝贝,当妈妈(爸爸或老师)很小的时候,也有过你这样的烦恼,也是个无助又可怜的小孩。让我们一起来面对你的麻烦,好么?”
然后,牵起他的手,和他一起向前走。
-END-
编辑:韩雅璐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死磕也柔情的傻大妞“。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下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